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虽犹在 “钱”景却暗淡

  中评社北京2月13日电/据大公报报道,当同龄伙伴还在玩玩具的时候,在灯笼坊里长大的陈鉴栋更喜欢在放学后围着爷爷、太奶奶转,看爷爷破篾、写字,看太奶奶编织、糊纸……年纪虽小,陈鉴栋现在已懂得编制坯。偶尔长辈们也会让他帮忙糊纸,并在灯笼上修补字体。

  “他从小就对做灯笼很有兴趣,也愿意帮忙。我们干活他就在一旁看,现在编织起来也很利索。”提起儿子在编织灯笼上的天赋,陈炜跃喜忧参半。喜的是,孩子愿意传承手艺;忧的是靠做灯笼来赚钱,在这个时代真的太难了。他更希望儿子好好读书,考上大学,从事更轻松、更有前景的工作。

  在陈炜跃口中,在这个“机器代替人工”的时代,油纸灯笼卖的是情怀。可情怀不能成为油纸灯笼销售的长远驱动力,消费者考量最多的还是价格。“跟不上社会”、“没有价值”成了陈炜跃在谈及油纸灯笼时的口头禅。

  “打工起码有休息时间,但做这一行,生意好的时候没日没夜,生意不好就只能破篾,毫无激情。”交流中,陈炜跃并不愿意多讨论孩子的“传承”问题。或者是儿孙自有儿孙福,或者是摆在眼前的“柴米油盐”,让他无暇思考更多的未来。但他说,孩子学会这门老祖宗的手艺,总归是件好事情。

  “就当人生多了一个选择。”

钢材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