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北大书记校长与马话交流

马英九一行与北大师生合影(中评社 林艳摄)

  中评社北京4月10日电(记者 林艳)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4月9日率台湾青年赴北京大学参访交流,北大党委书记郝平和北大校长龚旗煌全程陪同。双方进行了热络的交流座谈。

  在座谈开始,马英九一行观看了一个北大精心制作的小短片,里面播放了去年3月马英九首次访问大陆、7月大陆师生团访问台湾以及当天下午马英九参访北大的内容。中评社记者注意到,看到如此用心的开场短片,令马英九颇感意外和惊喜,现场面带微笑地认真看完整个短片。

  座谈期间,郝平首先代表北大全体师生对马英九和台湾青年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郝平说,两岸同胞一家亲。马英九先生再次率台湾青年访问大陆备受关注。去年7月,大陆高校北大、清华、复旦、武大和湖南大学师生团应马英九先生和马英九文教基金会的邀请赴台交流访问,受到了的盛情接待,感受到了两岸一家亲,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那次赴台访问后,两岸教育界、青年学生的交流合作更加频繁,对促进两岸同胞交流往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此次马英九先生率台湾青年再访大陆,并如约来到燕园与北大师生见面,必将进一步促进北大等大陆高校与台湾高校和各界的深入交流,共筑更美好的未来。

  郝平表示,教育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石,我们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国之复兴,当亦出于中国青年之奋斗。”推动两岸青年的交流,是促进两岸交流最为紧迫的任务。两岸青年学生的交流是大有可为的,也一定会大有作为。

座谈会现场(中评社 林艳摄)

  郝平指出,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同胞是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奋斗。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愿景,这些纽带是无法割断的。面向美好的未来,两岸青年要勠力同心,砥砺前行,用青春谱写民族复兴的华美乐章。

  龚旗煌表示,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海峡民心相通相连,家人间的常来常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一直以来,北京大学与台湾各界保持着广泛深入的交流。北大是最早面向台湾地区招生的大陆高校,目前有260多名台湾学位生、16名台湾教师在北大学习和工作,还有许多来自台湾的交换生、客座教授和访问学者推动并见证着北大的发展。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北大体育教研部的台湾教师陈文成组建了城市志愿者服务队,带领多位台湾学生志愿者为这项体育盛事贡献了青春力量。

  龚旗煌表示,多年来,北大与台湾的教育文化交流十分密切。目前,我们与17所台湾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7所高校建立了校级学生交换项目,院系和学科层面的学术交流也非常活跃。比如,北大法学院与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东吴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法学院都有深度交流。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与台大管理学院举办了十九届“两岸菁英交流营”活动。北大台湾研究院承办的“中华文化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他指出,海峡两岸同心连枝,根基在文化,未来在青年。

北大党委书记郝平(中评社 林艳摄)

  马英九表示,很开心在北京大学见到各位朋友,同时也看到不少熟面孔。上次在台湾相见,今天果然“后会有期”,在北京大学重逢、叙旧。他说,去年他带领30位大九学堂的同学来到大陆,与三所大学进行交流;七月也成功邀请五所大陆高校学生回访台湾,其中就包含北京大学。他还记得台湾之行的最后一站,两岸同学们一同前往平溪放天灯,正是年龄相仿、语言文化相同,在天灯上的愿望才会如此地接近。透过一来一往的交流,让他深刻体会两岸年轻人的互动是如此“浑然天成,欲罢不能”,自然又热络,虽然相处时间短暂,但大家交换微信速度之快,无须催促便建立起了联系的管道。

  马英九指出,推动两岸学生交流,是他此行最重要的初衷也是努力的目标,去年他在南京中山陵题字“和平奋斗,振兴中华”,可以说延续了国父孙中山在去世前所说的“和平、奋斗、救中国”。而北京大学不仅是戊戌变法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兴学图强的结果,他希望两岸年轻人未来能够延续这份精神,两岸之间能够和平奋斗,振兴中华。

  座谈会结束后,双方还互赠了礼物。其中,北大向马英九赠送《儒藏》和北大画册,马英九则向北大赠送了《中华语文大辞典》。此外,台湾青年和北大师生还一同走进家园食堂边用餐边交流,有叙旧的也有结识新朋友的,场面很是热闹。

北大校长龚旗煌(中评社 林艳摄)

马英九发言(中评社 林艳摄)

座谈会现场(中评社 林艳摄)

北大精心制作开场小短片,马英九看得很认真(中评社 林艳摄)

马英九笑容满面地步入会场,向大家挥手致意(中评社 林艳摄)

马英九开心地和大家打招呼(中评社 林艳摄)

座谈会现场(中评社 林艳摄)

北大向马英九赠送“儒藏”(中评社 林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