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恭语中评:习马会激发和平能量
中评社台北4月15日电(记者 张嘉文)“习马二会”日前在北京进行。中国国民党前副秘书长张荣恭接受中评社采访指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上的讲话,归纳起来,可以说两岸和平之门的钥匙就是“坚守都是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互信”。马英九也表达了相同的理念。对台湾而言,如果弃此钥匙,实已没有其他避战谋和的门路了。
在马英九出访前,张荣恭曾向中评社表示,预期马英九此行将着重表达民族认同与政治互信,事后证明确为如此。张荣恭说,马英九在孙中山故居、黄花岗烈士陵、黄帝陵、抗战纪念馆、长城上,多次感动哽咽,完全是触景生情,发自内心,“展现了具有民族情操的中华儿女本色”。这是和平解决两岸问题不可或缺的感情基础,才谈得上大陆承诺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中国人要帮中国人”。
张荣恭认为,习近平等三位政治局常委同时会见平民身分的马英九及全团二十位台湾靑年学子,是最高规格的接待方式,前所未有,远远超过台湾关切的对等原则。大陆藉此释出对台政策以和为贵的强烈信息,前提则是民族认同与政治互信。反之,即如四月初习近平向拜登警告的:“对于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和外部纵容支持,我们不会听之任之。”
习近平向马及台湾青年使用温和语言阐述对台政策,从而突出了是否都是中国人、是否信守九二共识,对台海局势截然不同的效应。因此,这场会见的意义不在于什么人完成了什么事,而在于什么立场及什么主张能够促成和平。换句话说,如果台湾主政者在“台独”路上一意孤行,后果就另当别论了。这必须引起各界深思。
张荣恭说,习近平讲话诉求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一家人,以及认同九二共识,即可“就家里人的事先接触交流起来,增进瞭解,累积互信,化解矛盾,寻求共识”,呼吁在一致的感情基础及政治基础上,通过融合发展,“共同追求和平统一的未来”。
马英九在祭黄帝陵时,提到1937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曾经共同在此祭拜。张荣恭指出,当时是蒋介石提议,获得毛泽东接纳,反映了两党是同一民族、同一国家之内的党派之别与主义之争,那么从两党关系沿续而来的两岸关系,便非国与国关系,才有和平解决的空间。当前,台湾主政者否定台湾人也是中国人,鼓吹两岸“国与国互不隶属”,根本是在刺激大陆放弃缓统、和统及采取反制措施,不智至极。
至于如何理解九二共识?习近平的说法是“对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基本事实有共同认知”。马英九的说法是“1992年两岸达成各自口头表述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习、马均对一个国家或一个中国的涵义互相尊重,体现了求同存异。马英九如此归纳九二共识的内容,并非首次,2013年马在回覆习近平贺电中,即写下了这段文字。也就是说,九二共识是当年两岸各自声明坚持一中原则;虽然台湾主张按自己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的涵义,但大陆主张“事务性商谈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于是双方搁置争议,建立起协商联系机制。
张荣恭表示,马英九这次没有把台湾社会认知的一中各表等同于两岸都各表一中涵义,摆到会上去说,是高格局、有智慧的作法,否则只会重启争议,无助各界对和平的期待。如果两岸非得就一中涵义争个明白不可,那就唯有展开政治谈判,而台湾对此不仅亳无准备,且心存抵制。倒是大陆欢迎早日政治谈判。既然尚未政治谈判,台湾自表一中涵义原本就无问题,但若坚称九二共识是两岸各表一中涵义,则属误解,有违史实。毕竟大陆自始就声明事务性商谈无涉一中涵义。
根据记者瞭解,正是因为1992年两岸在香港协商及事后函电往来显示,双方对一中原则有同,对一中涵义有异,于是“求一中原则之同,存一中涵义之异”。历任党主席连战、吴伯雄、洪秀柱会见习近平时,都采取此一表述方式,就是出自张荣恭建议。
张荣恭说,以此来理解习马两人对话中的九二共识,和平之钥即已掌握在手。历史过程已经证明,九二共识确实是达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不二法门,舍此已别无他途了。对于行之有效又符合台湾法律规范的主张,岂有任意抛弃而招致兵凶战危之理!
