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两岸关系重大变化与趋势
中评社香港5月6日电/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中评智库基金会不久前在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举办座谈会,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中美交流基金会政策顾问李剑诸、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部主任束沐、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研究员杨明勋与会。座谈会由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所长李风主持,与会者围绕目前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与未来趋势,各自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4月号以《思想者论坛:两岸关系重大变化与趋势评估》为题,详细刊登了与会者的观点。文章内容如下:
李风:对台海新变局的看法和感受
台湾今年初进行选举,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获取四成选票,在不获多数民意支持的情况下当选台湾领导人。两岸关系由此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未来一段时间内,台海局势将更加复杂严峻,台湾未来政治走向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结合不久前召开的大陆对台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我重点谈两点看法和感受。
必须坚决打击“台独”分裂 消除祖国统一隐患
目前,台海局势风高浪急,充满风险。随着“务实台独工作者”赖清德以及“独上加独”的“赖萧配”上台,甚至在蔡英文与赖清德交接权力的时间档口,“台独”势力向大陆进行各种挑衅的可能性大为增加,美国反华势力也会加紧向“台独”势力下指导棋,“台独”也乐于配合美反华势力,反中抗中将掀起一轮新的高潮。因此,台海不仅波涛汹涌,甚至有出现惊涛骇浪的可能。
今年2月下旬召开的全国对台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坚决打击“台独”分裂。3月5日,李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总体而言,大陆对台政策核心,是“打击”台独,推动统一,进一步掌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主动。大陆对台战略将谋定而后动,从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转向坚决打击“台独”分裂,“打击”二字肯定意味着行动面居多。
面对“台独”挑衅,最好办法是:以行动说话,用综合国力说话。全方位打击“台独”,尽显坚强决心和强大能力,特别应运用对台工作合力,坚决打击“台独”分裂挑衅,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经济上要打击,法律、社会心理等层面也要打击,对“台独”势力不留任何情面,不给“台独”分裂留下任何空间,同时坚决反制外部干涉。
14亿多中国人民,团结全球华人华侨包括认同“九二共识”的台湾政治力量及求发展、求和平、求稳定的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分裂,坚定推动祖国统一进程,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在强大政治攻势及压力下,彻底孤立“台独”分裂势力,让他们无路可走,让他们真正尝到苦头,让他们走向最终失败的命运。
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掌握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主动
孙中山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了台湾回归,大陆方面也已准备了75年,现在应是大力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重要时间点了。今年大陆对台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对祖国统一紧迫感明显增强,“祖国统一”四个字多次出现。李强总理特别强调,“坚定不移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统一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统一是正道,“台独”是逆流。“台独”愈急,统一愈快。我们应该进一步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心,尽最大可能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也要做好运用各种手段包括非和平手段,推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伟大目标。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江山,是中国的领土,寸土寸金,国之主权,绝不容许任何势力将台湾分裂出去。祖国统一是国之大事民族大业,是当代中国人肩上伟业,应时不我待担当起来,矢志不渝,只争朝夕。
现在的世界凭实力说话,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要靠强大的实力。有了强大的国力和军力,祖国完全统一才有可能,才有保障。和平统一也要有军队作坚强后盾,没有“兵临城下”,没有“四面楚歌”威慑力,哪能和平统一?只要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打击“台独”和外部干涉,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提升对台工作合力,祖国统一进程肯定将大大加快。
郭伟峰: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处在重大变化中
论及两岸关系的重大变化之前,首先要认识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方面。我认为,大陆的和平统一方针政策没有变,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这从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对台工作会议精神就可以得知,只要大陆方面提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平统一就还有机会。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两岸的和平因素存量不断减低的时候,武力解决因素的增量则在不断提升,此消彼长,就会导致两岸关系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这是不容低估的趋势变化。
