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月刊第315期内容介绍

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15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3月号已出刊。

  中评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15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3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6篇文章,涵盖台湾政局、“一国两制”、两岸关系、美台军售、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经济等热点议题。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赖清德执政或让两岸关系进入高危阶段及化解之策》《中国国民党深层危机与未来发展》《中国国民党面临的时代危机与再造途径》《台湾民众党未来的可能发展》四篇文章。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严安林在《赖清德执政或让两岸关系进入高危阶段及化解之策》一文中表示,赖清德上台后,一时或以“维持现状”为幌子,但绝不会因支持度低而“弃独”。从其“当选感言”的“民主抗中”基调,可见其内外政策将坚定追随美日,强调与理念相近国家发展关系;以“台湾、中国,一边一国”定位两岸关系,延续“四个坚持”与实践“四根支柱”;通过“认知战”强化两岸对抗;继续推进“去中国化”“台湾国家化”与“台独国际化”的政策路线,两岸关系或进入“高风险期”。稳定台海局势需坚持“和平统一”大政方针不动摇,不因赖当选而改变既定政策;坚持“反独”原则立场不放松,不对赖抱任何幻想;坚持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政策不中断,不因“台独”当政而不做台湾民众工作;稳定中美关系,加强对“台独”的战略管控,强化国际场域“反独”行动;发挥港澳独特作用;坚定不移开展军事“反独”斗争,确保两岸关系克难前行。   孙文学校总校长、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在《中国国民党深层危机与未来发展》一文中指出,台湾2024年选举之后,在三党竞争格局下,国民党几乎很难只依靠蓝军的力量独自赢得大选,甚至只能沦为老二保卫战的惨况。国民党的未来发展,极有可能会往“去中”图腾或“去中” 内涵方向接近。在台湾“本土化”变成了“去中国化”,“去中国化”又与接受美国的“再殖民化” 划上了等号。一些人将“本土化”与“独立”界定为脱离原生母国的努力,同时为了能够更快地达成此一愿望,因而转而高度认同新的殖民国,转换成对美国更强烈的依附感,遂成为了目前台湾这种怪异的再殖民现象。再殖民化是形成国民党如今路线的深层原因。中国国民党如果不能彻底改造,不能找回自己的核心价值与理念,而只是跟着民进党所塑造的意识形态走,很可能永远失去夺回执政权的机会。这个结果不只对国民党构成重大冲击,也必然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构成结构性的影响。

  资深媒体人、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桃园市政府市政顾问、原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化传播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发言人李建荣在《中国国民党面临的时代危机与再造途径》一文中表示,国民党应痛定思痛找出失败原因,并以破釜沉舟、打掉重炼的决心,尽速成立改革委员会,针对党现阶段的论述、组织发展、新媒体文宣及青年工作、“立法院”监督等面向,提出耳目一新的改革作为。唯有面对现实,务实检讨,有节奏有目标地推动改革,国民党才能结束继续在野的命运。   台湾新故乡智库协会研究员刘东皋在《台湾民众党未来的可能发展》一文中指出,2024选举已确立民众党为台湾第三大党地位,但未来发展充满挑战。民众党的未来发展会否“泡沫化”,要看柯文哲如何选择他的从政之路。坚守理念,为所当为,卓然力行,号召更多人走在正途,改变已遭蓝绿政客扭曲的社会价值与腐败的政治风气,应是柯文哲与民众党不致沦为泡沫的唯一正途。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发了《台湾2024选举结果的启示与应对》《台湾2024选后政治社会民意演变及影响》两篇文章。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李非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梦然在《台湾2024选举结果的启示与应对》一文中表示,台湾2024选举已经揭晓,台湾政坛重新洗牌,国民党未能翻盘,民进党继续执政,民众党异军突起,中间选民群体不断扩大,三党鼎立态势初步形成,政党政治进入更加复杂的博弈竞合时代,政党之间互相制衡、利益交换、协商调和、妥协让步将成为政治常态,“蓝消绿长”“统消独长”的政治生态没有发生逆转,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但这次选举改变不了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大陆应静观其变,尊重台湾主流民意的想法和台湾人民的选择,区别对待台湾人民与台湾当局,一手软,一手硬,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遵循既定的战略步骤,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

