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陈振英谈香港经济发展与二十三条
中评社香港3月12日电(记者 卢哲)2024年全国两会在京召开,第十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顾问陈振英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畅谈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国际形势变化中保持自身优势及二十三条立法等议题。
陈振英表示,香港现时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发展,做好国际化的定位,不需要理会美西方发出何种言论。他强调,香港要做好国际化的定位,要做到:第一,有“一国两制”的优势,保持法制及营商环境与国际接轨;第二,开拓国际化的市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第三,积极开拓国际化人才,保持人才多元化。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速大湾区发展方面,陈振英表示,香港应积极抓住发展机遇,促进跨境金融、民生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业务在新时代登上新台阶。他举例,现时香港和湾区内地城市的金融领域合作以管道式为主。未来,两地应努力发展规则和体系全面对接的金融合作模式。一是进一步扩大互联互通产品范围,包括进一步增加纳入互联互通的股票、基金、债券等产品类别,以及保险、大宗商品现货、期权、绿色资产交易等逐步纳入;二是协同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探索扩大香港人民币计价产品的范围,丰富人民币金融工具,同时鼓励内地各级政府及企业来港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三是建议设立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机构,定期或不定期会晤协商,从监管层面协同有序推进香港与湾区内地城市在不同的法律、税率、货币、金融体系下有效合作。政府应指定专责小组,做好金融市场建设的接轨工作,当相关政策一推出,本港的金融机构及企业可立即落地执行。
对于二十三条立法,陈振英指出,香港得以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建基于长期维持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和营商环境,国际投资者安心、放心在此从事交投买卖、集资融资。2019年的“修例风波”,外资信心多少受到动摇,但国安法实施后,香港银行总存款增加、在多项经济自由度和竞争力排名中继续位居前列等,显示香港恢复了投资者熟悉的一面,挽回了他们的信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得以重新出发、再创高峰。因此,二十三条立法让香港有一个更稳定、更安全、国安法制更完备的社会环境,对香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都可起到推动作用。
以下是专访全文:
聚焦金融民生议题
中评社记者:您在今年两会的关注议题主要有哪些?计划提交哪些建议?
陈振英:金融方面议题,主要是为香港引进资金及便利金融业在内地发展。在民生方面,是提出建议便利化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搭乘高铁的检查手续。因为现时一些高铁站仍不支持港人自助刷“回乡证”过闸,常常只能走人工通道由工作人员协助检票,在有限的检票时间内,容易会出现因排队检票而错过列车的情况,因此提出这个便利人员流通的建议。
中评社记者:作为本届新当选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您在去年第一次参会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心得、经验带入第二年的会议?
陈振英:去年第一次参会,体会最深的是国家对香港的重视和支持,国家主席习近平及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闭幕会所发表的重要讲话都有提及香港。还有感受到两会凝聚力量、催人奋进的热烈气氛,每次全体会议,全体出席代表都激昂地高唱国歌,十分震撼。
人大会议的议程十分紧密,人大代表在会议召开之前就已经收到议程及相关文件,我会在出发前做好“预习”工作,初步瞭解即将审议及讨论的内容,做好准备。到正式开会时,因为对讨论的内容已有基本的认识,自己思考亦会更深入,有利即时作出积极的反应。
融入国家大局香港机遇挑战并存
中评社记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同时兼任特区立法会议员的金融界人士,想请您谈谈如何解读香港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角色。近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香港背靠祖国,是国家的一部分,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广东省全速推进,您认为香港在当中可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发挥作用?是否会遇上一些竞争挑战?
陈振英:“十四五”规划确立了香港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角色和重要功能定位,以及在多个重要领域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以金融业来讲,在“双碳”战略驱动下,内地可持续类债券市场在2022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尤其是绿色债券,香港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透过各种“互联互通”渠道,推动内地和香港的绿色金融合作,促进绿色金融资源有效整合与合理运用,协助大湾区全面走向绿色转型。
尽管面前的机遇良多,在发展过程中,香港亦面对不少挑战。从宏观角度看,全球各地(包括亚太地区)金融中心之间都会存在竞争,例如香港发展财富管理业务,要与新加坡一同竞逐。其次是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影响国际货币政策和跨境资本流动。此外,国际最低税率监管要求等安排的实施,也对香港的传统竞争优势带来挑战。
具体来说,以财富管理方面为例,香港的优势就是我们的客户来源。因为新加坡做的财富管理是整个新加坡周边地区、包括马来西亚东盟等其他国家的。这是它的客源。而香港背靠祖国,我们客户来源是国家十多亿人口,当中需要财富管理的中产数目正在慢慢增长。所以在客户来源方面,香港应该是比新加坡有优势。但是在产品方面,香港可能现在产品还是不够新加坡多元化。因为新加坡是一个外汇交易的中心,全球它的交易都是比我们香港要强的。所以香港在产品方面可能还要加一把劲,多推一些不同的产品,才能够在财富管理方面跟新加坡平起平坐。
中评社记者: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您如何看待这五年来大湾区的发展?您认为现时在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过程中,香港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让两地的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深化?