两岸关系如果发生根本性变化,关键就得在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上发生根本变化。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又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作了界定:“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两岸关系之间必须存在一个中国的共识与原则,有了这样的内涵,两岸关系才有和平、才有发展。
民进党蔡英文执政之后,在长达8年之中不承认“九二共识”,否定一个中国原则,导致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处在了不确定的变化阶段中,一中原则不断被扭曲、被弱化和被放弃。两岸之间不仅因此失去了信任,还导致敌意螺旋不断上升。号称“务实‘台独’工作者”的赖清德当选之后,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很有可能从底线被践踏进入极限被冲破的高度变化风险阶段。
由是可知,台方如果企图以治权来取代“主权”,以法理来谋划“台独”,以划峡而治、划域而治为实施“两国论”的手段,必然会招致陆方的高度警惕与坚决遏制。一旦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颠覆性的重大变化,武力解决“台独”问题是大陆方面唯一选择与对策。所以我们清楚知道,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中的一中原则如果消失,两岸关系就必定进入《反分裂国家法》实施的时段。
挑衅两岸关系根本性质的力量在岛内不仅仅是民进党独具,台湾政党政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也会导致岛内形成更大的破坏和平发展、破坏和平统一的阻力。今次选举之后,台湾政党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一,民进党第一次进入第三个执政任期,尽管实力在递减中,但是呈现执政长期化态势,而且是以服务基本盘为治理思维,所以反对“九二共识”是其必然选择。其二,台湾政党政治首次从“二元对立”进入“三元并立”的阶段,因为白色力量的崛起,长期形成的蓝绿对决的基本态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白营对“九二共识”的认识仍然处于回避甚至拒绝之中。其三,近年以来国民党内部出现“弃道择术”的政治倾向,对“九二共识”产生畏惧心态,对“台独”言行的斗争变得软弱,这样发展下去必会动摇原有的国共双方的共同政治基础。国共双方的共同政治基础就是两点: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分裂。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重要论断,“民心政治”由此成为治国理政的新常态。因为从事涉及两岸关系的新闻传播工作,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两岸必须统一从来就是最大的民心民意,和平统一是大陆同胞公认的最佳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实力的崛起,以及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进程所需,尽快、尽早解决台湾问题的要求从民间呼声已经进入大陆的“民心政治”核心范畴。如果台方不仅背道而驰,还企图采取武力手段实施“台独”,那么,两岸关系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两岸关系最重要的变化趋势!
刘澜昌:“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再思考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组成部分,来自有源,承传有序,与时俱进。根据今年台湾领导人选举过程及之后的形势新变化,如何有效地发挥岛内人民群众的作用,扭转不利趋势,坚定不移打击“台独”,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需要实事求是地再思考。
这次台湾领导人选举,可以看到几个新的特点:第一,美国对台湾的影响力不是小了,而是更加严密控制;第二,岛内青年对大陆对台的各种措施,包括软硬措施,总体上无感的不少;第三,大陆对台予以优惠等方面的经济力并未能有效转化为政治力,这点在投票上反映尤为明显。
实现和平统一,无疑必须集合两岸人民的强大意志,而在台湾一方,人民必须是基础,也必然是推动和平谈判的主体。只有绝大多数岛内人民凝聚意愿,两岸和平谈判才有机会展开并可获得最后的成果。
事实上,台湾政治已完全进入“选举政治”时期,人民群众成为各种政治势力争夺的“选票”。对台工作,也必然对此不可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体现于此。目前,民进党连续三届执政且有可能长期执政,如何切实改进对岛内民意工作的有效性,化“独”为统,扭转不利形势,迫在眉睫。
破坏“蓝白合” 美国成功干预2024台湾选举
第十六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务实的台独工作者”赖清德搭配“顽固的台独分子”萧美琴,仅以四成的得票胜出,以“台独”为党纲的民进党继续执政。台湾选前的民调还是很准,“与事前的台湾六成人要下架民进党的民调,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吻合。不过,结论其实不是民进党赢了,而是美国赢了。美国的干预成功了,基本上整个选战的戏码,都是按照美国的剧本走。
偏偏,已经执政八年的民进党累积了相当的民怨,拜登政府要达到目的,必然要破坏和分化在野力量。郭台铭是美国的第一张牌。
郭台铭已不是国民党员,四年前他和韩国瑜相争已经令到蓝营人士对他不满,而且在台湾“仇富”社会氛围中他不可能胜选。不过,郭台铭还是坚持要参选,不但要参加国民党的初选,而且在输给侯友宜之后还坚持“连署”支持者参选,还害到国民党籍议长周典伦因为“买连署票”被拘。郭台铭完全不合逻辑的行为,始终引起蓝营和台湾有思辨能力之人的怀疑,选前传播着各种有关他与美国关系的传言,虽然消息都未能证实,但是郭台铭的作用是在蓝营中“搅局”,则是无疑的。
美国的第二张牌,就是破坏“蓝白合”。只要蓝白合成功,民进党必输无疑;反之,蓝白不合,赖清德躺着选都能赢。那么,白宫要破坏蓝白合的功夫放在哪里?主要放在柯文哲身上。台湾人都相信自从柯文哲到美国“面试”,就被“下药”了。就在蓝白签了六点协议当晚,柯文哲公开承认美国在台协会主席罗森伯格当天打过电话给他,并称美国的“关心很正常”。
总之,这次美国控制台湾大选的关键点在于破坏“蓝白合”,而他们成功了。
国民党走向民进党B队 台湾支持统一的力量在消减
在选举中,大家看到,战斗蓝赵少康都宣称“反共”。而最积极推动“蓝白合”的马英九,竟在12日晚侯友宜最后的造势大会没让上台。事前,侯友宜就和马英九作出“切割”,声称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和他的不完全一样。那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马英九在接受“德国之声”时说,在两岸关系问题上,要相信中国领导人,要相信大陆方面是真心实意希望和平统一的。
马英九的话一点儿都没有错,但是侯友宜及国民党的团队一见到民进党抹黑炒作,就腿软了,就跟着民进党“拿香拜”,跟着民进党的调子走,还是凸显当下的国民党只不过是民进党的B队,B队怎么能够战胜A队呢?
