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研究报告:香港应引入海外医生 聚环球优才

热点搜索

研究报告:香港应引入海外医生 聚环球优才

团结香港基金高级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黄元山(直播截图)

研究报告的发布会现场(直播截图)

  中评社香港5月28日电(记者 沈而忱)团结香港基金27日发表第二份关于医生人手短缺的研究报告(https://bit.ly/2TneXBG),透过与在港执业的非本地培训医生进行独家深度访谈,并比较多个先进经济体的医生注册及培训机制,总结了窒碍本港增加医生人手的各项挑战,并相应提出22项详尽建议。基金会呼吁,负责在香港引入及培训医生的机构持份者同心同德、立即行动,在引入、培训、认证医生的各个环节上拆墙松绑,移除非本地培训医生、特别是专科医生来港行医的关卡,透过“开源”解决医生荒的病灶,令广大香港市民享受到适切而高质素的医疗服务。

  团结香港基金高级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黄元山在发布会上表示,本港的医生人手不足问题源于制度症结及改革决心不足,以致拖沓廿年、情况恶化,令病人苦等受害。医疗界持份者应立即行动,移除制度障碍,为汇聚环球优秀医疗人才创造契机,迎头赶上其他先进经济体。

  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发展研究主管田诗蓓博士在发布会上表示,政府展开修订《医生注册条例》的工作,为非本地培训医生开拓特别注册途径,是踏出正确方向,但力度仍然不足。期望政府采纳基金会建议,在引入、培训、认证非本地培训医生的各个环节上都拆墙松绑,最终造福市民。

  过去十年,香港尝试通过增加本地医科学额、调整政策以招揽非本地培训医生,以改善挽留人才措施,盼解决医生短缺问题,然而成效不彰。特区政府最新的“医疗人力推算2020”显示,本港医生短缺情况持续并逐渐恶化,至2030年,医生短缺人数将达1610名,至2040年更将达至1949名。基金会认为,政府的推算偏向保守,实际人手荒比政府推算更加严峻。在公立医院的漫长等候是普罗市民的切肤之痛!公立医院多个专科轮候时间令人望而却步,其中,眼科、内科、耳鼻喉科的轮候时间中位数分别长达123、90及83星期,不少病人在轮候期间病情恶化。
  
  基金会提出,香港的医生短缺困境并非一直如此。在1996年9月之前,来自英联邦认受国家的合资格非本地培训医生可以不经执业资格试而获得香港正式注册执业资格。非本地培训医生曾经是医生人手的重要来源,1996年之前,每年新注册的医生当中,非本地培训医生的比例平均达53.6%。而且,香港的医生对每千人口比例亦曾高于新加坡等先进经济体,可谓傲视同侪。但上述路径被废除后,政府却无强势行动补充医生人手,历年来对阻挡引入医生人手的关卡视若无睹、裹足不前,以致医疗体系百病丛生。香港医生人手供应由领先同侪变成大落后。

  数据显示,香港新注册医生人数大幅下降,当中,近年非本地培训医生仅占新注册医生约一成。再者,医生人手比例亦持续低企,截至2020年,香港每千人约只有2.0名医生,追不上新加坡(2.5名)和世界其他发达地区(OECD成员国平均为3.5名)。香港需分别额外增加约3500和11000名医生,才能赶上新加坡和OECD成员国的平均医生对人口比例。

  为设法解决医生人手荒,基金会的研究团队在过去一年多,与服务本港公营医疗体系的有限度注册医生进行独家的深度访谈,结合国际案例比较,归纳窒碍非本地培训医生来港行医的多项关卡,例如不合理及重复的实习安排、过于艰深及广阔的执业试内容、缺乏明确的升迁及培训阶梯、不透明的海外专科资历认证机制等。种种意见反映,香港变相在自建围墙、阻拦医生人才来港补充人手不足,令不少到香港以外学医的港人子弟望“港”兴叹、欲回港服务却归家无门。就此,基金会相应提出六大项、22小项制度改善建议,包括加强医疗人手规划上的管治及策略性视野、为非本地培训医生提供实习机会以及明确的事业发展路径、增加对专科培训的投资、善用及培育宝贵的人力资源、采用国际资格电子履历(EPIC),以简化报考和医生注册程序,以及对香港医务委员会执业资格试的评核标准进行检讨,以确保公平。
  
  基金会认为,政府是次修例以引入更多香港永久居民的非本地培训医生,是迟来的小修小补,但远远未及修补廿多年来医生人才流失的伤口,期望各个医疗机构持份者,同心同德、立即行动,以更大的魄力、更深更广的改革方案,移除香港医疗人手短缺的病灶,令制度药到病除,病人能及早就医。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55955.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