  在《台湾2024选后政治社会民意演变及影响》一文中,四川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讲师翁明源表示,2024年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民进党赖清德获得558万票当选“总统”,国民党、民进党和民众党分别赢得52席、51席和8席“立委”席次。此次选举带来了台湾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台湾政治版图出现“上绿下蓝”态势;民进党党内关系变成新潮流系“一派独大”;国民党的衰弱态势进一步加速;第三势力作为独立力量正式崛起。这也反映了台湾社会民意的变化,议题偏好上重经济发展而非两岸关系;投票选择上重政党认同而非个人评价;民意倾向上反民进党也不支持国民党,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白色力量。政治社会民意的变化带来了深远影响,使得台湾政治进入三足鼎立的相对稳定期;台湾民众的政治效能感再次受到打击,政治参与积极性下降;选举结束后,“台独”风险骤然升高,台海紧张局势加剧。   本期“智库前瞻”栏目刊发了《建构<反分裂国家法>解释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能路径》一文。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副教授、福建省台湾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游志强在文中表示,自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颁行以来,两岸关系和反分裂国家斗争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反分裂国家法》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两岸关系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促使《反分裂国家法》在两岸间和两岸各自域内真正发挥规范具体行为的功能,填补《反分裂国家法》在立法时无法避免的法律漏洞,需要建构《反分裂国家法》的解释机制,对《反分裂国家法》的法律原则部分作出符合两岸关系新语境的解释,对《反分裂国家法》范畴内最具实施潜力的法律规则作出解释,亦需要基于立法者意图,对国家统一后的制度安排作出回应。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发了《“两制”台湾方案视域下两岸教师教育探索》一文。闽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李顺兴在文中表示,“两制”台湾方案内含丰富的国家理性,其宪制目标包含着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等高位诉求。教育主权是国家主权和文化主权的逻辑延伸,是国家在处理教育事务时的最高权力。教育主权是 “两制”台湾方案的关键内容。闽南文化蕴含“和合思想”,具备文化融合和心灵契合功能。以一个中国原则下的教育主权实现为出发点,以国家认同、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为教育底线,以两岸共同的文化基础与语言环境即闽南文化与闽南话为桥梁,构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闽南文化+学科/专业+教师教育+两岸交流”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价值观引领型的两岸爱国教师,加强两岸高校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遏制、消解“文化台独”恶劣影响,推动基于文化认同的两岸融合发展,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发了《“孙文定制”与“一国两制”》一文。上海春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春晓智库负责人王华在文中表示,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曾主张:“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来举起孙中山这面旗帜。”实际上,在孙中山先生那里我们有4面旗帜,可以服务于“一国两制”的政治要求,并为“一国两制”进入台湾社会充当“护身符”:“孙文既定的国家主体制度”;“孙文遗留的边疆省区制度”;孙文生前所愿:“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孙文生前所嘱:凡勾联外国,敌视中国,分裂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大陆对台“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正是遵奉孙文生前所嘱。以上四项内容可以合称为“孙文定制”,取义“孙文生前既定的制度或制订的办法”。   本期“智库思考”栏目刊发了《美加强对台军售 在台海复制“乌克兰战争”模式》《拜登政府涉台认知战:战略逻辑、实践及其影响》两篇文章。

  南京大学台研所教授杨泽军在《美加强对台军售 在台海复制“乌克兰战争”模式》一文中表示,俄乌冲突爆发后,美有意向台海复制“乌克兰战争”模式,对台军事支持明显加强,积极为在台海地区与中国大陆打一场代理人战争奠定坚实的军事基础:注重增强台军军事实力,对台军售数量明显增加,金额总量提升,质量提高,速度加快,甚至有意将台湾作为美驻亚太部队弹药的转存地,以便战时直接为台军所用;设法提升台军作战水平,加强对台军的培训和训练,出台法案为对台军培训提供法律保障,直接派军事人员赴台实施培训和训练,安排台军成建制部队赴美受训;注意在重大演习中体现美方战略企图,指导台军突出“本土防卫”战略,采取“纵深防卫”策略,形成重层纵深反击能力,加大保护重要民生目标,加强培养民间应对战争能力,力逼台湾与大陆打争夺战、打巷战、打游击战,藉此消耗大陆,迟滞大陆发展,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和单极世界秩序不受挑战。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何达薷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生俞婧婷联合发表了《拜登政府涉台认知战:战略逻辑、实践及其影响》一文。该文指出,拜登政府的涉台认知战是为实现认知域“以台制华”目标而发动的涉台信息战和舆论战,其主要通过引导台海安全舆情走向、进行台湾问题国际化叙事建构、配合民进党当局认知战等途径展开。涉台认知战是美国深化“以台制华”策略的新手段之一,意在获取台湾问题的叙事主导权以及形塑台湾问题的“新国际认知”,进而为其涉台政策提供依据。当前拜登政府涉台认知战不仅冲击着国际社会的传统涉台认知,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际社会的涉台政策走向。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发了外交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杨晖和普华永道助理审计朱建琴联合发表的《大变局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前景》一文。该文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备受世界瞩目。而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波动、社会治理的问题和全球性的疫情,使其金融中心的地位遭到质疑和担忧。根据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历史梳理、当前变量和自身特点的分析,本文认为香港特区有着本身不可取代的优势以及来自内地的强力支持, 正稳步按照“一国两制”的逻辑,从一个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向国家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只要处理好这一转变,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仅不会动摇,而且还会有质的提升。