表面上,“朱家军”也表示还坚持“九二共识”,而实际上在选举造势中,他们都尽量避开这个话题。侯友宜热心去美国“面试”,但就是不敢到大陆,朱立伦也不敢。在选后,朱立伦还“裁撤”黄复兴党部,凸显其“亲美远中”路线。所以,国民党这次得到的四百多万票,还不能视作为积极支持统一的力量。
真实地分析当下的台湾思潮,不能不认为分裂的力量在增长,而支持统一的力量在消减。绿色加白色,共有九百多万选票,“朱家军”也走向民进党B队。如何扭转这种政治生态的走向,是要完成统一大业的中国人需严肃面对的严峻形势。
如何提高软硬两手实效 是未来促统的重要课题
“软的”经济优惠,“硬的”军事威慑,是多年来大陆对台工作的两手策略。不过,从这次大选观察,这两手对这次投票影响不大,都未能转化为“选票”,远不如民进党和国民党的直接“买票”。在投票最后三四日,据国民党内部滚动民调发现,民进党有三四个百分点的提升,学者谢志传认为这是民进党的“资源”投放的结果。
然而,这次民众党获得的300多万青年票,至少说明大陆方面的“软”“硬”两手都未能在他们身上获得很大的成果。
经济的优惠,最大的得利者是台商,岛内的民众并不能受惠。每年的大量贸易逆差,是民进党政府收获大头。而台商也分成蓝绿两块,也分别对两党赞助,有说法民进党得到的台商资助比国民党获得的还多。总之,大陆投入的经济力未能转化为政治力。
另一方面,在岛内行走会深切感到所谓的大陆军事威慑,民众基本是“无感”。即使是1月10日,蔡英文政府将大陆卫星视作“导弹”,罕有透过全台的电讯网发出“警报”资讯,但是民众只作为游戏,金融市场也冷漠。九合一选举,国民党还说“票投民进党,青年上战场”,这回也没有什么这方面的声浪,蓝白绿好像都明白这是“狼来了”的游戏。岛内几乎所有人都说“大陆不会打,也不敢打”。
还有人说,大陆即使是“武统”,也不会“打烂”台湾,乌克兰和加沙所表现的战争残酷性,台湾人一笑置之。这说明,如何提高软硬两手的实效,是未来促统的重要课题。固然,民进党当局控制舆论,但是,大陆方面也要看到软硬两手的矛盾性和对冲性,需要有更好的做法和解说能力。
客观看岛内形势,不可能幻想美国等外部势力不干涉台湾内政,也不可能寄希望于岛内政权轮换更替来实现和平解放台湾,也不能寄希望于岛内民众包括青年人自然地转变思想,岛内其实没有“天然独”,也不可能有“天然统”。落实“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不能自然而然等待岛内人民觉悟,而必须运用各种“合力”有针对性有实效地做引导转变工作。
李剑诸:中美冲突视角下看台湾问题
当前的中美关系、两岸关系不容乐观,可从近月来一系列新闻事件窥见端倪。今年一月的台湾大选,号称“务实台独工作者”赖清德胜选,升高了两岸对抗的态势;二月,金门渔船案,引起中外媒体高度关注。台湾著名学者赵春山甚至感叹,“大陆要对台湾动武,我一点也不惊讶”;三月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谈及涉台问题时,清晰划出了底线和高线,“我们的政策很清晰,就是继续以最大诚意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我们的底线也很清楚,那就是绝不允许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
中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分歧 已经大到难以调和
王毅在回答彭博通讯社记者提出“中美如何共同管控分歧”时还表示,旧金山“拜习会”以来,两国关系确实取得一些进展。但美方仍延续对华错误认知,不断翻新打压中国的手段。
最近,美国众议院高票通过了禁止TikTok法案。拜登还不失时机表示,一旦法案到了他的办公桌,会立即签署。长期以美国马首是瞻的英国政府,日前亦被传媒踢爆滥用“国家安全”概念,限制中方官员公务签证。
拜登甫上台就提出“美国最大的长期挑战不是来自俄罗斯,而是中国”,今年3月初他在美国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演讲,平时闹得不可开交的驴象两党,唯有在打压中国的议题上很容易达成共识。
中美之间的博弈,本质上是国家利益之争,发展道路之争。举例说,美国总统拜登在三月初采取行动,阻止中国电动车进入美国市场。他的理由很牵强,声称来自中国的接入互联网的汽车和卡车,将给国家安全带来风险,因为这些车的操作系统能把敏感信息传给中国政府。
但事实上,中国的一些小型电动汽车售价不到1.1万美元,远低于美国制造的同类电动车价格。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美方不断拉长单边制裁清单,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无怪乎王毅强调,不能再允许谁的拳头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允许“有的国家必须在餐桌上、有的国家只能在菜单里”。
“友岸外包”与“全球南方” 西方孤立中国的代名词
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最大的冲突点。如果说热战不可预测,冷战氛围下的脱钩、去风险化的手段将会花样翻新。举一例,西方国家现在流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这仅是一个概念,更是美国的一项外交及贸易政策。2022年4月,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演说中首次提到“友岸外包”这个术语,提倡优先与盟国或价值观相近的国家发展贸易关系,并建立彼此互助的供应链。西方国家积极跟进,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软硬兼施。
