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讨论赖讲话:担心两岸都没有灵活余地
中评社华盛顿5月22日电(记者余东晖)美国台海问题专家但若云(Rorry Daniels)解读赖清德就职演讲表示:这个演讲强化台湾身份认同,甚至以不同的方式将“台湾国”概念化,触及北京对未来统一渴望的核心。如果台湾人民真认为自己是分离的,很难想象北京会以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的方式来赢取人心。
美国智库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21日举行线上研讨,对赖清德就职演讲进行解读。主持人、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莫里斯(Lyle Morris)注意到赖清德的就职演讲有许多前所未有的提法和明显变化。与会专家都注意到,赖清德在演讲中强化台湾的自我认同。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总监、高级研究员但若云指出,在北京看来,这个演讲很大一部分是在谈论台湾的身份认同--对台湾的认同与大陆分离,以不同的方式将“台湾国”概念化。这就触及北京对未来如何实现统一焦虑感的核心。因为如果台湾人民真认为自己是分离的,很难想象北京会以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的方式来赢取台湾人心。
莫里斯比较蔡英文2016年就职演讲与赖清德2024年就职演讲,突出感觉到其中的巨大的差别。他表示,蔡英文当时表示承认1992年会谈的历史事实,这样尚被北京认定为“未通过考试”,而赖清德并没有提出任何符合北京期待或要求的东西,以进行对话和接触。
但若云表示,北京的底线其实是一贯的,那就是只要民进党的党纲仍追求“台湾独立”,则不管是蔡执政还是赖执政,不管民进党在朝还是在野,北京不能与民进党合作。她担心的是,通过这个演讲,可看出赖政府也在制定强硬路线和底线,两岸都没有灵活的余地,这明显对两岸关系不利。未来几年,台海两岸充其量是一个“冻结的现状”,双方实际对话的灵活性很小。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高喜明(Simona Grano)不管谁执政,因为北京认为民进党是错误的政党,他们不愿与民进党对话。但是就个性和历史记录而言,北京的台海问题专家还是对赖清德更感担忧。
高喜明指出,赖清德在演讲尾声大谈台湾的自我认同,反映了台湾社会的趋势,这对北京而言是坏消息,因为他们视之为台湾“去中国化”。即便赖清德说“中华民国”,也会被视为以伪装的框架来追求“台湾独立”。
莫里斯注意到,在演讲尾声,赖清德喊话“无论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台湾,或是台湾,皆是我们自己或国际友人称呼我们国家的名称,都一样响亮”;“为孕育你我的母亲台湾喝采...让她成为国际上令人尊敬的伟大‘国家’”。问另两位专家对赖清德强调台湾的名称有何看法?
高喜明表示,这些对北京来说是有争议性的,可能是北京非常恼火的地方。这两段话确实突出赖清德督促人们对台湾的认同。整个演讲对台湾的强烈认同是显而易见的。这确实是激怒北京的一个原因。他们认为这是赖清德企图在历史、种族、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将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
但若云指出,这是一个高度敏感的问题。过去几年,台湾认同的问题正在通过使用不同的名称变得国际化。北京虽然对“中华民国”并不高兴,但毕竟还有中国,被认为是1949年以来遗留的终将获得解决的问题。而“台湾”是不同的东西,赖清德和民进党感觉这是他们政治旅程的一部分,政治成功是真正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台湾。如何在国际体系中框定台湾对北京来说非常重要,可能也会让北京感到不安。
莫里斯指出,赖清德演讲中对台海问题论述的框架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将中国大陆视为台海军事威胁,这是台湾领导人就职演说第一次在军事威胁的背景下提到中国大陆。
但若云表示,这说明赖清德是从与美国加强关系,以及在内部加强军民关系来看待和处理其面临的威胁,他不觉得需要面对中国大陆来提供缓冲框架。
高喜明分析,与其它方面一样,赖清德试图在军事方面也强调“理念相近国家”的合作,继续过去五年台湾更加国际化的趋势。她预期,未来几年里,美军在台湾岛上的存在会增加,包括特种部队专业训练以及“非官方”的海军联合演练。
在所有这些背景之下,未来几个月中国大陆可能怎么做?
高喜明认为,北京对台政策今后几个月不太可能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尤其是在赖清德上任不久,深陷内部麻烦之际。在美国大选结果出来之前,北京更可能保持镇静。地缘政治和中美关系的状况将对北京如何行动起到作用。
但若云指出,美中关系在此确实起很大作用,北京保持镇定的意愿很大程度上由美中关系的状况所形塑。她认为,目前尚不清楚的是,美中重建军方对话对于处理台湾问题的作用,因为北京将军方对话视为美方可能采取更加刺激性行动的“安全带”,而不是两国关系的“护栏”,不知中方会否也会将中美防长可能在香格里拉对话的会面,作为升高对台军事压力的“安全带”。
中评社华盛顿5月22日电(记者余东晖)美国台海问题专家但若云(Rorry Daniels)解读赖清德就职演讲表示:这个演讲强化台湾身份认同,甚至以不同的方式将“台湾国”概念化,触及北京对未来统一渴望的核心。如果台湾人民真认为自己是分离的,很难想象北京会以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的方式来赢取人心。
美国智库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21日举行线上研讨,对赖清德就职演讲进行解读。主持人、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莫里斯(Lyle Morris)注意到赖清德的就职演讲有许多前所未有的提法和明显变化。与会专家都注意到,赖清德在演讲中强化台湾的自我认同。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总监、高级研究员但若云指出,在北京看来,这个演讲很大一部分是在谈论台湾的身份认同--对台湾的认同与大陆分离,以不同的方式将“台湾国”概念化。这就触及北京对未来如何实现统一焦虑感的核心。因为如果台湾人民真认为自己是分离的,很难想象北京会以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的方式来赢取台湾人心。
莫里斯比较蔡英文2016年就职演讲与赖清德2024年就职演讲,突出感觉到其中的巨大的差别。他表示,蔡英文当时表示承认1992年会谈的历史事实,这样尚被北京认定为“未通过考试”,而赖清德并没有提出任何符合北京期待或要求的东西,以进行对话和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