  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刊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立法规范及协同立法建议》和《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法治评估指标体系建构》两篇文章。

  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立法规范及协同立法建议》一文中,中国法学会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朱国斌和香港城市大学公共事务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林咏茵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推动改革开放和深化“一国两制”实践的重大举措。建设完善的法治体系不仅是大湾区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大湾区立法是我国多区域、多层次、多领域协同立法的新实践,于国内乃至国际没有先例可循。在推进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本文从规范性的视角,以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立法产品为研究对象,对立法的总体情况、规范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初步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粤港澳大湾区立法工作在制度层面具有先进性和开创性,但同时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需要立法者持续的实验与探索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创新。

  在《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法治评估指标体系建构》一文中,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与法治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冯泽华和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科研助理锺浩忠表示,随着数字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数据跨境流动逐渐成为各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汇聚数据资源、畅通贸易渠道、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积蓄动能。尽管数据跨境流动蕴含经济性,但因数据来源于各领域、各行业,甚至触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等,因而需要健全相关评估机制,稳步推进数据跨境流动。粤港澳大湾区涵盖世界主流法系,涉及三个法域,是中国有序推进数据跨境流动的绝佳场域。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所关联的新业态层出不穷,可通过公平性、公开性、流动性、安全性、公正性和效率性等指标维度构筑法治评估指标体系,促进国家层面数据跨境流动的高效有序,增强我国数据经济规则领域的话语权与主导权。   本期“智库透视”栏目刊发了《中国共同富裕目标下小农户发展问题》一文。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奕山和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李庆在文中表示,历史上和当下大多数中国乡村农户个体的资源非常有限,小农户中的劳动者只能通过进城务工或者在村从事小规模、低附加值农业的方式获得较低水平的劳动报酬。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基本底盘仍在于乡村广大小农户,由此,推动实现实质性共同富裕必然要求合理整合和扩充乡村小农户的资源,突破一家一户有限资源所造成的发展制约,帮助他们增加劳动报酬。迈向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

  本期《中国评论》还刊发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思想者论坛:2024年亚太安全局势与两岸关系展望》全文实录。本次思想者论坛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严安林、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主持,评论员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邵育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副所长童立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大国外交室主任周士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李宁,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中评智库研究员、中评社国际新闻部主任郭至君。与会者就2024年亚太安全局势与两岸关系展望进行探讨。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4年3月号,总第315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目前已被中文期刊目录中影响力最大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为来源期刊(2023-2024)。同时,《中国评论》月刊还是当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核心学术期刊。月刊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15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3月号已出刊。

  中评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15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3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6篇文章,涵盖台湾政局、“一国两制”、两岸关系、美台军售、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经济等热点议题。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赖清德执政或让两岸关系进入高危阶段及化解之策》《中国国民党深层危机与未来发展》《中国国民党面临的时代危机与再造途径》《台湾民众党未来的可能发展》四篇文章。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严安林在《赖清德执政或让两岸关系进入高危阶段及化解之策》一文中表示,赖清德上台后,一时或以“维持现状”为幌子,但绝不会因支持度低而“弃独”。从其“当选感言”的“民主抗中”基调,可见其内外政策将坚定追随美日,强调与理念相近国家发展关系;以“台湾、中国,一边一国”定位两岸关系,延续“四个坚持”与实践“四根支柱”;通过“认知战”强化两岸对抗;继续推进“去中国化”“台湾国家化”与“台独国际化”的政策路线,两岸关系或进入“高风险期”。稳定台海局势需坚持“和平统一”大政方针不动摇,不因赖当选而改变既定政策;坚持“反独”原则立场不放松,不对赖抱任何幻想;坚持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政策不中断,不因“台独”当政而不做台湾民众工作;稳定中美关系,加强对“台独”的战略管控,强化国际场域“反独”行动;发挥港澳独特作用;坚定不移开展军事“反独”斗争,确保两岸关系克难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