陈振英:近期国家为推进大湾区互联互通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前海规划》、《营商环境行动计划》、《横琴规划》等,目的是协助香港、澳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进大湾区互联互通进程,加速大湾区新时代发展步伐。各项新政中包括深化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与开放,为香港跨境金融、民生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方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香港应积极抓住发展机遇,促进跨境金融、民生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业务在新时代登上新台阶。
例如,现时香港和湾区内地城市的金融领域合作以管道式为主。未来,两地应努力发展规则和体系全面对接的金融合作模式。一是进一步扩大互联互通产品范围,包括进一步增加纳入互联互通的股票、基金、债券等产品类别,以及保险、大宗商品现货、期权、绿色资产交易等逐步纳入;二是协同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探索扩大香港人民币计价产品的范围,丰富人民币金融工具,同时鼓励内地各级政府及企业来港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三是建议设立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机构,定期或不定期会晤协商,从监管层面协同有序推进香港与湾区内地城市在不同的法律、税率、货币、金融体系下有效合作。政府应指定专责小组,做好金融市场建设的接轨工作,当相关政策一推出,本港的金融机构及企业可立即落地执行。
中评社记者:香港经济现时正面对挑战,复苏未如预期,股市楼市表现欠佳,再加上因卖地收入锐减令财赤问题不断恶化,都为特区政府带来挑战。作为立法会财委会主席,您也曾提到面对财政赤字“高企”,审慎理财和善用资源至关重要。您认为香港下一步应该如何善用资源?
陈振英:面对连年赤字,开源节流,在所难免,因此,经常性开支应该要审慎管理,例如可考虑撤回新冠期间推出的各项支援经济、民生的应对措施,并逐步恢复常态。但对于着眼香港未来发展的大型基建及重要产业项目,仍需持续投入资源,因此必须同步拓展新的收入来源。早前我与其他议员面见财政司司长,所提交的财政预算案期望中亦提出引入类同奢侈品税的税项及提高公屋富户租金等建议,亦期望特区政府就未来改革制定路线图。
香港应专注发展维持“国际化”优势
中评社记者:近来西方出现一些唱衰香港的言论,这个现象您认为香港应该怎么应对?
陈振英:人家是怎么说我们是很难控制的。大家也知道美西方要压制我们中国的发展。要压制中国的金融发展,最好就是压制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所以它们不会让香港的金融业像以前一样一路顺风的发展的。肯定是要打压你,整个中国、整个金融市场、整个离岸人民币发展,它们都希望你不要这么快。
但是对我们香港来说,最重要是做好自己的发展。不要理会美西方怎么看。我们最重要的、现在要做的、就是本身自身做好一个国际化的定位。因为我们香港最重要的——在国家来说就是一个最大也是最好的国际金融中心。如果没有“国际”两个字,香港跟上海、跟深圳、跟广州就没有差别了。
那么怎么做好我们的“国际化”?第一,我们是有“一国两制”的优势。这个优势是体现在哪里?一个普通法。因为普通法系,跟伦敦纽约都是用同样的法系,我们内地是用大陆法系。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营商的规则。香港很多营商的规则跟内地不一样,内地是说明“哪一些能做你来做”,香港是“没有说明你不能做的,都可以做”。美西方一般做业务的业务规则、税率、怎么去开公司等等的条例,香港保持跟西方接轨、跟国际的做法保持一致。
第二,香港的“国际化”,还有一个就是开拓市场。现在开拓美国跟欧盟市场可能有一点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开拓中东、东盟、中亚等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这个也是国际化的一部分。金砖五国这些国家现在占全球GDP比例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开拓好好市场。
还有一点,人才的“国际化”也是很重要、多元的。香港现在有各种输入专才的计划。当然大部分是来自内地,但也有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及其他国家的人才。我们要加快引进这一类人才。然后我们很快有一个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欢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高资产值人士来香港生活,把他们家人也带过来。我们整个社会就会恢复到比较有活力的状态,竞争力也可以慢慢提高起来。
中评社记者:您觉得怎么样提高大家对香港营商和经济发展的信心?
