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张民炳析香港目前急需的三类人才

香港教育政策关注社主席张民炳(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社香港9月4日电(记者 段晓鲁)8月7日下午,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联合(香港)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在中评社香港总部会议室召开“香港人才问题的特点与对策建议”思想者论坛。香港教育政策关注社主席张民炳表示,从目前香港的发展情况来看,需要三个方面的人才,一,需要基础科研人才和优势领域的专业人才;二,需要在“爱国者治港”原则下瞭解内地、懂得香港的政治人才;三,需要熟悉海内外市场的人才,这三种人才是香港未来发展的基石。

  张民炳表示,从目前香港的发展情况来看,大概需要以下三方面人才:一是需要基础科研人才和优势领域的专业人才。首先,基础科研人才能够保持香港高等教育优势。其次,香港的优势领域以及具有发展潜力领域存在大量人才缺口,如生物科技、航天科技、超级计算中心等重点领域,其中超级计算中心对香港的数码基建及设施的建设,推动香港经济数码化、建设智慧城市等极其重要。同时,材料科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环保及新能源、绿色金融领域急需人才。另外,近年来香港运动员在国际性比赛中都拿到了不少佳绩,香港也需要吸引一些世界级的体育教练及运动员来港发展,推动香港体育事业产业化。

  二是需要在“爱国者治港”原则下瞭解内地、懂得香港的政治人才。今年年底将要举行改革后的新区议会选举,香港还需要5、600名政治人才从事地区服务。疫情期间,香港人力市场出现了“大小牌”的情况,很多人换了工作,加上人口流失及高龄化,导致人才问题更加严峻,人才市场供求失衡,各行各业都人手不够,急待补充。如今疫情已经过去,香港逐渐恢复常态化,现下人力严重短缺,不单是高端人才匮乏,高、中、低端全方面都有类似情况。如果香港只要高端人才,而没有中、低人才的支援,那么就会出现人才失衡、人力成本加价到产出的商品的情况。   三是需要熟悉海内外市场的人才,从而确保香港的国际地位,加强香港在世界上“超级中介”的作用。去年我出席某中学的毕业典礼,该中学是超过100年历史的香港传统名校,校长在致辞中提到,香港若要重建,特区政府需要在本地学校培养自己的人才,而这些人才还需要达到世界级水准。特区政府不能靠一些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的人才,他们缺乏背靠祖国、心系香港的情怀,没有贡献精神。我认为这番话是香港未来发展的基石。

  张民炳称,自己注意到,移民潮流失的人才中,不少是有8至15年的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其中不少是中产人士或中年人,他们代表了核心经济活动,担任本地公司的中层管理或专业职位。内地有庞大的人才库,但其中一个难题是,内地人才该如何适应香港的工作文化、长久留港发展?特区政府应该理顺内地人才来港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同时还应该推出强有力的政策,防止个别专业人士罔顾香港整体的人口保障和经济发展需要,只顾业界的个人利益。

  张民炳谈到,自己从一位香港高管口中得知,香港需要一些外国人为香港增添国际化印象,特区政府也当考虑,香港不能完全本地化或内地化,而必须保留一些外国元素。人才方面来看,香港自身也有潜在人才库,比如内地来港的留学生,或者是来港攻读修课式的高级学位课程的学生,他们大部分已有内地工作经验,并且来港读书后已经在港生活了一段时间,如果给他们提供一些工作或实习机会,他们大概率会成为香港未来的专业人才。但据我所知,香港大部分的院校对他们留港发展并没有提供太多帮助,内地学生在留港发展方面有心无力、顾虑很多,如果学校能提供帮助,将会提升他们的留港发展意愿和机会。此外,特区政府可以从高等教育途径调整香港人才引进政策。现在香港高校对学生的语言要求很高,但很多学科并不一定需要那么高的语言要求,如果学生真的对此学科有兴趣,具备未来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可以对他们弹性处理,放宽招生限制,让更多人才有机会就读香港高校。   张民炳指出,特区政府亦可以支援香港中小企业引进内地人才。现时在输入专才、劳工等方面,特区政府欠缺整体考虑,亦没有具体数据支撑,比如不清楚不同领域缺少多少劳工的具体数字,主要靠哪个行业提出的要求多,就去帮对应行业。新加坡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政府每年会召集业界人士及校方开会,讨论当地的劳工问题,业界人士与校方共同沟通、互相帮忙,可以高效解决本地劳工问题。香港在殖民地时期,有所谓五年计划及估算,研究香港未来要发展什么项目、需要多少资金,但现在却很少听闻类似计划。如果如今能有类似计划,就不至于出现问题后才想解决方案,时间上亦比较充裕。

