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产潜舰要下水 林宗达:三大困境都没解决

国际军务杂志社社长林宗达。(中评社 黄文杰摄)

  中评社台北6月6日电(记者黄文杰)自制防御潜舰(Indigenous Defense Submarine,简称IDS)是蔡英文重大军事政见,就职7周年新闻稿指出今年9月下水。国际军务杂志社社长林宗达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台湾发展潜舰,从一开始就面临三大困境,始终没有解决,不是做出原型就算了,还要考量台船技术人员能不能永续发展,潜舰是典型的军工复合体,里面有庞大的利益。

  他说,台湾确实需要潜舰自我防御,但是防卫应该一步步来,没有潜舰制造经验,不应该一口气建造1800万吨共8艘,况且台海属于大陆棚,200公尺深,吨数太大潜舰也不适合,当然台湾东岸的太平洋也要防守,但是第一主线应该放在台海,没有按部就班,只会把台湾更容易拉入战场。

  林宗达,原本是早期台湾师专体系培养出来的国小老师,也曾分发到国小服务,后来对于政治、军事、国际关系感兴趣,完成台大政治学系博士学位,凭藉资料搜集与军事武器研究的敏锐与权威,创办国际军务杂志担任社长,详细介绍各国尖端先进武器。

  自制防御潜舰是蔡英文重大军事政见,预计2023年9月下水,随即进行泊港测试。不过台海军司令部正式提交“立法院”的IDS第2阶段原型舰筹建计划期程,2023年完成封壳及竖桅;2024年5月下水;2024年11月交舰。这跟潜舰小组领导人、“国安会”谘询委员黄曙光及负责建造的台船董事长郑文隆说法不同,两人证实2023年9月下水,非海军说2024年5月。

  台湾自制潜舰能不能赶在蔡英文2024年5月卸任交舰?受人瞩目,对于国际军务杂志社社长林宗达来说,即使潜舰可以下水,但是蔡政府三个问题都没有解决。

  林宗达整理蔡政府力推台湾自造潜舰有三大问题:一是没有由小到大,缺乏经验积累;二是外来技术(主要是韩国的技术支援),容易被卡脖子;三是缺乏关键技术,尤其是影响潜航持久性之绝气推进器(Air-Independent Propulsion,AIP亦称:不倚赖空气推进)之技术,以下分析。

国际军务杂志社社长林宗达。(中评社 黄文杰摄)

  第一,没有由小到大,缺乏经验积累。潜舰自造非常难做,主要潜舰制造国是德国、瑞典、法国、荷兰,亚洲就是日本与韩国,以韩国为例,潜舰技术转移来自德国206型(Type 206)潜舰、212型(Type 212)之出口型―214型(Type 214),德国最早发明U型潜舰,直到1960年代才研制排水量为450吨之206型潜舰,

  林宗达说,台湾发展IDS没有自制经验,马上打造1800吨级潜舰,这种一步登天做法,无论对当前“国防”工业或未来军备发展都相当不利。简单说就是揠苗助长的军备发展。

  第二,外来技术,容易被卡脖子。台湾潜舰制造的技术主要是依赖韩国的技术支援,然韩国又跟中国大陆经济紧密结合,即以2021年为例,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且2019年至2021年期间,韩国对外国的贸易顺差,中国都位列前三名,亦即言,在这三年中,中韩贸易是韩国赚取中国的钱要比中国赚取韩国的钱多。

  林宗达解释,如此贸易关系就注定,当韩国将潜舰制造技术支援台湾的IDS之际,中国一定会运用经济外交手段,向韩国施压,以阻绝台湾IDS之建造。果然去年韩国潜舰技术人员都撤走了,而中国就是让韩国召回协助台湾制造潜舰技术人员之最为重要的外力。

  第三,缺乏关键技术,尤其是影响潜航持久性之绝气推进器。潜舰之所以是一种海军作战之极具威胁性的攻击武器,主要就是其潜藏于大海,而不易被察觉。因此,潜舰不是能够沉下去就好,更为要考虑其潜航之持久性。

  林宗达认为,基本上,核子动力潜舰几乎可以不用浮上来换气,但一般柴电动力潜舰如要能有更佳之潜航持久力,就必须要有先进的AIP装备。目前拥有研制AIP装备的国家相当有限,即使韩国也无此技术,而须借助德国。

林宗达出版强权政治书籍,左边是简体版,右边是繁体中文。(中评社 黄文杰摄)

  他说,台湾可以依靠的是日本,但日本的技术也是瑞典的绝气推进器―史特林发动机(Stirling engine),专利权在瑞典,而不在日本,就算日本要卖台湾AIP之相关产品,也要经过瑞典。至于韩国214型潜舰之AIP技术来源是德国,但德“国会”不会向台湾出售这种高科技装备?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

  林宗达解释,在欧盟国家中,德国与中国大陆经贸紧密程度可说是数一数二,且从2015年起至2022年,中国都是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正因如此,台湾几乎是不可能取到德国AIP的装备。因为,德国不太可能为了几十亿美金的潜舰制造,而葬送或减损每年与中国高达近3,000亿欧元以上的贸易(2022年,中德贸易额高达2,980亿欧元)。

  台湾走IDS自制防御潜舰,是否要摆脱对美国军事武器的依赖?

