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第261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中评社北京9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61期《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9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台湾、香港等议题的独到分析。内容精彩,值得一读。
在本期“总编思语”——《冷战幽灵的重现与注定失败的命运》一文中,《中国评论》月刊总编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专家委员周建闽指出,美国旧冷战思维主导下的对华战略,在现实中得到的反响寥寥,除了台湾的民进党政府与香港的反对派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政治实体出来响应,就连其盟国也不愿公开站队。究其缘由,就是今日世界已非冷战时代,地缘政治早已让位于地缘经济。全球化时代塑造下的和平与发展议题成为时代主角,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排在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因为这是民众最直接和最紧迫的要求。要发展经济,必然要与全球第一生产和贸易大国中国发生关系。因为今天的中国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120 多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首要贸易伙伴,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世界市场”。中国的全球和平发展战略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构想的具体实施,深为各国所赞许,世界从中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和平红利。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登了《“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重大意义》和《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治理观点分析》两篇文章。
在《“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重大意义》一文中,作者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 _著名台湾问题专家章念驰表示,台湾版的和平统一方案,完全是在阳光下由两岸民众共同来制订,是由两岸共同协商未来一个中国的方案,将我们的理想、梦想、经验、制度……融合到未来一个中国之中,共同缔造一个更文明富强的新中国。这个方案不是谁强加给谁的一个方案,而是由两岸同胞共同协商产生的,是集千千万万民众的意愿与智慧,自下而上,在千千万万个方案基础上,集思广益,经民间协商、受民间洗礼、有民意基础而产生的方案。整个“两制台湾方案”的制订过程,就是“一国两制”去污名化的过程,也是汇聚各种意见、观点、思想讨论和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这个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如果有一千个方案,甚至一万个方案,我们都要欢迎、重视、讨论、尊重、欣赏、学习,要相信最有生命力的观点,一定会被两岸共同接受的。
南开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两岸关系研究基地研究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黄清贤在《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治理观点分析》一文中,拟从治理(Governance)的观点切入,针对“两制”部分,有效找出台湾民众因为大陆推进惠台措施的作为,对大陆增加信心、深化两岸互信,进而在体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华智慧之下,探索多数的台湾民众,而且是两岸人民可以接受的“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他表示,治理是“秩序的统治和集体的行动”的建立过程,治理必须有目的,而且应该与秩序区隔;因为秩序不需要意识到目的或利益,秩序可以没有治理而存在,但治理需要秩序的某些形式。治理的秩序有三种,包括解决问题、创造机会的“不同模式”,具备条件的“组织观点”,以及立法、规范、经济发展等“治理原则”的行动可能性。“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不能总是如以往聚焦于“一国”的争议,而是应该认真讨论“两制”,才是争取台湾民心的重点。
本期“智库思潮”栏目刊登了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员严峻的《两岸“平等协商,共议统一”相关问题探析》一文。该文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 月2 日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 周年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1.2重要讲话”),全文紧扣“和平统一”这个关键词,并特别指出“和平统一,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平等协商、共议统一”这八个字最早出现于汪道涵先生1998 年10 月在上海以大陆海协会会长身份,与时任台湾海基会会长的辜振甫先生会谈时提出的“86 字箴言”中。“86 字箴言”后经《人民日报》于1999 年1 月11 日刊登,使其更具大陆对台政策宣示的性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2 重要讲话”中表述这八个字,是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身份提出的,从而使“平等协商、共议统一”的政策权威性进一步提升。在两岸“平等协商、共议统一”上,可能会遇到有关两岸交往及协商的基础、具体内容、主要障碍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加扎实地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同时反对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登了《新型态“经贸战争”与“全球治理”的解构》一文。在该文中,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罗庆生表示,在美国特朗普总统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科技战的示范下,一种新型态的“经贸战争”开始扩散。最明显的表征,是日本不满韩国清算二战旧帐,对韩国高科技产业的供应链予以设限,甚至必要时断供。这个媒体称之为“日韩贸易战”的事件看似小打小闹,但后续的影响却可能很严重。这并非指韩、日间若相互报复可能引起全球供应链的混乱与重组,而是更宏观的关注到一种重构国际秩序的新冲突模式已经启动。日本虽操作经贸工具,但处理的并非贸易争端,而是“非贸易领域”的意志冲突。如果各大国也竞相效法,那么经贸工具就将取代以往的军事武力,成为政治施压的主要工具。如此,过去20 年间透过“全球治理”结构所形成的全球化秩序,就可能被这种新型态的“经贸战争”所解构。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登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林红的《“大声公众”的政治——台湾民粹主义的辨识、演化及其显性后果》一文。该文表示,台湾民粹主义的辨识涉及现象与概念问题,既要放到台湾政治发展的进程中进行历史性考察,也应还原到台湾社会与政治的内在冲突中进行结构性考察,因此历史社会学的分析路径至关重要。在台湾,民粹主义或可称为一种“大声公众”的政治,它的进阶之路经历了准备、合作、争夺与更替等四个重要阶段,展现了民粹主义深嵌台湾政治生活的全过程。而在经历了近40 年民粹主义政治的侵扰后,台湾社会正面临一系列破坏性后果,如民主政治出现异化、政党格局面临解构、两岸关系不确定性增加等。