  张民炳继指,高校方面还需要对毕业生做进一步的追踪研究,瞭解学生就业情况、多久换了什么工作等具体信息。日前,特区政府的特首政策组已经成立,但似乎这些政策组并没有在这方面有更多研究,希望这些政策组马上投入到工作当中,具体研究香港劳工问题。以高才通为例,特区政府在不到半年时间已经收到3.7万人申请,批准了其中2万多份,当中1万多人已经来到香港。特区政府只强调批准及来港发展人士的数据,但很多人质疑高才通计划没有进行严格审批,当中很多人并不是为了长期来港工作,而是过来几年拿身份后让子女享受香港的教育资源,再回到原本工作的地方。这种情况下,高才通就失去原本的意义,希望特区政府马上跟进,逐个或抽样调查申请人是否符合高才通计划的实质要求。   张民炳认为,关于大湾区人才互联互通,建议大湾区学校提升学分及资料互认,亦要提高内地学生来港读书的比例。此外,香港高校的研究中心、公司企业和大湾区企业及高校合作,共同培育人才,同时亦要走出大湾区,与内地其他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合作,建立教育培训基地,创立新的人才库。最后,我认为国际间的人才流动对香港发展有积极作用。新加坡无疑是抢人才方面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但香港多年来深耕湾区发展,再加上拥有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优势,高端服务业发达,相信在吸引人才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该论坛由(香港)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主席陈锦云主持,与会者包括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教授王钻开,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主管、大湾区红鸟企业家联盟创会会长萧观明,香港教育政策关注社主席张民炳,香港优才专才协会理事长徐莉以及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系博士生彭诗琪。

香港教育政策关注社主席张民炳(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社香港9月4日电(记者 段晓鲁)8月7日下午,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联合(香港)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在中评社香港总部会议室召开“香港人才问题的特点与对策建议”思想者论坛。香港教育政策关注社主席张民炳表示,从目前香港的发展情况来看,需要三个方面的人才,一,需要基础科研人才和优势领域的专业人才;二,需要在“爱国者治港”原则下瞭解内地、懂得香港的政治人才;三,需要熟悉海内外市场的人才,这三种人才是香港未来发展的基石。

  张民炳表示,从目前香港的发展情况来看,大概需要以下三方面人才:一是需要基础科研人才和优势领域的专业人才。首先,基础科研人才能够保持香港高等教育优势。其次,香港的优势领域以及具有发展潜力领域存在大量人才缺口,如生物科技、航天科技、超级计算中心等重点领域,其中超级计算中心对香港的数码基建及设施的建设,推动香港经济数码化、建设智慧城市等极其重要。同时,材料科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环保及新能源、绿色金融领域急需人才。另外,近年来香港运动员在国际性比赛中都拿到了不少佳绩,香港也需要吸引一些世界级的体育教练及运动员来港发展,推动香港体育事业产业化。

  二是需要在“爱国者治港”原则下瞭解内地、懂得香港的政治人才。今年年底将要举行改革后的新区议会选举,香港还需要5、600名政治人才从事地区服务。疫情期间,香港人力市场出现了“大小牌”的情况,很多人换了工作,加上人口流失及高龄化,导致人才问题更加严峻,人才市场供求失衡,各行各业都人手不够,急待补充。如今疫情已经过去,香港逐渐恢复常态化,现下人力严重短缺,不单是高端人才匮乏,高、中、低端全方面都有类似情况。如果香港只要高端人才,而没有中、低人才的支援,那么就会出现人才失衡、人力成本加价到产出的商品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