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镜头:两岸媒体人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

相关负责人与记者团一行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合影留念(主办方供图)

  中评社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 李子宁)由国务院台办新闻局和北京市台办共同组织的“走进城市副中心”活动28日在北京通州举行,两岸媒体人共同走进新建成的北京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及北京艺术中心,感受北京城市发展新脉动。

  记者团一行首先来到刚刚开幕的北京城市图书馆,一进入馆内,不少随行记者都被馆内极具特色的设计所吸引,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走到位于地下一层的立体书库时,记者们更是直呼壮观。

  据介绍,北京城市图书馆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赤印”为建筑设计理念,以“亲民 特色 智慧”为功能设计理念,为读者打造一处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多元文化综合体,拥有世界最大的单体图书馆阅览室、国内藏量最大的智能化立体书库、国内首家综合性非遗文献阅览空间、国内面积最大的少儿室外阅读活动空间和最专业的视听艺术馆,通过展示、体验、交流互动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阅读服务,为读者增添“临山间、于对下、勤阅览”的阅读雅韵。

  参观完北京城市图书馆后,记者团一行来到附近的大运河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专题展览“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不止运河——沉浸式体验展”;临时展览“北京画院藏花鸟画精品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影像展”;开放展示“石刻园林展示区”、“博物馆防震科普展”、“公共艺术平台”等。其中,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以时间为轴,生动还原大运河的发展演变历史,系统展现了大运河沿线的历史人文价值与内涵。

  据瞭解,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围绕大运河与北京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以人、水、城为内容主线,从人文地理视角、生态文明高度展示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建设成就,推出一系列重磅展览。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紧密配合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与首都博物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共同诠释“都”与“城”的关系。此外,随着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大运河文化、老字号传承、非遗文化、通州地域文化与民族团结等5大主题社教活动也将陆续开启,主要面向儿童、亲子、成人等多种受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展现北京历史风貌。

记者团成员在立体书库前驻足拍照(中评社 李子宁摄)

  最后记者团一行来到北京艺术中心,在参观过程中,众多记者都被艺术中心内的高科技设备所吸引,不时地进行讨论,在走到话剧演出厅时,场内精美的布景更是引得记者纷纷拍照打卡纪念,并表示下次一定要来艺术中心观看一场演出。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艺术中心因其形似古粮仓的独特设计,又名为“文化粮仓”。整座艺术中心由三座独立的建筑体组成,包括4个室内剧场,分别是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小剧场和1个户外露天剧场,总计有观众席5610座。此外歌剧院还拥有国内最大、功能最全的沉浸式扩声系统;葡萄园式音乐厅拥有镇厅之宝“法国浪漫派”管风琴;汇聚8K、5G、AR、VR、全景声等,观众可以感受到“艺术+科技”最新应用成果。在演出节目安排上,既有国家大剧院的经典剧目,同时也突出现代性,引入音乐剧、现代舞、先锋戏剧、沉浸式表演等艺术门类,将北京艺术中心打造成吸引年轻观众群体的都市文艺生活打卡地、集聚地。

北京城市图书馆内部(中评社 李子宁摄)

记者团成员与场馆负责人进行交流(中评社 李子宁摄)

北京城市图书馆内部(中评社 李子宁摄)

北京城市图书馆内部(中评社 李子宁摄)

北京城市图书馆内部还设有“元宇宙”体验空间(中评社 李子宁摄)

大运河博物馆醒目标语(中评社 李子宁摄)

大运河博物馆内有关运河历史的雕塑(中评社 李子宁摄)

大运河博物馆内还展有与运河相关的文物(中评社 李子宁摄)

北京艺术中心内部(中评社 李子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