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疫下港人捐血意欲大减 吁恒常捐血

  中评社香港10月4日电/据大公文汇全媒体报导,根据香港临床血液管理学会最新调查,疫情期间过往有捐血受访者的捐血次数大减6成;疫情令捐血意欲减低,无心情捐血的比率达68%。即使疫情缓和,捐血意欲减低的受访者中,逾8成没有重拾捐血习惯。香港临床血液管理学会今日(4日)召开记者会,香港临床血液管理学会主席郑鸿佳医生(麻醉科专科)、香港临床血液管理学会前任主席周雨发医生(麻醉科专科)及香港临床血液管理学会委员何碧颐医生(麻醉科专科)出席,呼吁港人在情况许可下继续捐血,加上病人配合及医学界持续改善病人血液管理,减少不必要用血,提升治疗成效,同时惠及所有需输血病人。

  郑鸿佳医生表示,香港红十字会是本港唯一供应血液的机构,市民恒常自愿捐血,为全港医院提供血液,一直以来本港血液供应“自给自足”,近年本港人口老化,每年血液需求持续3-5%增幅。本港医学界早于2015年己积极“开源节流”,向大众宣传定期捐血对稳定本港血液供应的重要性的同时,各专科医生推行多项“病人血液管理”措施,希望以此减低血液需求,计划于2018年初见成效,惟新冠疫情改变港人生活模式及捐血习惯,影响血液收集。

  调查:第5波高峰期 86%无捐血

  为瞭解港人疫下捐血习惯及对血液管理的看法,香港临床血液管理学会于2022年7月委托机构进行问卷调查,成功访间452名18至50岁市民。调查结果显示,63%受访者曾捐血,但当中78%为非定期捐血者。第1至4波疫情期间,曾捐血受访者的捐血次数大减6成,至第5波疫情高峰期期间,87%曾捐血者没有捐血。调查亦显示,38%曾捐血受访者因疫情减低捐血意欲,当中71%怕外出受感染、68%因疫情导致没有心情捐血,亦有63%在疫情期间失去捐血习惯。郑鸿佳医生表示,可以理解市民在疫情下担心外出受感染,但因疫情引致心情欠佳及失去捐血习惯,且疫情缓和后不再重拾捐血习惯的这一情况,令人忧虑。

  调查同时揭示港人对本港血液用途存有不少误解,包括误以为疫情期间非紧急医疗服务减少,血液需求亦会随之减少;误以为外科是用血最多的病人组别;不知道或高估血液成分贮存期;不知道或误以为本港现时有采用人造血。

  血液保质期短至5天 绝无替代品   “血液”只是一个统称,其不同成份各具特别用途,红血球用以治疗贫血,白血球用以治疗严重细菌感染,血小板用以治疗因血小板过少或功能不正常引致的流血不止,而血浆则能够治疗烧伤、肝病或流血不止等,且不同的血液成份保质期也不同,由5天至42天不等,因此血液“寿命”及保质期非常短暂。对于调查中有不少受访者以为本港目前正采用“人造血”,何碧头医生指,“人造血”尚在研究阶段,目前为止血液绝无替代品,完全依靠本港捐血者。

  疫下血液需求持续上升

  周雨发医生强调,新冠疫情下,定期及紧急输血服务从未间断。本港人口老化,2016年65岁或以上人口较2006年增加31万至116万人,占总人口比率由12%上升至16%,接受输血人数增加无可避免。

  根据红十字会数据显示,2021年用血量最高的病人组别为内科及老人科,占整体52%。此外,每日有很多患有慢性肾病、重型地中海贫血、手术、癌症治疗、创伤等慢性病患者需依赖输血续命。

  病人血液管理:减不必要输血 提升治疗效果

  周雨发医生表示,世界卫生组织及西方国家在过去十年提倡病人血液管理,医院管理局近年亦积极推行,目的是以病人为本,有系统地改善治疗方案以减少不必要输血,同时提升治疗成效。病人血液管理的三大策略包括增加病人自身血红素、减少手术失血及改善贫血。本港现行方法包括采用失血较少的微创手术、避免非必要输血;建议病人调整日常饮食以增加铁质摄取、养成运动习惯提高心肺功能、服用“铁丸”及自身输血等。医学界今年亦引入处方药物促进红血球生长,从而减少输血量的治疗方案。

  学会促恒常捐血

  疫情历时近3年,香港临床血液管理学会希望港人在情况许可的情况下定期捐血,让病人可输血续命。周雨发医生提醒,除了港人无私捐血,病人亦应齐心协力,依从医生建议,摄取充足铁质,减少不必要用血。与此同时,医学界一直致力推动及改善病人血液管理,提升治疗成效。学会同时希望医管局及各医学组织能更全面采用病人血液管理治疗方案,有助更有效分配本地血液资源及改善治疗效果,惠及所有需输血的病人。

  中评社香港10月4日电/据大公文汇全媒体报导,根据香港临床血液管理学会最新调查,疫情期间过往有捐血受访者的捐血次数大减6成;疫情令捐血意欲减低,无心情捐血的比率达68%。即使疫情缓和,捐血意欲减低的受访者中,逾8成没有重拾捐血习惯。香港临床血液管理学会今日(4日)召开记者会,香港临床血液管理学会主席郑鸿佳医生(麻醉科专科)、香港临床血液管理学会前任主席周雨发医生(麻醉科专科)及香港临床血液管理学会委员何碧颐医生(麻醉科专科)出席,呼吁港人在情况许可下继续捐血,加上病人配合及医学界持续改善病人血液管理,减少不必要用血,提升治疗成效,同时惠及所有需输血病人。

  郑鸿佳医生表示,香港红十字会是本港唯一供应血液的机构,市民恒常自愿捐血,为全港医院提供血液,一直以来本港血液供应“自给自足”,近年本港人口老化,每年血液需求持续3-5%增幅。本港医学界早于2015年己积极“开源节流”,向大众宣传定期捐血对稳定本港血液供应的重要性的同时,各专科医生推行多项“病人血液管理”措施,希望以此减低血液需求,计划于2018年初见成效,惟新冠疫情改变港人生活模式及捐血习惯,影响血液收集。

  调查:第5波高峰期 86%无捐血

  为瞭解港人疫下捐血习惯及对血液管理的看法,香港临床血液管理学会于2022年7月委托机构进行问卷调查,成功访间452名18至50岁市民。调查结果显示,63%受访者曾捐血,但当中78%为非定期捐血者。第1至4波疫情期间,曾捐血受访者的捐血次数大减6成,至第5波疫情高峰期期间,87%曾捐血者没有捐血。调查亦显示,38%曾捐血受访者因疫情减低捐血意欲,当中71%怕外出受感染、68%因疫情导致没有心情捐血,亦有63%在疫情期间失去捐血习惯。郑鸿佳医生表示,可以理解市民在疫情下担心外出受感染,但因疫情引致心情欠佳及失去捐血习惯,且疫情缓和后不再重拾捐血习惯的这一情况,令人忧虑。

  调查同时揭示港人对本港血液用途存有不少误解,包括误以为疫情期间非紧急医疗服务减少,血液需求亦会随之减少;误以为外科是用血最多的病人组别;不知道或高估血液成分贮存期;不知道或误以为本港现时有采用人造血。

  血液保质期短至5天 绝无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