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美气候变化合作 推动双边关系发展

中美气候变化分论坛。(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评社北京7月6日电(中评社报道组)为期两天的第九届世界和平论坛于7月3日-4日在北京召开,7月4日进行了“中美气候变化专家对话会”的小组讨论。此分论坛聚焦在中美气候变化合作这个重要的议题,探讨中美各自的气候政策,以及如何通过两国的气候合作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同时为气候全球治理做出贡献。

  该组讨论由清华大学气候变成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张健主持,参会嘉宾主要包括: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美国进步中心前总裁、前白宫办公厅主任约翰·波德斯塔;能源创新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执行官、美国能源创新委员会主席何豪;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第十三届人大常委王毅;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陈琪、美国加州前州长、加州中国气候研究院院长杰里·布朗。

  何建坤关于中美气候合作谈了三点自己的看法:首先,他认为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第二,中美在朝向绿色低碳转型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广泛共识。第三,推动创新治理进程,落实《巴黎协定》,离不开中美两国的协调和努力。关于如何加强合作,何建坤谈了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政治对话和交流。二是积极落实中美联合声明。他认为尽管中美目前在一些领域存在分歧,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美是可以找到共识、携手努力的。

  约翰·波德斯塔谈到当下全球的气候应对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对我们人类的安全和福祉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他认为对于美国、对于中国来讲气候变化方面利益攸关的因素是很高的,所以中美需要在气候变化方面务实的进行合作,这符合两国的利益。双边关系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复杂性,气候变化能够成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因素,但是双方必须要相信合作能够实现有意义的行动、实现目标。

  何豪认为重要的两国可以合作采取的措施和自己采取的措施来加速变革,他从三个方面讲述了这种变革路径:1.必须进行大量的投资;2.能够降低关键技术的价格。3.每个主要的能源领域都需要自己的路径,没有能源领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办法。何豪认为我们两国都应该在电力行业、交通行业、重塑城市以及建筑行业四个领域建立起零碳的路径,可以用这样的方式相互比较、相互挑战。他谈到两个国家都有特别的责任,我们是大国,我们的经济体、我们的人口、我们的技术的优势,所以要抓住这个机遇做出和国家相称的贡献。   王毅关于中美气候变化现状时谈到:第一,中国在双碳目标上都在进一步的往前走。但他也提到中美在过去时间里,由于对话的缺失或者是渠道的不畅,导致了误解在不断的上升,当然这里头有几个方面:1.是受非气候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价值观的因素越来越政治化;2.双方专家的信心有所弱化;3.碳中和说是气候变化,实际上涉及到系统的问题,涉及到资金、技术、各个领域。所以在强调合作的基础上,他也提出了几点建议:1.要加强多层面的对话沟通;2.对于一些紧迫的问题,怎么走到正确的轨道上;3.需要有目标、有四个零或者五个零或者更多的零。4.中美之间合作来对其他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共同的融资,共同的去帮助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来推进。

  李政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现实而紧迫的威胁,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如今,双方具有再次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诉求,加强气候双边合作是推动全球气候治理、造福人类的重要举措,在中美重启气候合作的新形势下,他谈到中美双方要有充分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有计划、有策略的分阶段推进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并为此提出了几点建议:1.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不与其他非气候变化的因素去关联、去牵制,力争开展实质性的合作。2.积极落实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3.继续加强中美四个国家行为体在气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4.充分利用各种双、多边机制,凝聚全球合力,通过公约主渠道共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凯立·加拉格尔谈到美国和中国在气候方面有很多共同的挑战:第一个挑战,双方都想拖延行动。第二个挑战,两国都没有具体得如何实现他们世纪中目标的计划。第三个挑战,所需要的经济和社会的转型现在还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得到认真的研究。第四个挑战,如果我们还像过去一样行事的话,会给两国都带来巨大的代价,而且还有巨大的财政和金融方面的风险。他认为今天双边在气候变化方面进行合作比以前更加困难,但是需要通过合作来加强发展融资。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和保持双边的对话渠道,以实现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有效合作。

  张希良指出了中美两国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现状:1.中美两国各自国家都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2.两个国家如何在实现碳中和、解决碳中和问题的路径方面也基本相似。关于未来两国合作他也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点,能源市场化改革特别是电力市场化改革方面是很重要的领域。第二点,碳定价方面也进行合作。第三点,技术研发方面的合作。第四点,现在我们碳中和最终还要落实到企业上。

  陈琪主要谈了中美在气候合作领域遇到的挑战:1.过去四年给中美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造成了严重的政治上的不信任的伤害,要恢复这种信任目前还比较困难。2.中美之间的合作到底跟其他的事情联系起来、还是不联系起来,双方在这个事情上都认识不是特别清晰。3.中美之间在高技术领域脱钩上到底怎么去做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4.一定要防止零和思维。

  杰里·布朗提到中美的对话一定通过合作的路径继续走下去。他认为今天两国面临的差异和分歧不应该阻碍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和应对其他中美共同面临的威胁。他认为气候变化就是基于两国共同利益的合作,虽然两国之间有很多不同,但这些不同都是可以解决的。因而两国需要进行认真的对话,共同进行研究,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以务实科学的方式解决。两国也必须要更加深入的相互理解,并且一步一步的在气候方面进行合作,中国和美国必须合作。未来两国也要致力于进一步采取措施,来实现零碳排放的目标。

 (记者:郭至君徐梦溪海涵 实习记者张洁文婷刘欢)

中美气候变化分论坛。(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评社北京7月6日电(中评社报道组)为期两天的第九届世界和平论坛于7月3日-4日在北京召开,7月4日进行了“中美气候变化专家对话会”的小组讨论。此分论坛聚焦在中美气候变化合作这个重要的议题,探讨中美各自的气候政策,以及如何通过两国的气候合作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同时为气候全球治理做出贡献。

  该组讨论由清华大学气候变成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张健主持,参会嘉宾主要包括: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美国进步中心前总裁、前白宫办公厅主任约翰·波德斯塔;能源创新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执行官、美国能源创新委员会主席何豪;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第十三届人大常委王毅;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陈琪、美国加州前州长、加州中国气候研究院院长杰里·布朗。

  何建坤关于中美气候合作谈了三点自己的看法:首先,他认为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第二,中美在朝向绿色低碳转型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广泛共识。第三,推动创新治理进程,落实《巴黎协定》,离不开中美两国的协调和努力。关于如何加强合作,何建坤谈了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政治对话和交流。二是积极落实中美联合声明。他认为尽管中美目前在一些领域存在分歧,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美是可以找到共识、携手努力的。

  约翰·波德斯塔谈到当下全球的气候应对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对我们人类的安全和福祉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他认为对于美国、对于中国来讲气候变化方面利益攸关的因素是很高的,所以中美需要在气候变化方面务实的进行合作,这符合两国的利益。双边关系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复杂性,气候变化能够成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因素,但是双方必须要相信合作能够实现有意义的行动、实现目标。

  何豪认为重要的两国可以合作采取的措施和自己采取的措施来加速变革,他从三个方面讲述了这种变革路径:1.必须进行大量的投资;2.能够降低关键技术的价格。3.每个主要的能源领域都需要自己的路径,没有能源领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办法。何豪认为我们两国都应该在电力行业、交通行业、重塑城市以及建筑行业四个领域建立起零碳的路径,可以用这样的方式相互比较、相互挑战。他谈到两个国家都有特别的责任,我们是大国,我们的经济体、我们的人口、我们的技术的优势,所以要抓住这个机遇做出和国家相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