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武郎:印度制造、越南制造很难超越中国

长年旅美的台经济学专家、联合国前企业管理研究主任林武郎。(中评社 卢诚辉摄)

  中评社新竹3月10日电(记者 卢诚辉)长年旅美的台经济学专家、联合国前企业管理研究主任林武郎9日到新竹中华大学演讲时表示,中美贸易战后,外界关心印度和越南能否因此超越中国?但他认为,印度基础建设不如中国,也未加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等因素,很难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而越南则因制造业工人不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有限与房市低迷等因素,短时间内“越南制造”也很难取代“中国制造”。

  林武郎,美国史丹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联合国纽约总部担任企业管理研究主任24年,期间访问30多个国家与大陆20多次,协助开发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林武郎指出,印度正在复制中国发展经验,随着中美贸易战开打,许多外商转往印度投资,让印度经济崛起,印度GDP有望跃升世界第3大经济体,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印度总理莫迪2014年上任后,就积极推动“印度制造”战略,鼓励外商直接投资、降低行业准入标准、改善国内营商环境,撬动印度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源,10年内将使印度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15%提升到25%,包括苹果、富士康、三星与IBM等国际大厂都已抢先在印度布局。

  根据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2014至2022财政年度间,外国直接投资印度制造业,8年成长了57%,手机产量累计突破20亿部,成为全球第2大生产国。林武郎说,印度在2023年人口超过14.29亿人,已超越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也因此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劳动力,将使劳动成本不会提高太大。

  林武郎认为,印度的竞争优势有三。一是世界最大的英语使用区;二是比中国更靠近中东及欧洲的极大战略地理位置;三是印度经济成长主要靠私有企业,市场活泼力大。

  除了三大优势外,印度也有四大缺点。林武郎表示,一是印度贸易逆差逐年有增无减,从1957年的负28亿美元逐年增加到2022年的负733亿美元,中国也因此取代美国重新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   二是畸形的经济运行状态,印度饱受偷税、假币与洗钱等问题困扰,形成一种畸形的经济运行状态,其他包括文盲率高、人力资本不足、政府执行力弱、贪污腐败多、中央与地方法规混乱、官方语言高达22种、种姓制度等多重因素影响。

  三是印度的基础设施不如中国,国际大厂不太可能仅因有土地就转移业务,比起廉价的土地更重视生产线和供应链连接,而中国能提供综合性的基础设施,如大型港口和高速公路、高质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物流等,这些都是满足跨国公司严格交货期限的关键因素。

  四是印度不加入15个亚洲国家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使得印度贸易商很难得到RCEP的零关税互惠待遇。

  林武郎强调,尽管印度准备了一块约台北市面积约20倍大小的土地,想发展成工业与科技园区,但因四大缺点因素影响,很难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另外,林武郎也提到近年外资相当看好的越南市场,甚至可望让“越南制造”取代“中国制造”,但他认为有三大因素需要克服。一是制造业工人不足,越南只有约5500万的制造业人口,而中国则约有8亿制造业人口,中国制造业人口是越南的14.5倍。

  二是越南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有限,胡志明市最大港口每年集装箱吞吐量约615万个,但上海的港口每年集装箱吞吐量却高达4000万个,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是越南的6.5倍。

  三是越南房市持续低迷,房屋库存天数要149年才能卖完,光去年就有10万家房企倒闭,超过90%公司裁员。

  林武郎认为,越南因以上三大因素,加上从今年1月起,又把企业税提高至15%,这也大量减低外商的投资意愿,所以短时间内“越南制造”也很难取代“中国制造”。

长年旅美的台经济学专家、联合国前企业管理研究主任林武郎。(中评社 卢诚辉摄)

  中评社新竹3月10日电(记者 卢诚辉)长年旅美的台经济学专家、联合国前企业管理研究主任林武郎9日到新竹中华大学演讲时表示,中美贸易战后,外界关心印度和越南能否因此超越中国?但他认为,印度基础建设不如中国,也未加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等因素,很难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而越南则因制造业工人不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有限与房市低迷等因素,短时间内“越南制造”也很难取代“中国制造”。

  林武郎,美国史丹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联合国纽约总部担任企业管理研究主任24年,期间访问30多个国家与大陆20多次,协助开发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林武郎指出,印度正在复制中国发展经验,随着中美贸易战开打,许多外商转往印度投资,让印度经济崛起,印度GDP有望跃升世界第3大经济体,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印度总理莫迪2014年上任后,就积极推动“印度制造”战略,鼓励外商直接投资、降低行业准入标准、改善国内营商环境,撬动印度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源,10年内将使印度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15%提升到25%,包括苹果、富士康、三星与IBM等国际大厂都已抢先在印度布局。

  根据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2014至2022财政年度间,外国直接投资印度制造业,8年成长了57%,手机产量累计突破20亿部,成为全球第2大生产国。林武郎说,印度在2023年人口超过14.29亿人,已超越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也因此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劳动力,将使劳动成本不会提高太大。

  林武郎认为,印度的竞争优势有三。一是世界最大的英语使用区;二是比中国更靠近中东及欧洲的极大战略地理位置;三是印度经济成长主要靠私有企业,市场活泼力大。

  除了三大优势外,印度也有四大缺点。林武郎表示,一是印度贸易逆差逐年有增无减,从1957年的负28亿美元逐年增加到2022年的负733亿美元,中国也因此取代美国重新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