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焕程感叹台湾只剩科技和餐饮业较没问题

“中华工商资源整合策进会”理事长曾焕程。(中评社 方敬为摄)

  中评社彰化1月10日电(记者 方敬为)台官方自今年起施行碳费制度,“中华工商资源整合策进会”理事长曾焕程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台湾中小企业面对碳费课征,个个都头大,尤其是传统产业,几乎无能为力,因为台湾的能源结构以火力发电为主,碳足迹无法避免,还要中小企业设法汰换环保的生产设备,以减少碳费冲击,又是加大营运成本,许多业主干脆停业不做。

  曾焕程说,台湾的中小企业、传统产业都不好过,电费上扬,还有碳费课征,营运成本降不下来,二代不肯接班,这些老板收摊还可以活下去,但员工就麻烦了,台湾的产业及能源政策若不调整,台湾的传统产业恐怕难撑下去,台湾目前只有两个产业较没问题,一是政府重点发展的科技业,二就是餐饮业,因为人人都要饮食,所以许多人干脆转行做餐饮,不然真的很难过!

  曾焕程,东海大学国贸系学士,2022年曾代表台湾维新参选彰化县议员,后来从事中小企业辅导顾问,现为“中华工商资源整合策进会”第四届理事长。

  因应国际净零减碳趋势,台湾自今年起施行碳费制度施行,2026年正式收费,预估至2030年可减碳3800万公吨。根据碳费制度,将规定直接及间接温室气体年排放量达2.5万公吨以上之电力、燃气供应业及制造业需进行盘查登录及查验,另依“碳费收费办法”规定,今年试申报不缴费,2026年起依前一年排放量及适用费率缴纳碳费。

  针对台湾实施碳费制度,曾焕程表示,中小企业主普遍感到担忧,根据碳费课征的对象,包括钢铁、化学材料制造、石化、水泥、化学制品、半导体、造纸、纺织、面板、印刷电路板、其他制造业等产业别,有些大规模的厂商可能有办法透过设备的汰换,减少碳排量,减轻碳费负担,可是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是无能为力,节能减碳困难之余,还要面对碳费课征拉高营运成本,又续在营利、财务状况、产品竞争力等都将面临严峻考验。

  曾焕程指出,先前台塑化与中钢有评估,一旦开始征收碳费,台塑化每年可能需缴纳约新台币122亿元,中钢的缴纳金额则高达98亿元,大厂的税收压力就如此沉重,更遑论是中小企业了。

  曾焕程提到,台湾的中小企业、传统产业近年来景气非常不佳,因为政府的产业政策倾斜,着重发展半导体、人工智慧(AI)、资讯通信(ICT)等科技业,相关产业别高度获利,可是其他传统制造业、机械业等工业别,不只出口大环境不佳,国际订单锐减,内需市场也因为产业发展倾斜的问题,严重萎缩。加上自2022年至今,工业电价已历经三波调升,累计调幅达48%,让中小企业承受内外夹击。

  他说,加上民进党政府坚决不使用核能,预期台湾的电价未来只会越来越高,加上碳费的课征,中小企业恐怕吃不消,台湾的经济发展又以出口为导向,使得碳费成本不仅限于境内,对外的产业经争力也会受到影响,欧盟于2023年起逐步实施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针对钢铁、铝材、水泥、化肥等高碳产品征收碳关税。根据欧盟资料显示,预计台湾出口欧盟的相关产品,平均成本将因此上升10%至15%。

  曾焕程说,许多中小企业主面对产业前景不佳,第二代又不肯接班,都在考虑干脆停业不做,这些老板退休后生活不会有大问题,但工作人员就麻烦了,产业空洞化以及就业市场冲击都将是未来可能浮现的一大问题。

“中华工商资源整合策进会”理事长曾焕程。(中评社 方敬为摄)

  中评社彰化1月10日电(记者 方敬为)台官方自今年起施行碳费制度,“中华工商资源整合策进会”理事长曾焕程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台湾中小企业面对碳费课征,个个都头大,尤其是传统产业,几乎无能为力,因为台湾的能源结构以火力发电为主,碳足迹无法避免,还要中小企业设法汰换环保的生产设备,以减少碳费冲击,又是加大营运成本,许多业主干脆停业不做。

  曾焕程说,台湾的中小企业、传统产业都不好过,电费上扬,还有碳费课征,营运成本降不下来,二代不肯接班,这些老板收摊还可以活下去,但员工就麻烦了,台湾的产业及能源政策若不调整,台湾的传统产业恐怕难撑下去,台湾目前只有两个产业较没问题,一是政府重点发展的科技业,二就是餐饮业,因为人人都要饮食,所以许多人干脆转行做餐饮,不然真的很难过!

  曾焕程,东海大学国贸系学士,2022年曾代表台湾维新参选彰化县议员,后来从事中小企业辅导顾问,现为“中华工商资源整合策进会”第四届理事长。

  因应国际净零减碳趋势,台湾自今年起施行碳费制度施行,2026年正式收费,预估至2030年可减碳3800万公吨。根据碳费制度,将规定直接及间接温室气体年排放量达2.5万公吨以上之电力、燃气供应业及制造业需进行盘查登录及查验,另依“碳费收费办法”规定,今年试申报不缴费,2026年起依前一年排放量及适用费率缴纳碳费。

  针对台湾实施碳费制度,曾焕程表示,中小企业主普遍感到担忧,根据碳费课征的对象,包括钢铁、化学材料制造、石化、水泥、化学制品、半导体、造纸、纺织、面板、印刷电路板、其他制造业等产业别,有些大规模的厂商可能有办法透过设备的汰换,减少碳排量,减轻碳费负担,可是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是无能为力,节能减碳困难之余,还要面对碳费课征拉高营运成本,又续在营利、财务状况、产品竞争力等都将面临严峻考验。

  曾焕程指出,先前台塑化与中钢有评估,一旦开始征收碳费,台塑化每年可能需缴纳约新台币122亿元,中钢的缴纳金额则高达98亿元,大厂的税收压力就如此沉重,更遑论是中小企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