在《关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基本问题的认识》一文中,作者华侨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华侨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华侨大学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教授陈克明指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问题,对做好新时代对台工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一个新的、重大的历史性课题。近几年来,大陆学者对此作了诸多的研究,发表很多论述,涵盖这个问题的许多方面,特别是就两岸关系的许多具体问题,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角度作了很多探索和论述,但是,对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内涵特性和机理的研究、论述却很少,也就是绝大多数论述都没有涉及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问题的基础理论,大多是以就事论事方式和局部、个别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论述,在基本概念的内涵上理解不同,缺乏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科学体系逻辑,因而存在一些问题,更无法把这一重要的历史性课题的研究引向深入,形成重要的科学理论学说,当然也直接影响到现实的实际工作。所以,深入研究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问题,并付诸实践,必须高度重视基本问题的认识和研究。
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胡凌炜在《台湾中间选民投票行为与2020 大选》一文中表示,决定台湾选举结果的关键因素不再是蓝绿基本盘,而是中间选民。大量中间选民投票行为的转向成为决定选举结果的关键因素。决定中间选民投票行为的不是政治立场,而是选举过程中的焦点议题,也就是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形成的选举主轴。台湾社会已经成为选举社会,经历了多次不同层次的选举,形成了台湾特有的规律。研究台湾的选举规律,瞭解台湾选民,特别是中间选民的投票行为以及影响其投票行为的因素,有助于大陆在制定各项对台政策的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地推动两岸的和平统一进程。
本期“智库论丛”栏目刊登了台湾时事观察家王睿的《论台湾高中的国文教育与身分认同》一文。该文指出,虽然台湾中小学的国语文课纲走向“去文言化”、“去脉络化”与“台湾化”,但仍然使用的是中文。且“台湾化”的中文材料当中,往往反映台湾地区历史、社会、人情和风俗的特殊性,这对于两岸间的相互认识和沟通来说,仍有可取之处。况且,自明郑、清代、日据、以至光复以来,还有无数思乡爱国的台湾篇章被湮没或忽视,值得翻找出来供两岸师生共同学习。而通过学习那些被“断代”与“真空”的中文篇章,又能恢复台湾师生对中国地理、人文和历史的记忆,理解大陆同胞的感受与思维方式,有助于消弭误解。然而这种前景,则系于更进步的政治局面。
本期“智库调研”栏目刊登了《“一带一路”与东南亚——“东亚国家与地区看‘一带一路’系列之一”》和《“学术移工”在两岸社会融合发展中的“解码”作用》两篇文章。
带一路”建设将继续推进下去。而如何高品质、可持续地建设“一带一路”、画好“工笔画”,则是下一阶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所在。这需要集思广益,既需要来自中国的声音,也需要来自其他国家特别是支持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的观点。为此,我们从去年开始,精选一些国家,对其熟悉中国与“一带一路”的精英人物进行一对一的学术访谈。这些人或者是研究中国问题的代表性学者,或者是高级外交官,或者是政府部门处理对华关系的官员,或者是代表性媒体从业人员,或者是代表性企业家。其观点在东道国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在《“学术移工”在两岸社会融合发展中的“解码”作用》一文中,作者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台籍教师)、炎黄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兼助理教授、(台湾)中华两岸事务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连云港市台湾研究会学术顾问练卜鸣指出,台籍教师具有较长在陆时间,与学生、老师们朝夕相处,与当地人接触也较多,又熟悉两岸社会环境。这些为数已上千的台籍教师站在第一线教书,作为两岸关系中特殊的一元,理应为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尽一份力,如实解读、理解大陆各种对台政策,积极去发挥台师群体所具备的“解码”功能。如果有大量“台湾教师”在大陆因教学而长住,对于陆方正确理解台湾人的各种看法,当然有帮助;也可以回头让台湾对大陆有更正确的理解,这将会是两岸交流趋向全面且客观的另一里程碑。
本期“智库思考”栏目刊发了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周天柱的《关于“一国两制”的两岸争议》一文。该文指出,两岸学术界都认为,在“一国两制”的概念中,最为重要的核心问题是“一国”的具体政治内涵。中国大陆基于“实事求是”的精神,重视的是两岸统一的实质内容,而非表象的名称问题,“一个中国”的“中国”究竟该如何定义,可以由两岸共同讨论决定,并非是铁板一块。邓小平的国家统一的战略思想考虑、谋划得更多更远,1981 年8 月26 日,他对一位海外知名人士说,如和平解决不可能,不排除以武力形式解决台湾问题。即使武力方式解决,台湾的现状可以不变。按照邓小平所设想的“一国两制”,武统后台湾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所遇到的阻力与障碍会相对较少。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的发展。历经一段时间的过渡,当社会主义的竞争力超过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各种优越性胜过资本主义,岛内民众自然而然会从向往以致跃升到自我重新认定与选择。
在《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角色与特殊作用》一文中,作者澳门立法会议员、澳门大学策略及规划办公室主任、澳门经济学会理事长柳智毅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新举措。今年2 月18 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的公布标志着大湾区建设正式扬帆启航,进入全面开展和落实阶段。澳门与内地是命运共同体,澳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是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于港澳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不但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三地之间商贸、金融、科创等往来与合作,还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时体现了中央对港澳在大湾区建设所发挥的对外开放功能,寄予厚望。
