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于胜语中评:大陆硬起来 台执法权被没收

台退役海军上校、军事杂志资深撰稿人杨于胜。(中评社 郑羿菲摄)

  中评社台北3月17日电(记者 郑羿菲)214金门撞船事件后,中国大陆否认“禁止、限制水域”,台退役海军上校、军事杂志资深撰稿人杨于胜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从军事层面来看,他担心或许只是先手,后续的“涟漪效应”才是台湾该设防的。假设大陆硬着来,有没有可能让海警船开到“海峡中线”执法?收集台湾海峡水文,让无人潜舰试航?甚至是常态巡航钓鱼台维权的船舰执行完任务后,编队绕行台湾东部海域?

  杨于胜说,台湾海巡的船舰吨位、数量都比不过大陆海警的船舰,当两岸恶意螺旋上升,要如何硬碰硬对垒?当量与质的优势都不在“我方”,“国防部长”邱国正第一时间表达“军方不介入”就是相对聪明的作法,否则只会造成自己兵疲马困。

  杨于胜为淡江大学战略研究所硕士,曾服役22年,备役海军上校退伍,曾于夏威夷亚太安全研究中心进修区域安全合作;两度赴美接舰,2013年退役,现为防务观展评论与防务杂志资深撰稿。

  杨于胜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214金门撞船事件,大陆其实是看民进党政府、“海巡署”等相关执法单位回应后,才作出相应作为,如否认金厦“禁止、限制水域”、大陆海警登检观光船,或是3艘海警船巡驶在花东外的24浬邻接区等。   杨于胜说,他的个人观点是,虽然从新闻上无法确认大陆海警、渔政、海监等船舰后续有否进入禁限制水域,但大陆船舰应该有进入禁限制水域的事实,只是海巡为了淡化事件与对立,仅采取监控的动作,而不是硬碰硬。因214金门撞船事件还没有被解决,为避免两岸恶意螺旋上升,有需要采取相对降温的作为。

  杨于胜认为,从国际海洋法来看,12海浬的领海,金门、马祖的禁限制水域就在大陆的领海,甚至是根本就位在内水范围,金马的禁限制水域其实与大陆领海高度重迭,过去彼此有默契所以海巡能执法,若大陆真的硬起来以实际行动不认了,极大程度台湾海巡在外岛执法权将可能受到制约(干扰)或形式上被没收。

  杨于胜指出,否认禁限制水域后,大陆海警、海监、渔政等船舰,目前看来似乎也没有长期逗留,但也凸显了民进党政府没办法再继续维持过去两岸在外岛相对相安无事的默契。就好比2022年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后,解放军开始逐步加大在台湾周边的西南空域ADIZ、东部海空域进行战略训练,不再像过去平静。

  杨于胜说,不可否认的是,外界担心的两岸恶意螺旋确实有上升趋势,他担心的是大陆否认禁限制水域只是“第一手”,后续外扩的涟漪效应除了外岛周边水域,台湾本岛的水域也会有执法被没收的现象。如3月6日发生3艘大陆300吨到500吨的渔船进入台湾领海6海浬的苗栗外海,海巡当时派100吨巡防艇出海,却因海象差返航,这也凸显海巡的量与质很难去执行SOP。   杨于胜表示,“海巡署”600吨以上的船舰有近30艘,若按照海军三分之一休假、三分之一训练、三分之一执行任务的模式,再加上海巡要兼顾的巡护任务应对的对象还包括其他周边国家,有限执勤的载台分散在全台周边水域,海巡如何与大陆船舰进行长时间的对比?

  杨于胜指出,外扩效应再想更远一点,大陆2022年已塑造以海军为主要骨干的“新台海巡逻队”绕台,那会不会有新台海巡逻队Plus?让大陆海警船舰打着查缉走私、海上违法的旗号,进到台湾海峡执法?甚至是让常态巡航钓鱼台维权巡航的大陆海警船舰执行完钓鱼台任务后,编队绕行台湾东部海域?大陆的海警船数量多、也有大吨位船舰,还能做海上整补,届时如何应对?恐怕也只能透过无人机和雷达监控了。

  杨于胜认为,甚至下一手也可能是科研船跟着海警船到“台海中线”,进一步掌握台湾周边海域的水文,虽然台湾海峡水浅不适合潜舰航行,但对“无人潜航器”来说,不一定不适合。

  杨于胜说,大陆否认禁限制水域,或许只是警告台湾,或者说是试水温,目前仍未看到大陆有进一步动作,下一步也得密切观察澎湖周边海域。也就是说否认禁限制水域只是先手,后续有没有绵密布局的后手?会不会端出来?谁也不知道,但对台湾来说,必须预先设想到最坏的状况,并想办法应处。由于3月14日再次于金门附近海域有大陆籍渔船翻覆,两边分别派出艇只执行搜救行动,是此波攀升的敌意螺旋外难得的缓和契机,后续会否为事件开启降温之窗,仍待关注。   至于近期媒体热议的“刘五店航道”,杨于胜指出,分承平与战时来看,战时刘五店航道的意义并不大,因船舰要走刘五店航道,势必遭小金门、大胆岛夹击,金马前线的阵地都有部署武器,他不认为解放军会做如此部署,除非金门被夷平了,否则军舰走刘五店航道相对不利。

  杨于胜认为,即便是承平,商船、民船走刘五店航道也只是省下一些油料、时间。从海上航道的角度来看,大陆让船舶走刘五店航道是“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也就是不再让了,就是做自己该做的、要做的。

台退役海军上校、军事杂志资深撰稿人杨于胜。(中评社 郑羿菲摄)

  中评社台北3月17日电(记者 郑羿菲)214金门撞船事件后,中国大陆否认“禁止、限制水域”,台退役海军上校、军事杂志资深撰稿人杨于胜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从军事层面来看,他担心或许只是先手,后续的“涟漪效应”才是台湾该设防的。假设大陆硬着来,有没有可能让海警船开到“海峡中线”执法?收集台湾海峡水文,让无人潜舰试航?甚至是常态巡航钓鱼台维权的船舰执行完任务后,编队绕行台湾东部海域?

  杨于胜说,台湾海巡的船舰吨位、数量都比不过大陆海警的船舰,当两岸恶意螺旋上升,要如何硬碰硬对垒?当量与质的优势都不在“我方”,“国防部长”邱国正第一时间表达“军方不介入”就是相对聪明的作法,否则只会造成自己兵疲马困。

  杨于胜为淡江大学战略研究所硕士,曾服役22年,备役海军上校退伍,曾于夏威夷亚太安全研究中心进修区域安全合作;两度赴美接舰,2013年退役,现为防务观展评论与防务杂志资深撰稿。

  杨于胜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214金门撞船事件,大陆其实是看民进党政府、“海巡署”等相关执法单位回应后,才作出相应作为,如否认金厦“禁止、限制水域”、大陆海警登检观光船,或是3艘海警船巡驶在花东外的24浬邻接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