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309期:论融合发展

第309期刊《中国评论》月刊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09期刊《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9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6篇文章,涵盖两岸融合发展、美国对台政策、台湾领导人选举、香港人才政策等议题。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美国国会涉台行动 逐底竞赛》《美国对台政策民意变化及影响因素——基于民调数据的考察》两篇文章。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袁莎在《美国国会涉台行动 逐底竞赛》一文中指出,美国第118届国会上台以来,即掀起新一轮“挺台抗陆”浪潮,在涉台立法、舆论造势和官员互动等方面愈发猖獗。在对外奉行“竞赢中国”战略和国内面临政治极化的双重影响下,台湾议题已成为美国党争的政治筹码,内政外交“双层博弈”促使两党在涉台行动上陷入“逐底竞赛”。美国国会在涉台问题上的强力介入,推动涉台议题政治化、国际化、极端化,成为单方面破坏台海现状的重要消极变量,对中美关系、地区稳定乃至国际秩序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员张建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生常帅兵共同发表了《美国对台政策民意变化及影响因素——基于民调数据的考察》一文。他们在文中指出,拜登政府上台以来,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卷土重来,美国政府全方位加大对华遏制战略,中美关系已经存在滑向对抗与敌对的风险。在此背景下,作为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受到了美国民众的关注。在有关方面的操控和煽动下,美国公众对台湾的关注度和好感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在俄乌冲突以后,美国社会对于台海直接军事冲突的担忧也与日俱增,支持美国协防台湾发展美台关系的呼声不断,两党在台湾问题上的共识不断增加,对台民意也更趋非理性。面对美国涉台民意对中国大陆不利的趋势,中国大陆亟须化被动为主动,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力,明确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线和红线,在此基础上积极处理好中美竞合关系,同时重视在台湾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和话语传播的效果,推动美国民众对于台湾问题的理性认识。

  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刊发了《两岸社会融合与统一后台湾的长治久安》《把握新时代融合发展与和平发展内涵转型升级》两篇文章。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兼学习与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周志怀在《两岸社会融合与统一后台湾的长治久安》一文中指出,2016年习近平首次提出两岸社会融合论述,表明大陆开始不断拓宽两岸融合发展的领域,对国家统一实践路径的探索也进一步深化。迄今为止,大陆学界关于两岸社会融合的研究仍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为了进一步增强推进国家统一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基础,必须改变重经济融合、轻社会融合或是先经济融合、后社会融合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两岸经济融合与社会融合实现协调发展与相互促进。两岸社会融合必须要进行广泛社会对话,而社会对话也应从大型会议的文宣模式,转为以闭门意见交换为主的“小而美”的互动模式,筑牢筑实两岸社会融合的底部基础,实现有感对话和有效对话。社会融合是人和人的生活的浑然一体。两岸社会融合的生活化至关重要,但并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融合上,而应更多地追求共同理念和共同价值等精神层面的生活化。这样才能在社会融合过程中逐步解决认同问题,为两岸统一后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第309期刊《中国评论》月刊目录(中评社图片)

  厦门大学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郑剑在《把握新时代融合发展与和平发展内涵转型升级》一文中表示,两岸关系融合发展的主张,既有对以往和平发展主张的继承和延续,更有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塑造新局面的创新和发展,不少相通的内容所强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推进两岸关系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把握这些区别或转型升级方面,根据台湾岛内形势、两岸关系、统一进程及外部环境的发展演变,积极作为、有效塑造,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推动两岸关系破浪前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发了《台湾领导人选举的若干规律探讨》《台湾2024领导人选举态势初探》两篇文章。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杨胜云在《台湾领导人选举的若干规律探讨》一文中表示,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与两岸关系密切相关,选举结果深受复杂因素影响。从胜选角度观察,台湾“大选”大致有四条规律:一是候选人“维持现状”的意愿、能力与民众支持度正相关,候选人需在维护“台湾主体地位”和避免“兵凶战危”之间找到平衡点;二是确保本阵营基本盘是候选人留有胜算的必要前提;三是证券市场表现是执政党选情的晴雨表;四是美国不反对是胜选的重要条件。只要台湾选举政治的内外环境未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这些规律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刘凌斌在《台湾2024领导人选举态势初探》一文中指出,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是关系到台海和平稳定的“关键一役”,对于台湾政党政治发展与两岸关系走向影响深远。这场选举暂时呈现出蓝绿白三位参选人角逐的激烈竞争态势,加上郭台铭也可能独立参选,选战的激烈程度堪称前所未有。从近期民调支持度来看,赖清德稳定领先,柯文哲紧追不舍,侯友宜声势低迷但已出现“止跌回升”态势。前瞻而言,尽管赖清德在内部整合与民调支持率上暂时领先,但未来选情走向并不明朗;民进党的执政包袱仍可能成为赖清德胜选的“绊脚石”,两岸议题攻防仍可能成为影响2024年台湾选举结果的关键因素。由于后续选情诡谲多变,甚至不排除在选战最后阶段发生蓝白整合或选民自发“弃保”等重大变化的可能,因此这场选举鹿死谁手尚难预料。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发了《台湾主流民意的新变与走势》《民进党青年选票流失的现状、原因与趋势》两篇文章。