在《粤港澳大湾区区际行政法律冲突的宪法学思考》一文中,作者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中国法学会会员冯泽华表示,基于“一国两制”的宪法理性,粤港澳大湾区出现的区际行政法律冲突,对内地与港澳融合性宪制秩序的重构产生巨大挑战。尽管区际行政协议协调行政法律冲突合乎宪法规定且取得一定实效,但由于合作与争端解决机制不健全而亟需拓宽行政法律冲突的宪治空间。因此,大湾区在吸收国际一流湾区协调区域发展经验的同时,应以推动行政法律规范一体化建设为核心要义,善用授权性决定,建构以大湾区居民为标准的公共产品分配制度,并加强全国性法律建设和确立区际性规则的法律地位,最终消解区际行政法律冲突。
在《“一国两制”澳门经验对“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镜鉴研究》一文中,作者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两岸关系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法学博士海泽龙表示,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三大历史任务之一,随着海峡两岸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此消彼长,中国再次迈向统一已经成为不可阻遏的时代潮流。在此时代背景下,澳门地区通过“一国两制” _实现回归并且具体实践二十年的成功经验,成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重要镜鉴。较之“一国两制,和平统一,高度自治”典范之一的澳门经验,“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统一方略与澳门经验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也存在重要差异。“一国两制”澳门模式的成功经验可对“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提供若干重要的有益镜鉴。
“思想者论坛”栏目刊登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就是敢言”主办的2019年第9次(总低351次)思想者论坛全文。是次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副执行长王平主持,邀请了多位专家就“香港青年如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机遇”进行了深入探讨。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19年9月号,总第261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两岸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的中国评论月刊,已从一般的时政评论杂志,转型成为研判两岸及东亚安全情势、提出政策意见、构建解决两岸问题理论框架、提出思考方向的智库杂志,深受两岸及海外智库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好评。
中评社北京9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61期《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9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台湾、香港等议题的独到分析。内容精彩,值得一读。
在本期“总编思语”——《冷战幽灵的重现与注定失败的命运》一文中,《中国评论》月刊总编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专家委员周建闽指出,美国旧冷战思维主导下的对华战略,在现实中得到的反响寥寥,除了台湾的民进党政府与香港的反对派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政治实体出来响应,就连其盟国也不愿公开站队。究其缘由,就是今日世界已非冷战时代,地缘政治早已让位于地缘经济。全球化时代塑造下的和平与发展议题成为时代主角,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排在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因为这是民众最直接和最紧迫的要求。要发展经济,必然要与全球第一生产和贸易大国中国发生关系。因为今天的中国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120 多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首要贸易伙伴,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世界市场”。中国的全球和平发展战略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构想的具体实施,深为各国所赞许,世界从中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和平红利。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登了《“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重大意义》和《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治理观点分析》两篇文章。
在《“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重大意义》一文中,作者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 _著名台湾问题专家章念驰表示,台湾版的和平统一方案,完全是在阳光下由两岸民众共同来制订,是由两岸共同协商未来一个中国的方案,将我们的理想、梦想、经验、制度……融合到未来一个中国之中,共同缔造一个更文明富强的新中国。这个方案不是谁强加给谁的一个方案,而是由两岸同胞共同协商产生的,是集千千万万民众的意愿与智慧,自下而上,在千千万万个方案基础上,集思广益,经民间协商、受民间洗礼、有民意基础而产生的方案。整个“两制台湾方案”的制订过程,就是“一国两制”去污名化的过程,也是汇聚各种意见、观点、思想讨论和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这个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如果有一千个方案,甚至一万个方案,我们都要欢迎、重视、讨论、尊重、欣赏、学习,要相信最有生命力的观点,一定会被两岸共同接受的。
南开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两岸关系研究基地研究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黄清贤在《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治理观点分析》一文中,拟从治理(Governance)的观点切入,针对“两制”部分,有效找出台湾民众因为大陆推进惠台措施的作为,对大陆增加信心、深化两岸互信,进而在体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华智慧之下,探索多数的台湾民众,而且是两岸人民可以接受的“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他表示,治理是“秩序的统治和集体的行动”的建立过程,治理必须有目的,而且应该与秩序区隔;因为秩序不需要意识到目的或利益,秩序可以没有治理而存在,但治理需要秩序的某些形式。治理的秩序有三种,包括解决问题、创造机会的“不同模式”,具备条件的“组织观点”,以及立法、规范、经济发展等“治理原则”的行动可能性。“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不能总是如以往聚焦于“一国”的争议,而是应该认真讨论“两制”,才是争取台湾民心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