张荣恭进一步说,若是只求和平而无政治方向,无异和平不统,与大陆坚持的必须统一、必然统一,相违甚巨。大陆没有可能同意永远和平不统,否则等于同意和平分裂,这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连战在十多次会见大陆领导人并都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后,于2018年会见习近平时,藉孙中山而提出两岸关系的政治方向指出,“孙中山先生是第一个号召‘振兴中华’的革命家政治家,毕生追求国家民主富强统一”。
这是开启国共和解的连战最后一次会见习近平。陪同连战四次会见习近平的张荣恭告诉中评社,不约而同的是马英九在行程初始的孙中山故居即指出,“孙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致力创建自由民主均富统一的中国”,“振兴中华”!连战在该次会见中还指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台湾人和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完全相容而不互斥”;马英九两次访问大陆也不断强调“两岸中国人”的概念。可见连、马都展露了怀抱民族意识的国民党人应有的气节,这在台湾“去中”“抗中”的环境里,难能可贵,传承有序。
张荣恭表示,实际上这样的理念才能因应愈趋严峻复杂的台海局势。再证诸习近平释出了给和平统一以时间的善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双方融合发展的空间也就敞开。因此,北京“习马会”无疑激发了两岸避战谋和的正能量。
中评社台北4月15日电(记者 张嘉文)“习马二会”日前在北京进行。中国国民党前副秘书长张荣恭接受中评社采访指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上的讲话,归纳起来,可以说两岸和平之门的钥匙就是“坚守都是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互信”。马英九也表达了相同的理念。对台湾而言,如果弃此钥匙,实已没有其他避战谋和的门路了。
在马英九出访前,张荣恭曾向中评社表示,预期马英九此行将着重表达民族认同与政治互信,事后证明确为如此。张荣恭说,马英九在孙中山故居、黄花岗烈士陵、黄帝陵、抗战纪念馆、长城上,多次感动哽咽,完全是触景生情,发自内心,“展现了具有民族情操的中华儿女本色”。这是和平解决两岸问题不可或缺的感情基础,才谈得上大陆承诺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中国人要帮中国人”。
张荣恭认为,习近平等三位政治局常委同时会见平民身分的马英九及全团二十位台湾靑年学子,是最高规格的接待方式,前所未有,远远超过台湾关切的对等原则。大陆藉此释出对台政策以和为贵的强烈信息,前提则是民族认同与政治互信。反之,即如四月初习近平向拜登警告的:“对于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和外部纵容支持,我们不会听之任之。”
习近平向马及台湾青年使用温和语言阐述对台政策,从而突出了是否都是中国人、是否信守九二共识,对台海局势截然不同的效应。因此,这场会见的意义不在于什么人完成了什么事,而在于什么立场及什么主张能够促成和平。换句话说,如果台湾主政者在“台独”路上一意孤行,后果就另当别论了。这必须引起各界深思。
张荣恭说,习近平讲话诉求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一家人,以及认同九二共识,即可“就家里人的事先接触交流起来,增进瞭解,累积互信,化解矛盾,寻求共识”,呼吁在一致的感情基础及政治基础上,通过融合发展,“共同追求和平统一的未来”。
马英九在祭黄帝陵时,提到1937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曾经共同在此祭拜。张荣恭指出,当时是蒋介石提议,获得毛泽东接纳,反映了两党是同一民族、同一国家之内的党派之别与主义之争,那么从两党关系沿续而来的两岸关系,便非国与国关系,才有和平解决的空间。当前,台湾主政者否定台湾人也是中国人,鼓吹两岸“国与国互不隶属”,根本是在刺激大陆放弃缓统、和统及采取反制措施,不智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