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中评青年论坛 研判香港形势
中评社香港8月23日电(记者林艳郭至君陆文煜)8月14日上午,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港举行,论坛主题为“研判香港新形势探寻香港兴动能”。来自中评智库的六位青年研究员们分别围绕当前香港政治形势、经济发展形势、香港人才问题、土地房屋问题、香港联通作用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作出研判,同时还为香港探寻“兴”动能积极建言献策,最终达成五点共识。
参加此次论坛的中评智库青年研究员有: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中评社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副主任陈倩羚;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付佳琪。此次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研究员林艳主持。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研究员林艳针对香港社会存在的国安法迷思指出,国安法不仅是由乱入治的法律利器,也是由治及兴的法律支柱。林艳从法治安定和人心安定的角度进行了具体分析,她表示,应当看到,当前香港社会虽然已经恢复了平静,没有了骚乱等硬对抗行为,但海外乱港活动依然未停止,网络等平台上的“软对抗”破坏力量仍然存在,更为重要的是,香港百年殖民历史带来的深层次问题不可能仅仅通过三年的拨乱反正就能够彻底改变。乱象铲除了,是不是代表孕育乱象的土壤已经改变了?反中乱港分子被抓了,是不是代表着管长远的判例已经形成了?一些人“不能”“不敢”了,是不是代表他们“不想”了?
林艳认为,只有上述这些问题都得出肯定的答案,才可以说国安法确实已经执行到位了,否则,这些潜在风险加之随时变幻的国际形势,完全可能在某个时点造成街头暴力卷土重来。她指出,只有香港从社会存在到社会意识,都真正建立起维护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香港才能够跳出“乱”和“治”交替出现的“历史周期律”,真正一往无前走上由治及兴的康庄大道。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在谈到对香港国际角色的个人分析时表示,当前,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正在重建,但香港仍具有独特魅力和优势且无法被任何一个城市轻易取代。郭至君说,首先,香港有中西交融的历史文化积淀,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是连接中国内外的桥梁,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超级连络人,需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准确发力。其次,香港被中央寄予厚望,机遇很多,要准确理解,切勿错失良机。
郭至君指出,“十四五”规划中对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无一不展示了中央对香港寄予的厚望,香港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和作用,更加融汇东西,贯通中外。而对于一些西方国家和外部势力抹黑香港国际化的话语陷阱,则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身准确的判断,不被个别言行“带进沟里”,保持战略定力向前稳步发展。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主任束沐在分析香港经济形势时指出,兴,必然意味着畅通与活络。他认为,新时代的香港之兴,必须要紧紧抓住维护和促进国际化的主题。尤其在我国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美西方遏制围堵战略升级的背景下,香港更要将保持开放、自由、独特的国际中心城市地位,作为一项重要使命,这不仅是香港“兴”的关键,也是国家“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束沐认为,必须要千方百计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其中,要以申请加入RCEP为契机,进一步探索和创造加入CPTPP的条件。他指出,在国际激烈竞争和“新冷战”风险影响下,香港各界务必要认清:“中介经济”愈发困难、“产业经济”才是制胜法宝。香港要勇于突围、面向未来、抓住新的增长点,例如打造国际数据交易中心。为此,香港政府应“抓大放小”,引导国际合作大方向、把住国家安全大原则,让人流、金流、物流、数据流在这里充分流动,创造源源不断的商机。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中评社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在谈到香港人才问题时表示,香港特区政府的首份施政报告中的一大亮点就是人才政策,有很大突破,但是,目前的入境政策更多是为人才移入降低门槛、减少阻力,还应该在如何留住人才上下功夫。曹润来也指出,目前的人才政策主要集中于香港优势行业,下一步还需要倾斜更多的资源到创科等新兴行业中。对此,他在吸引和留住创科人才方面提了五点建议:一是要积极引进行业龙头;二是要重视初创企业;三是要提升创科行业人才待遇和地位,改善产业环境和形象;四是降低大湾区之间人才流通的门槛;五是对学校培养提供更多帮助。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副主任陈倩羚在谈到香港土地房屋问题时表示,本届香港特区政府一上任就展现出改善基层市民居住环境、消灭劏房的决心,积极觅地造地,兴建传统公屋与简约公屋,对增加公营房屋供应的重视值得肯定,但香港的公屋制度存在深层的结构性问题,需要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并且在照顾最低收入阶层的同时,政府也应看到介于基层与中产之间这类人群的住屋需求。
陈倩羚认为,香港政府可以从两方面着手提高当前公营房屋的使用效率。一方面,调整当前公屋与居屋兴建的比例,向居屋投放更多的资源,完善当前从公屋租户到居屋业主之间的置业阶梯;另一方面,政府应考虑重推“租者置其屋”计划,供一些长期缴纳租金且有购买能力的公屋住户实现变现租户资格的能力,令其在拥有一定资本后可以往更上层的置业阶梯爬升。“只要特区政府在公屋、居屋与私楼之间做好区隔,参考新加坡组屋的成功案例,在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过渡期后,我相信将能大大改善香港目前的土地房屋问题。”她说。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付佳琪表示,香港政治形势、经济形势、人才问题三者之间彼此相互关联和影响。她认为,政治形势决定了基础,经济提供了资源和动力,人才是实现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香港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一个多元开放的经济环境,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以及一个有能力和信心的人才队伍。她也指出,香港作为国际都市,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联系和影响,如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尤其是与周边区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这些都是吸引人才来港的重要优势和条件,因此她也建议香港可以构建人才网络。
最后,主持人林艳总结道,在长达近3个小时的时间里,大家不仅分享了各自对香港总体形势的研判与思考,还为香港探寻“兴”动能提供积了极宝贵建议,更令人高兴地是最后五点共识的顺利达成,也为此次论坛画上圆满句号。总得来说,如果要对这场论坛做一个总结,可以用“信心”二字来形容。从大家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中,我们既看到了风险与挑战,但更多的是看到了香港由治及兴的机遇所在、大有可为之处。从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中评智库青年研究员对于香港前途的看好,更能感受到大家对于扎根香港的信心。她认为,不论身处哪个阶段,“信心”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信心,就有力量!我们也期待,在香港由治及兴的过程中,能够积极贡献我们中评智库青年研究员的智慧与力量,和社会各界一起建设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本场青年论坛更多精彩内容将陆续在中评网和《中国评论》月刊刊载。
中评社香港8月23日电(记者林艳郭至君陆文煜)8月14日上午,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港举行,论坛主题为“研判香港新形势探寻香港兴动能”。来自中评智库的六位青年研究员们分别围绕当前香港政治形势、经济发展形势、香港人才问题、土地房屋问题、香港联通作用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作出研判,同时还为香港探寻“兴”动能积极建言献策,最终达成五点共识。
参加此次论坛的中评智库青年研究员有: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中评社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副主任陈倩羚;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付佳琪。此次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研究员林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