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京台科技论坛 创新促融

开幕式(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9月20日电(记者 海涵)9月19日上午,第26届京台科技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来自两岸科技产业界相关人士、公协会负责人、企业家及台商代表等近400人参加,聚焦深化京台科技经贸交流合作,鼓励、支持台商台企融入新发展格局,共同探讨科技助力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郭金龙,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陈元丰,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理事长刘兆玄、台湾电电公会理事长李诗钦分别致辞,北京市委常委杨晋柏主持开幕式。

  郭金龙致辞说,今年以来,大陆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彰显出了大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发展的趋势和主流明显好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未来仍将是“风景这边独好”,希望两岸企业家认清大势、发挥优势,坚定融入大陆统一大市场,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走和平发展的康庄大道。

  殷勇致辞说,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北京市不断深化京台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在京台两地之间架起“连心桥”。两岸深化交流顺应时势、契合民心,两岸经贸合作动力充足、活力强劲。我们将扎实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深化开放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这将为两地交流合作提供新机遇、新空间。加快推动“两岸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促进项目对接和人才交流,联合推动创新研发、创业孵化和技术交易,努力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实现新突破。深化经贸合作,支持台商台企深入参与“两区”建设,推动更多台资项目落地,促进共同繁荣发展。完善惠及台胞台企政策措施,常态化开展“我为台胞办实事”活动,努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欢迎台胞台企来京投资兴业、共享发展机遇,坚信在两地共同努力下,京台合作必将打开融合发展新局面,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陈元丰在致辞中表示,9月12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份专门针对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出台的文件,顺应了两岸要和平、要发展、要合作的主流民意。我们将深入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全面落实《意见》各项部署,坚持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完善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落实各项惠台利民政策措施,帮助台商台企加快转型升级、拓展内需市场,持续优化台湾青年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环境,不断提升台胞台商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幸福感。

  刘兆玄表示,京台科技论坛已经举办了26届。过去25年来,论坛内容不断升级、参与层面不断扩大,具体成果陆续展现,成为推动京台产业技术合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平台,为双方产业紧密交流和融合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近两三年以来,因地缘政治影响,国际格局等大环境产生一些变化,导致全球产业链断链或重组,对两岸产业发展和交流合作也产生一定影响。大陆在去年12月发布《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和构想,两岸产业应该在扩大内需战略之下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和商机。

殷勇(中评社 海涵摄)

郭金龙(中评社 海涵摄)

  李诗钦说,今年上半年大陆经济增长5.5%,经济趋势稳定向好,其中尤以信息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今年1月到7月,大陆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收7.98万亿元,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8%。大陆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是台商台企未来持续投资兴业的市场所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全球化退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之极端气候冲击,企业面临诸多挑战。两岸更需携手并进,共同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领域的合作,加速推动绿色转型,共谋永续发展。

  开幕式上举行了两岸科技创新中心启动暨揭牌仪式。北京市台办副主任刘先传、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沈永钢、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田文,北京市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冯焕民,台湾电电公会副秘书长蔡松慧,亦庄控股董事长王军,中科电商谷总经理康京围,英业达集团资深副总、北京公司总经理邱全成共9家单位负责人上台签约,共同发起在京建立两岸科技创新中心。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陈元丰、北京市委常委杨晋柏,以及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副理事长陈瑞隆、台湾电电公会理事长李诗钦共同两岸科技创新中心揭牌。两岸科技创新中心的建立,将进一步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两岸科技交流合作和优势产业对接,更好支持台商台企在京发展。

  在主论坛环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孔磊围绕经开区发展及产业布局情况,台湾台达研究院院长阙志克围绕ChatGPT的应用和客制化,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并行软件实验室主任张云泉围绕算力经济的发展趋势分析与展望分别作主题演讲。

  本届论坛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两岸企业家峰会支持,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承办,北京市相关单位和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共同协办。本届论坛主题为“科技赋能智慧未来 创新推动融合发展”,将聚焦深化京台科技经贸交流合作,鼓励、支持台商台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论坛坚持突出科技元素,采取“1+4+N”举办模式,设置论坛峰会和科技金融、数字经济、医疗大健康、两岸产业链供应链研讨会等4个平行论坛,以及数智低碳、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人才、女性等系列分论坛活动。同时,结合京台两地经济科技产业合作热点,将举办两岸科技创新中心启动暨揭牌仪式、两岸科技成果展和京台科学技术交流对接会3场专题活动,为持续提升京台两地经济合作质量搭建新平台。

  9月19日下午,举办数字经济、医疗大健康两场平行论坛,与会两岸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深化京台数字经济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以及加强医防融合体系、智慧赋能社会体系、科技和生物技术服务健康卫生等话题开展研讨,并举行医疗科研成果发布和生物科技合作项目签约。

  京台科技论坛创办于1998年,连续二十五年在京台两地举办大型活动,已成为两岸重要的经贸交流合作平台、科技创新引领平台和融合发展展示平台。25年来,论坛秉持“专业高端、特色实效、互利共赢”的原则,紧跟两岸关系大局和京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举办峰会、专题论坛、科学技术交流、科技成果展示、参观考察等系列交流活动,促进了两岸经济、科技界交流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

陈元丰(中评社 海涵摄)

刘兆玄(中评社 海涵摄)

李诗钦(中评社 海涵摄)

开幕式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北京市台办主任霍光峰(中评社 海涵摄)

开幕式(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9月20日电(记者 海涵)9月19日上午,第26届京台科技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来自两岸科技产业界相关人士、公协会负责人、企业家及台商代表等近400人参加,聚焦深化京台科技经贸交流合作,鼓励、支持台商台企融入新发展格局,共同探讨科技助力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郭金龙,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陈元丰,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理事长刘兆玄、台湾电电公会理事长李诗钦分别致辞,北京市委常委杨晋柏主持开幕式。

  郭金龙致辞说,今年以来,大陆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彰显出了大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发展的趋势和主流明显好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未来仍将是“风景这边独好”,希望两岸企业家认清大势、发挥优势,坚定融入大陆统一大市场,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走和平发展的康庄大道。

  殷勇致辞说,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北京市不断深化京台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在京台两地之间架起“连心桥”。两岸深化交流顺应时势、契合民心,两岸经贸合作动力充足、活力强劲。我们将扎实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深化开放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这将为两地交流合作提供新机遇、新空间。加快推动“两岸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促进项目对接和人才交流,联合推动创新研发、创业孵化和技术交易,努力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实现新突破。深化经贸合作,支持台商台企深入参与“两区”建设,推动更多台资项目落地,促进共同繁荣发展。完善惠及台胞台企政策措施,常态化开展“我为台胞办实事”活动,努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欢迎台胞台企来京投资兴业、共享发展机遇,坚信在两地共同努力下,京台合作必将打开融合发展新局面,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陈元丰在致辞中表示,9月12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份专门针对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出台的文件,顺应了两岸要和平、要发展、要合作的主流民意。我们将深入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全面落实《意见》各项部署,坚持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完善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落实各项惠台利民政策措施,帮助台商台企加快转型升级、拓展内需市场,持续优化台湾青年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环境,不断提升台胞台商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幸福感。

  刘兆玄表示,京台科技论坛已经举办了26届。过去25年来,论坛内容不断升级、参与层面不断扩大,具体成果陆续展现,成为推动京台产业技术合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平台,为双方产业紧密交流和融合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近两三年以来,因地缘政治影响,国际格局等大环境产生一些变化,导致全球产业链断链或重组,对两岸产业发展和交流合作也产生一定影响。大陆在去年12月发布《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和构想,两岸产业应该在扩大内需战略之下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和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