  林宗达说,台湾的潜舰与摆脱对美军是武器依赖无关,相对的,在台湾的IDS中,美国还扮演着赚钱的掮客角色。因为,早在陈水扁时代,台湾就在美国的怂恿下,开始计划制造国产潜舰,且美国就充当台湾IDS的规画者,赚取台湾每年要付给美国定额之潜舰建造规费,直到现在台湾还在缴这笔潜舰规划费。

  他强调,台湾发展“国防”工业,跟国际政治经济息息相关,环环相扣,不能一厢情愿,以为靠自己就能生产,不是做出原型就算了,还要考量台船技术人员能不能永续发展。以日本为例,日本总共18艘潜舰,每年更新一艘潜舰,自然所有技术人员及经费都用在潜舰身上。

  林宗达分析,台船一开始应该先从5、600吨或甚至3、400吨开始,小型潜舰制造来培养技术专家,即使失败也还好,金额不高,接着900吨、1200吨一步步慢慢增加,台船可以因应国际局势变化,决定潜舰吨数,此时距离第一艘500吨相隔10年,技术更成熟,吨数增加到1500吨及1800吨。

国际军务杂志社社长林宗达家中书柜,有各类军事政治书籍。(中评社 黄文杰摄)

这四本都是林宗达的著作,成为系列书籍。(中评社 黄文杰摄)

  他说,一来,按部就班培养制造潜舰的技术人员,再者,也让海军拥有更为成熟的潜舰操作员,更能让建造潜舰之台船员工都能时时处于有舰可造的状态中。

  林宗达分析,现在蔡政府一口气建8艘潜舰,一艘15亿美元,共计120亿美元,换算就是3600亿台币,对照俄罗斯冷战时使用、称深海黑洞的基洛级636潜舰卖给越南,才不过3亿美元,台湾为何造价这么昂贵?等于台湾造1艘,越南可以买5艘,里面有庞大的利益,怎么不会人联想是否官商勾结?加上韩国技术人员撤离,蔡英文2024卸任前怎样完成?

  他说,当然台湾海军现有海龙号、海虎号,海狮号与海象号,海狮是美军二战退役交给台湾,把鱼雷管封住,给台湾训练反潜不是攻击作战,1980年代中期才从那个荷兰买了剑龙级的海龙及海虎,2000吨左右,荷兰也是从小潜舰慢慢到大吨数制造,台湾没有经验,怎么能一口气就跳到1800吨?

  林宗达指出,台湾要思考不是造8艘就好,应该是10艘、20艘的潜艇或潜舰(通常1,000吨以下称艇,1,000吨以上才称舰),10艘600吨的中型传统潜艇好?还是一艘2,000吨的大型潜舰好呢?基本上,当然10艘可以化整为零,有利分进合击之狼群战术的600吨潜艇更优越。

  他认为,尤其台海属于大陆棚之最深才200公尺的海域中,中等吨位潜舰不只有更佳的地理优势,且数量多而能分散作战,中国的反潜机与反潜战力相对也是分散的,如此才更符合以小博大、以劣胜优之不对称战(asymmetric warfare)。

国际军务杂志社社长林宗达。(中评社 黄文杰摄)

  中评社台北6月6日电(记者黄文杰)自制防御潜舰(Indigenous Defense Submarine,简称IDS)是蔡英文重大军事政见,就职7周年新闻稿指出今年9月下水。国际军务杂志社社长林宗达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台湾发展潜舰,从一开始就面临三大困境,始终没有解决,不是做出原型就算了,还要考量台船技术人员能不能永续发展,潜舰是典型的军工复合体,里面有庞大的利益。

  他说,台湾确实需要潜舰自我防御,但是防卫应该一步步来,没有潜舰制造经验,不应该一口气建造1800万吨共8艘,况且台海属于大陆棚,200公尺深,吨数太大潜舰也不适合,当然台湾东岸的太平洋也要防守,但是第一主线应该放在台海,没有按部就班,只会把台湾更容易拉入战场。

  林宗达,原本是早期台湾师专体系培养出来的国小老师,也曾分发到国小服务,后来对于政治、军事、国际关系感兴趣,完成台大政治学系博士学位,凭藉资料搜集与军事武器研究的敏锐与权威,创办国际军务杂志担任社长,详细介绍各国尖端先进武器。

  自制防御潜舰是蔡英文重大军事政见,预计2023年9月下水,随即进行泊港测试。不过台海军司令部正式提交“立法院”的IDS第2阶段原型舰筹建计划期程,2023年完成封壳及竖桅;2024年5月下水;2024年11月交舰。这跟潜舰小组领导人、“国安会”谘询委员黄曙光及负责建造的台船董事长郑文隆说法不同,两人证实2023年9月下水,非海军说2024年5月。

  台湾自制潜舰能不能赶在蔡英文2024年5月卸任交舰?受人瞩目,对于国际军务杂志社社长林宗达来说,即使潜舰可以下水,但是蔡政府三个问题都没有解决。

  林宗达整理蔡政府力推台湾自造潜舰有三大问题:一是没有由小到大,缺乏经验积累;二是外来技术(主要是韩国的技术支援),容易被卡脖子;三是缺乏关键技术,尤其是影响潜航持久性之绝气推进器(Air-Independent Propulsion,AIP亦称:不倚赖空气推进)之技术,以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