美国智库及舆论界,也在有意无意地造势予以配合。《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去年发表一篇题为《Corporations Can’t Ignore Geopolitics Anymore》的分析文章,声称“世界正逐渐分裂成两个对立的集团,企业未来将再也无法忽视地缘政治上的风险”。
美国鼓吹把生产和供应链转移到“友好”或邻近国家,将是长期趋势。举一例,以Barbie娃娃及Hot Wheels玩具车闻名的美资公司Mattel(美泰),最近宣布扩建位于墨西哥北部新莱昂州的工厂,规模超越该公司在中国、越南、马来西亚的亚洲生产基地。
美欧联手推动的“友岸外包”,使经济疲弱的墨西哥直接受惠。根据该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去年上半年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创下历史新高,超过290亿美元,较前年同期暴增逾四成。
西方大企除了陆续宣布扩大在墨西哥的投资及产能,亦在拉拢其他的新兴经济体。主导欧盟对华政策的德法就积极拉拢印度。法国表示坚定支持印度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德国则通过一系列新的经贸协议,近乎赤裸地表达希望印度取代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领导地位。用心更险恶的是,西方学界正在从政治上操弄已经过时的“全球南方”概念,意在把中国排除在全球南方之外,孤立中国,抬高印度,使之充当全球南方的“领头羊”。
形势越严峻复杂 越要有战略定力和自信
在严峻而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一定要有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在与美国博弈的过程中,我方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例如,英国《金融时报》亦注意到,面对美国征收高额关税的打压,中国出口企业通过墨西哥规避,展示出中资的韧性及应变能力,且突显拜登政府调整供应链、减少对中国依赖的难度。
中国民营企业大规模出海,亦展示强大的生命力。总部在深圳的比亚迪,最近在巴西的生产基地正式开工。根据巴伊亚州政府和比亚迪方面的声明,该生产基地预计在今年底投产,年产电动车15万辆。
即使是目前几近冰点的两岸关系,仍有可为。习近平主席在两会期间就指出,要积极推动两岸科技、农业、人文、青年发展等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
诚如习主席所言,只要在对台工作大局中进一步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就能更好地“团结海内外、岛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爱国力量,不断壮大反独促统力量,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罗祥喜:台海风险有增无减 两岸统一大势难逆
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发生百年不遇大变局的当下,两岸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及其产生的深刻影响,评估可能风险,并为掌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和主动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提出政策建言,是涉两岸关系智库的题中应有之义。
两岸关系发展的风险源
在两岸关系上,近年来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变化很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中特别值得关注和担忧的是一些可能带来风险、挑战或变数的重要变化,最为现实的问题至少有以下几个:
首先,两岸缺乏正常的官方、半官方沟通对话管道所产生的问题日益突出,影响越来越大。八年前的政党轮替,因为再度执政的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以致两岸缺乏共同的政治基础,原有的官方、半官方沟通管道和交流合作逐渐中断,双向民间交流往来也减少、中断或变形,成为这些年两岸关系愈趋复杂严峻的重要原因,也是发生问题之后无法得到即时妥善解决的根源之一。今年春节期间发生在福建金厦海域的2·14撞船事件的处理,之所以久拖不决、成为新年度两岸关系上的重要负面事件,与两岸没有正常的沟通对话管道、互信严重不足有密切的关系,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也备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