陈振英:信心是来自我们现在整个世道好不好。现在最明显的就是股市和楼市,如果这两个都能够稳住,我觉得让企业去发展就好了。
另外一个配合就美国联储局利息的调整策略。第一,我觉得所有企业是看着利息做的,如果利息高他就不借钱不发展,不去扩展业务;如果利息比较低,他算了账觉得有利可图,他才会继续投放资源去扩展业务,所以我们要跟着美联储的步伐。
然后我们之前也表明,期望财政预算案会有一些稳定楼市,稳定股市的措施。楼市方面撤销“辣招”可能是一条,但更重要的是让更多年轻人有信心去置业。年轻人他们有一份好的、很稳定的工作,有收入,我觉得自然的楼市的需求就出来了。
股市方面,我看到内地股市已经稳定下来。拿更多的内地资金,然们再引进像我刚才说的中东、东盟等等的资金来香港的股票市场,这样我觉得整个营商环境氛围做起来,我们就能够把香港的经济做好了。
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2月23日至28日来港考察调研。夏主任这次来香港的行程很重要的是他带来很强烈的信息,即中央会继续支持香港。今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推6项举措,涉及三联通、三便利;近日又开放青岛跟西安的自由行,夏主任说,如果有需要会继续推出更多的对香港有利的措施,我觉得这个信息就让所有各界都抱有信心,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二十三条立法有助香港稳定安全
中评社记者:在爱国者治港方面,您认为应如何看待二十三条立法与维护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关系?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及立法会议员,您认为应该如何做好相关的内、外解说工作?
陈振英:香港得以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建基于长期维持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和营商环境,国际投资者安心、放心在此从事交投买卖、集资融资。2019年的“修例风波”,外资信心多少受到动摇,但国安法实施后,香港银行总存款增加、在多项经济自由度和竞争力排名中继续位居前列等,显示香港恢复了投资者熟悉的一面,挽回了他们的信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得以重新出发、再创高峰。因此,二十三条立法让香港有一个更稳定、更安全、国安法制更完备的社会环境,对香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都可起到推动作用。
在23条立法过程中,无可避免会出现个别美西方政客抹黑、攻击、“带风向”,从而令国际投资者对港产生负面印象。政府表示将会设立“解说专队”,重点向商界、媒体、外国总领事和外国商会解说,亦会设立“应变反驳队”,在网上及时回应失实言论。特区政府同时应主动出击,包括利用社交媒体、电视、电台和印刷媒体等,在国际特别是美西方层面多做解说工作,让国际社会正确认识立法意图和目的,有效澄清他们的负面评价和误解,维护香港的国际形象,捍卫香港的发展利益。
中评社香港3月12日电(记者 卢哲)2024年全国两会在京召开,第十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顾问陈振英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畅谈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国际形势变化中保持自身优势及二十三条立法等议题。
陈振英表示,香港现时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发展,做好国际化的定位,不需要理会美西方发出何种言论。他强调,香港要做好国际化的定位,要做到:第一,有“一国两制”的优势,保持法制及营商环境与国际接轨;第二,开拓国际化的市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第三,积极开拓国际化人才,保持人才多元化。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速大湾区发展方面,陈振英表示,香港应积极抓住发展机遇,促进跨境金融、民生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业务在新时代登上新台阶。他举例,现时香港和湾区内地城市的金融领域合作以管道式为主。未来,两地应努力发展规则和体系全面对接的金融合作模式。一是进一步扩大互联互通产品范围,包括进一步增加纳入互联互通的股票、基金、债券等产品类别,以及保险、大宗商品现货、期权、绿色资产交易等逐步纳入;二是协同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探索扩大香港人民币计价产品的范围,丰富人民币金融工具,同时鼓励内地各级政府及企业来港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三是建议设立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机构,定期或不定期会晤协商,从监管层面协同有序推进香港与湾区内地城市在不同的法律、税率、货币、金融体系下有效合作。政府应指定专责小组,做好金融市场建设的接轨工作,当相关政策一推出,本港的金融机构及企业可立即落地执行。
对于二十三条立法,陈振英指出,香港得以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建基于长期维持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和营商环境,国际投资者安心、放心在此从事交投买卖、集资融资。2019年的“修例风波”,外资信心多少受到动摇,但国安法实施后,香港银行总存款增加、在多项经济自由度和竞争力排名中继续位居前列等,显示香港恢复了投资者熟悉的一面,挽回了他们的信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得以重新出发、再创高峰。因此,二十三条立法让香港有一个更稳定、更安全、国安法制更完备的社会环境,对香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都可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