  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台湾研究会理事周天柱在《台湾主流民意的新变与走势》一文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一个中国、大势在我”的战略定位,时时、处处强化统一大势的战略压迫,使得台湾民众真切感悟体察到“台独”、分裂存在巨大的战争风险,必将导致大陆的全力反制,由此将引发经济、民生的巨大危机,正常的社会生活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可能到了这个层面,绝大多数岛内民众担心“台独”引发战争,损害自身利益,进而产生切肤之痛,才有可能回归理性思考。由此岛内的主流民意才有可能发生变化,才有可能在逼统的巨压下发生应有的反转。当今大陆方面最重要的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强化国家统一的大势,以期增加大陆对岛内民意的向心力。扭转民意是一项长期、艰巨、细致的工作,但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绝不由岛内主流民意来主导。

  在《民进党青年选票流失的现状、原因与趋势》一文中,作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何长清表示,随着2024年大选日益临近,民进党的青年选民出现了大幅流失的政治倾向。民进党执政后的种种作为让广大台湾青年失望,为了挽救不断流失的青年选票,除了寄希望于非绿阵营的内斗与持续分裂外,民进党也主动采取一系列措施争取青年选票回流,但是长期来看并不能有效拉抬民进党及赖清德的青年选票。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发了《闽台乡建乡创合作:调研分析与策略选择》《在乡村振兴中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路径》两篇文章。

  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邓启明,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郑小玲,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21级学生许若妍共同发表了《闽台乡建乡创合作:调研分析与策略选择》一文。他们在文中表示,为探索和完善新形势下推进和深化海峡两岸(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的路径,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和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本文以区域经济学和农村社会学等学科相关理论为指导,基于文献检索、实地走访与比较研究等方法,深入调研当前台湾团队在福建开展“陪护式”乡建乡创项目相关政策规定、初步进展及其政策需求。首先简要归纳、总结台胞台企拓展和深化乡村建设及产业与文化振兴等方面的主要做法、突出成果及其典型案例,重点分析、把握台胞台企参与主体单一、流动性较强、团队力量相对弱小,以及宣传动员普遍不足、政策措施落实不力、服务项目发展后劲与成效不强、社会融入与融合发展不易等方面困境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出多元化参与主体、完善保障体系、加强闽台标准与导则协商、加强项目设计与运营管理、增进融合发展的意识与能力等方面配套策略措施,激励台胞台企积极投身闽台乡建乡创工作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和深化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

  阳光学院校长顾问、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教师发展学院名誉院长马彦彬在《在乡村振兴中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路径》一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指示福建要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同时指示以乡村振兴作为福建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之一,本文认为乡村振兴正可以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本文回顾闽台合作乡建乡创的现况与成果,并以乡村治理为例,阐明台湾经验可以提供观念渐进化、手段智能化、资源社会化、智库体制化的参照与行动建议。展望未来,乡村正迎来历史发展机遇,两岸融合发展也将向心灵契合迈进,携手共同为全世界提供“未来乡村”的中国方案!

  本期“智库思考”栏目刊发了台湾孙文南院院长汪明生的《民主协商台湾方案的理论实践初步构想》一文。该文表示,大陆高层于2019 年初提出以民主协商方式构建台湾方案,然而受制台湾政局舆情,迄今并无正式回应;面对如此僵局困境,亟待两岸有识之士,以民间方式探讨突破。盱衡岛内情势与台美现况,把握民主协商价值精神,并坚持大陆角度的“九二共识”,当是推进台湾方案的基本立场。   本期“智库论衡”栏目刊发了财团法人环球经济社社长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林建山的《定制工资通膨闷滞了台湾政治经济》一文。该文表示,“基本工资机制”在今天已经事实成为经济社会“台湾工资制度”的唯一抉择,已完全袭夺了原本自由市场体制经济社会应有“自由市场薪资制度”的存在空间;在全球自由市场体制经济社会,“市场薪资”才是经济社会成长发展的关键动力源,经社部门间以及不同行业部门间的“公平正义”,几乎都以市场薪资差异来伸张,也是整体经济社会多元化多极化差异化发展的重要基石,事实上,也是会极大程度改变任一经济社会“经济吸引力”与“全球竞争力”之优劣势的关键变数。

  本期“智库透视”栏目刊发了《台湾义务教育历史教材“去中国化”分析》一文。作者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陈睿腾通过梳理台湾历史课程大纲与教材的演变,深度分析了两个不同版本教材的叙事方式。他表示,目前台湾高中历史教材普遍运用“历史相对化”、“贬低评价中国历史”及“从非中国的视角阐述历史”三种叙事方式,这些手法剥离了台湾历史与中国历史的联系,使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产生误解,从而削弱了他们的身份认同。这一发现对于加深对青少年身份认同问题的理解,并提出有效推进两岸青少年交流与理解的建议具有重大意义。

