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马英九循父亲足迹 赴马援祠寻根

马英九参观马援祠,认真询问展板上的资料(中评社 林艳摄)

  中评社西安4月6日电(记者 林艳)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的祖先来自陕西扶风县,4月5日上午正在大陆访问的马英九特别来到马援祠寻根。2005年4月,马英九父亲马鹤凌率台湾马氏宗亲宗会寻根祭祖代表团到陕西寻根,马英九今次追寻父亲的足迹亲自到陕西寻根,他对此表示,实在难掩内心的激动。

  2005年前后,马英九曾对赴台访问的陕西同胞说:“追根溯源,我是扶风人。”在今次陕西之行中,马英九4月4日晚间特别向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等人介绍了其家族的来源,即马氏在春秋时代原来姓赵,后来被封为马服君后才改姓马。他的祖先来自陕西省扶风县,后来迁徙至湖南湘潭,全世界的马氏宗亲会挂的是马援将军画像,这是统一的。马英九也表示,在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二,他都会到台湾苗栗的马家庄祭祖,跟当年从大陆迁来台湾的乡亲碰面。

  马英九今次参观的马援祠,位于咸阳市杨凌区五泉镇毕公村,始建于公元74年,迄今近2000多年,是海内外马氏族人中最早的祖祠,也是海内外马氏宗亲的祖根宗祠。马援祠在宋代为天和寺,元代重修,明代自汉明帝永平十七年恩准“重修墓树,建立祠堂”起改为马援祠,历代都有修缮或重建。现今的马援祠遗址属清代寺庙遗址。

  昨天上午,在国台办副主任仇开明的陪同下,马英九一行驱车来到位于毕公村马援祠寻根。在马援祠外的展板上,马英九一眼就看到了父亲马鹤凌2005年4月回乡祭祖的资料介绍并非常认真地看上面的记载。中评社记者看到,展板上有马鹤凌先生的三张照片,一张是马鹤凌个人照,上面是其有关头衔简介。另一张则是马鹤凌先生当时作为台湾马氏宗亲总会寻根祭祖代表团团长在马援故里宗祠恭读祭文、祭祀先祖,还有一张是马鹤凌率领的代表团在宗祠前合影。同时,还有一张图是马鹤凌先生的题词。

马援祠位于咸阳市杨凌区五泉镇毕公村,始建于公元74年,迄今近2000多年,是海内外马氏族人中最早的祖祠,也是海内外马氏宗亲的祖根宗祠。(中评社 林艳摄)

  走进马援祠,毕公村第一书记杜小兵为马英九介绍道,毕公村目前有526户共2283人,其中90%以上都是姓马。来到碑廊处,杜小兵具体介绍了上面摆放的石碑。其中,在大殿西侧的屋檐下,立着一块最珍贵的文物——马援故里碑,为康熙三十六年六月由都督使者程兆麟所立功德碑。碑高1.86米,碑首浮雕二龙戏珠图案,碑额印刻篆书“皇清”二字,碑文记述了马融、马援、马超的生平概况“汉伏波将军马援、东观著述马融、威侯马超故里”。大殿东侧的碑廊里,安放着多块石碑,包括清乾隆二十八年的“重修始祖汉伏波将军家庙碑记”,民国年间的“马士望兴学公德碑记”等,它们均是马氏后裔所立,讲述先祖马援、马融、马超的功德。马英九在听完介绍后说,“马家出了很多的武将,自己也当了两年兵,退伍之后勉强升到少校。”

  马援祠里供奉着马援、马融、马超三位著名历史人物。一进祠堂,迎面居中端坐的正是伏波将军马援塑像,他巍然而坐,一身戎装,目光深邃,身后影牌上飞龙在天,海波翻滚,正是伏波将军威震四夷之义。在马英九提议下,访问团成员一起向马援将军塑像行三鞠躬礼。

  来到马氏家风家训馆,马英九仔细听取了有关马援生平事迹介绍。在看到马氏家训时,马英九特别提到家训被收录至《古文观止》,并称这个很不容易。同时,他还问到,关于马氏祖训、族规等是否有集结出书?一旁宗亲会名誉会长马双正表示,有的,已经出了好几本书,马英九听后点了点头。

马英九特别来到马援祠寻根(中评社 林艳摄)

马英九参观马援祠(中评社 林艳摄)

马英九与马氏宗亲会名誉会长马双正亲切握手(中评社 林艳摄)

参观现场(中评社 林艳摄)

展板上记录着马英九父亲马鹤凌2005年4月回乡祭祖资料(中评社 林艳摄)

马英九认真看展板上父亲马鹤凌当年返乡寻根的资料(中评社 林艳摄)

马英九认真看石碑上的内容(中评社 林艳摄)

在马英九提议下,访问团成员一起向马援将军塑像行三鞠躬礼。(中评社 林艳摄)

马英九参观马氏家风家训馆(中评社 林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