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香港兴动能 癸卯秋中评青年共识

参加第十四届中评青年论坛的六位中评智库青年研究员合影(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社香港8月23日电(中评社报导组)8月14日上午,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港举行,来自中评智库的六位青年研究员围绕“研判香港新形势探寻香港兴动能”这一主题展开研讨,并达成《探寻香港兴动能---癸卯秋中评青年共识》。

  参加此次论坛的中评智库青年研究员有: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中评社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副主任陈倩羚;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付佳琪。此次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研究员林艳主持。

  以下是《探寻香港兴动能---癸卯秋中评青年共识》全文内容:

  我们认为,香港已经实现了“由乱到治”的历史性转折,正在稳健迈出“由治及兴”的新步伐。过去一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和各领域风险挑战,在中央政府和新一届特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一国两制”和“爱国者治港”原则的指导下,香港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积极变化,民心稳定向好、经济持续复苏、国际交往恢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逐步“破题”。作为爱国爱港的智库青年研究员,我们就香港“由治及兴”新阶段的基本形势和发展方向展开深入交流研讨,达成五点共识:

  第一,香港由治及兴需夯实“治”的基础,以国安法为统领的维护国安法治体系至关重要。香港国安法的及时颁布实施结束了2019年修例风波以来的乱局,发挥了“一法定香江”的重大作用,不仅安定了法治,也安定了人心。国安法不仅是由乱入治的法律利器,也是由治及兴的法律支柱。香港要激发“兴”的动能,首先要夯实“治”的基础,香港各界要全面、立体、准确认识和理解香港维护国安法治体系的系统性、全局性和发展性,让香港引以为傲的法治不动摇、不褪色。唯有这样,香港才能跳出“乱”与“治”交替出现的“历史周期律”,真正一往无前地走上由治及兴的康庄大道。

此次论坛主题为“研判香港新形势 探寻香港兴动能”。

  第二,香港经济迎来疫后复苏机遇期。两地通关强力拉动消费,本地就业率稳中有升,特区政府和商界积极赴海外和内地招商引资,香港社会各界倍加爱惜、更加珍视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但全球经济竞争与地缘政治风险对香港外向型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本地经济和创科发展也面临内外因素挑战。香港经济复苏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前行的过程,要积极对接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开创新机遇新动能,才能突破经济发展瓶颈;要聚精会神谋发展、避免泛政治化回潮,才能高效推动产业政策落地;要畅通和创新跨境资本流动机制、发挥好人民币国际化桥头堡角色,才能巩固和发展国际金融中心。

  第三,香港对全球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当务之急是引进、培养和留住人才,实现人才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新一届特区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突破性政策举措,取得积极成效。在新的阶段,特区政府应在“抢人才”同时思考如何“留人才”。不仅要打破香港现有的行业保护主义,给予人才可以发展奋斗的事业与平台,也要给予支持人才扎根安家的优惠配套政策,让他们可以更加安心地留港打拼。同时,要注意相关产业链的完整配套以及加强公民平等意识教育,消除对内地人才的歧视,打消内地人才来港发展的顾虑。另外,也要重视香港本地人才的培养,内外发力共同构建香港的人才网络。

  第四,香港需深刻变革现有房屋制度,打破“公屋优先”的迷思。新一届特区政府展现出改善基层居住环境、消灭劏房的坚定决心,全力觅地造地、兴建传统与简约公屋,值得肯定。当前香港基层的住屋问题“不仅患不寡,更加患不均”,要解决公屋资源严重固化、流转率低等根本症结,需大刀阔斧变革现有的房屋制度:一是要释放目前被锁死的庞大公屋存量,重推“租者置其屋”;二是要完善置业阶梯,加大居屋在兴建公营房屋中的比例,为公屋租户与夹心阶层提供更多上流机会;三是建立房屋“双轨制度”,做好公营房屋系统与私人住宅市场之间的区隔。

8月14日上午,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港举行,最终达成五点共识。(中评社 陆文煜摄)

  第五,香港需要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香港应持续对外开放,更好地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超级联系人作用,应用好国际一流经济体优势,寻找并抓住新的增长点,把握国家安全大原则的同时积极引导国际合作大方向。在面对外部势力干扰抹黑时,香港应保持战略定力,不畏浮云遮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发挥不可替代的战略缓冲区作用。此外,香港还可以在两岸关系中扮演好桥梁角色,为国家完全统一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认为,香港“由治及兴”新阶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必定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坚信,只要香港各界团结一心、群策群力,汲取“乱”的经验,巩固“治”的基础,激发“兴”的动能,充分发挥香港独特优势与国际化竞争力,一定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写好“由治及兴”新篇章!

参加第十四届中评青年论坛的六位中评智库青年研究员合影(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社香港8月23日电(中评社报导组)8月14日上午,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港举行,来自中评智库的六位青年研究员围绕“研判香港新形势探寻香港兴动能”这一主题展开研讨,并达成《探寻香港兴动能---癸卯秋中评青年共识》。

  参加此次论坛的中评智库青年研究员有: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中评社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副主任陈倩羚;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付佳琪。此次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研究员林艳主持。

  以下是《探寻香港兴动能---癸卯秋中评青年共识》全文内容:

  我们认为,香港已经实现了“由乱到治”的历史性转折,正在稳健迈出“由治及兴”的新步伐。过去一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和各领域风险挑战,在中央政府和新一届特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一国两制”和“爱国者治港”原则的指导下,香港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积极变化,民心稳定向好、经济持续复苏、国际交往恢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逐步“破题”。作为爱国爱港的智库青年研究员,我们就香港“由治及兴”新阶段的基本形势和发展方向展开深入交流研讨,达成五点共识:

  第一,香港由治及兴需夯实“治”的基础,以国安法为统领的维护国安法治体系至关重要。香港国安法的及时颁布实施结束了2019年修例风波以来的乱局,发挥了“一法定香江”的重大作用,不仅安定了法治,也安定了人心。国安法不仅是由乱入治的法律利器,也是由治及兴的法律支柱。香港要激发“兴”的动能,首先要夯实“治”的基础,香港各界要全面、立体、准确认识和理解香港维护国安法治体系的系统性、全局性和发展性,让香港引以为傲的法治不动摇、不褪色。唯有这样,香港才能跳出“乱”与“治”交替出现的“历史周期律”,真正一往无前地走上由治及兴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