  本期“智库前瞻”栏目刊发了《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金厦漳泉同城化》一文。作者金门爱水协会名誉会长王水彰表示,两岸应该维持制度化的协商,建立能够满足彼此需求的关系,并极大化地避免不理性的冲突,中断交流与放任“恶意螺旋”无限扩张,绝对不利于两岸间的和平发展。两岸同胞希望和平共荣的声音是迎向和平最大的力量,应促成金、厦、漳、泉同城化,未来也可藉由“金厦漳泉共同生活圈”两岸人民常来常往的热络情境,让更多人感受两岸和平共融的可贵。

  本期“智库视野”栏目刊发了《香港高教和人才 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文。(香港)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创始人兼主席陈锦云在文中指出,香港联通国际、与西方高等教育体系接轨,是香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积累科研成果和吸引国际科研人才的载体,对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高教与人才高地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香港应发挥高等教育特长及国际化优势,为科研发展、知识转移及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优势互补。香港高等教育和人才事业应发挥“一国两制”独特优势,积极作为,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主动融入配合国家战略中去。香港和内地在高等教育领域各有所长,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本期“思想者论坛”栏目刊发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香港)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主办的“香港人才问题的特点与对策建议”全文实录。会议由(香港)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主席陈锦云主持,评论员有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教授王钻开,香港科大创业中心主管/大湾区红鸟企业家联盟首席创始会长萧观明,香港教育政策关注社主席张民炳,香港优才专才协会理事长徐莉,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系博士生彭诗琪,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与会者就香港如何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如何加大力度引进内地人才、如何进一步与大湾区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等问题分享看法。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3年9月号,总第309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学术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第309期刊《中国评论》月刊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09期刊《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9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6篇文章,涵盖两岸融合发展、美国对台政策、台湾领导人选举、香港人才政策等议题。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美国国会涉台行动 逐底竞赛》《美国对台政策民意变化及影响因素——基于民调数据的考察》两篇文章。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袁莎在《美国国会涉台行动 逐底竞赛》一文中指出,美国第118届国会上台以来,即掀起新一轮“挺台抗陆”浪潮,在涉台立法、舆论造势和官员互动等方面愈发猖獗。在对外奉行“竞赢中国”战略和国内面临政治极化的双重影响下,台湾议题已成为美国党争的政治筹码,内政外交“双层博弈”促使两党在涉台行动上陷入“逐底竞赛”。美国国会在涉台问题上的强力介入,推动涉台议题政治化、国际化、极端化,成为单方面破坏台海现状的重要消极变量,对中美关系、地区稳定乃至国际秩序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员张建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生常帅兵共同发表了《美国对台政策民意变化及影响因素——基于民调数据的考察》一文。他们在文中指出,拜登政府上台以来,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卷土重来,美国政府全方位加大对华遏制战略,中美关系已经存在滑向对抗与敌对的风险。在此背景下,作为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受到了美国民众的关注。在有关方面的操控和煽动下,美国公众对台湾的关注度和好感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在俄乌冲突以后,美国社会对于台海直接军事冲突的担忧也与日俱增,支持美国协防台湾发展美台关系的呼声不断,两党在台湾问题上的共识不断增加,对台民意也更趋非理性。面对美国涉台民意对中国大陆不利的趋势,中国大陆亟须化被动为主动,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力,明确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线和红线,在此基础上积极处理好中美竞合关系,同时重视在台湾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和话语传播的效果,推动美国民众对于台湾问题的理性认识。

  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刊发了《两岸社会融合与统一后台湾的长治久安》《把握新时代融合发展与和平发展内涵转型升级》两篇文章。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兼学习与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周志怀在《两岸社会融合与统一后台湾的长治久安》一文中指出,2016年习近平首次提出两岸社会融合论述,表明大陆开始不断拓宽两岸融合发展的领域,对国家统一实践路径的探索也进一步深化。迄今为止,大陆学界关于两岸社会融合的研究仍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为了进一步增强推进国家统一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基础,必须改变重经济融合、轻社会融合或是先经济融合、后社会融合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两岸经济融合与社会融合实现协调发展与相互促进。两岸社会融合必须要进行广泛社会对话,而社会对话也应从大型会议的文宣模式,转为以闭门意见交换为主的“小而美”的互动模式,筑牢筑实两岸社会融合的底部基础,实现有感对话和有效对话。社会融合是人和人的生活的浑然一体。两岸社会融合的生活化至关重要,但并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融合上,而应更多地追求共同理念和共同价值等精神层面的生活化。这样才能在社会融合过程中逐步解决认同问题,为两岸统一后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