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中:两岸经贸合作的政治难题与出路

孙文学校总校长、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社香港9月12日电(记者 陆文煜)孙文学校总校长、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日前出席于广东省中山市举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深化两岸经贸合作共谋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发表《两岸经贸合作的政治难题与出路》主旨演讲。

  张亚中表示,经贸关系是两岸关系的压舱石,经贸关系的合作与深化有助于改善两岸关系,但两岸关系的本质是政治问题,政治问题若不能同时处理或先行一步,两岸经贸关系的成果可能会瞬间崩塌。

  张亚中认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合作与发展有两个结构性困境。一是两岸在政治上迄今仍是敌对状态,对于大陆来说,两岸仍处于内战状态。二是美中之间的对抗,让夹在中间的台湾被迫必须要选边站,台湾在政治安全上依附于美国,科技发展也不能绕开美国,但是两岸经贸又是台湾经贸最重要的部分。

  张亚中谈到,面对如此困境,除了要继续推动两岸的经贸互动,让双方的经济纽带更为紧实外,还可以有两种非经济思路,一是从政治力的基础,即从社会力切入,一是直面政治难题,从政治力着手。社会力方面,以民间信仰为基础的两岸商业交流,可在当下产生正面的功能。政治力方面,台湾必须有股力量呼吁和平、反对敌对,还应确保台湾能拥有和平的主张与方案。其中,张亚中早先提出的“全球非战和平区”的理念得到台湾社会的重视。

  以下为演讲全文:   一、政治与经济为一体

  我们常说,经贸关系是两岸关系的压舱石。的确如此,没有经贸关系,就没有实质的交流,那两岸关系将形同陌路;但是,只有压舱石,并不能保证船舶一定可以顺利航行。

  两岸关系的本质是政治问题,经贸关系的合作与深化,的确可以有助于改善两岸关系,但经贸毕竟不是本质因素。政治问题若不能同时处理或先行一步,两岸经贸关系的成果可能会瞬间崩塌。

  马英九执政开始,两岸经贸关系快速发展,双方签署了23项协议,但是在台北发生太阳花运动后,立即就中断了从2008到2014年的美好时光。

  政治与经济,如同车子的双轮。马英九时期,两岸只有经济交流,而没有政治对话。经济愈来愈快,政治却刻意回避。一个轮子快速飞转,一个轮子却剎车不动,请问,能不翻车吗?2014年的太阳花运动,就是把两岸好不容易累积的经贸关系,一次就翻覆了。   二、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的政治难题

  两岸经贸关系的合作与发展有着两个结构性的困境,而其障碍全都是政治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两岸在政治上迄今仍是敌对状态,对于大陆来说,两岸仍处于内战状态。我们要瞭解到,1992年的“九二共识”中,两岸对于“坚持一个中国”与“谋求国家统一”均相互表达了认同,但是对于“一中的内涵”,并没有交集。台北方面主张“一中”可以“各表”,但是北京方面认为,当时双方是事务性的协商,并不需要对“一中的内涵”进行讨论,只要有“坚持一个中国”与“谋求国家统一”两个共识就可以了。北京的言下之意是,以后两岸进行政治性协议时,再来讨论“一中的内涵”。

  由于对于“一中的内涵”并没有达成共识,因此,1992年的“九二共识”只能处理事务性的问题,而不能处理政治性的议题。因为无法处理政治性的难题,从1949年延续下来的两岸敌对状态仍然没有结束。

  由于两岸仍是政治上的敌对状态,因此,马英九时期虽然民间交流频繁,也签署了23项合作协议,外交上也只是休兵,军事上相互克制,而根本的敌意仍然存在。

  由于两岸政治关系仍是敌对,而民进党以“分离主义台独”为其最终目标,因此,民进党不仅反对两岸的政治协商,更杯葛国民党任何可能推动两岸签署和平协议的行为。在民进党的进逼下,可惜的是,国民党选择的是妥协,因此,马英九八年执政期间,两岸关系是“只经不政”。又由于两岸政治关系是敌对,因此,两岸经贸合作就容易被解释成“通敌”或“淘空台湾”、影射台商为中共的同路人。这使得两岸经贸关系永远存在阴影,而变得非常脆弱。   因此,我们要瞭解到,经贸关系固然有助于政治关系的改善,但影响有其局限,政治关系却对经贸关系有绝对性的致命影响。如果两岸的政治敌对关系不能化解,不能把现有的敌对关系变成和平关系,经贸关系永远是脆弱与不稳,甚而随时可能塌陷。

  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第二个障碍在于美中之间的对抗。美国目前要穷其全力对付中国大陆,特别是在高科技方面要遏制中国大陆的超越。美国希望切断中国大陆的全球产业炼,而在夹在中美之间的台湾,被迫必须要选边站。

  台湾目前的尴尬在于,台湾在政治安全上依附于美国,科技发展也不能绕开美国,但是两岸经贸又是台湾经贸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中美关系友好,如同马英九时期,两岸经贸发展就更为顺利,破坏两岸关系的,如同陈水扁,反而会被美国认为是“麻烦制造者”,但是,目前已经是今非昔比。

  美国为了要遏制中国大陆的发展,会要求台湾方面站在美国这一边,这使得目前两岸经贸的合作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不少台商因而将其生产基地转移到东南亚或其它地区,美国也会主动切割两岸高科技的连结,例如美国限制台积电在大陆的发展,且被迫去美国生产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美中对抗的安全因素,使得两岸原本已经敌对的政治因素变得更为敏感或敌对,民进党政府也更容易以“国家安全”为由来质疑台商与推动两岸交流者,这均使得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变得更困难。   三、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的出路

  经贸关系有其生命力,再困难也会自己找到出路,但是在政治敌对的紧箍咒下也很容易寸步难行。面对如此困境,除了要继续推动两岸的经贸互动,让双方的经济纽带更为紧实外,还可以有两种非经济思路,一是从政治力的基础,即从社会力切入,一是直面政治难题,从政治力着手。

  两岸本来就同文同种、血浓于水,地理位置又是一衣带水、紧密相连,在政治关系敌对、经贸关系需要,两个看似矛盾的相互存在背景下,如何强化两岸的社会连结,就显得格外重要。

  社会力包括多重层面,但是最能够贯透政治藩篱与连结社会阶层的就是宗教与民间信仰力量。台湾是一个宗教与民间信仰蓬勃的社会,信徒众多,由于法脉香火相连,因而都非常愿意与大陆交流。两岸如果能够有系统地在佛教、关公、妈祖信徒间推动交流,建立民间交流、经贸互动的平台,一方面可以降低民进党政府在台湾进行“去中国化”的政治能量,另一方面,可强化两岸民间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今年期间,我有机会与两岸的关公与妈祖信徒进行交流,我已提出相关的计划方案供彼此参考,两岸可以透过关公与妈祖的宫庙系统平台,在旅游、观光、商业、医疗等事务上进行互动。   这种以民间信仰为基础的两岸商业交流,虽然无法取代目前两岸纯商业性的互动,但是在当前两岸政治关系低迷、台湾充斥着“恐共”或“防中”的氛围下,应可产生正面的功能。

  在政治力方面,就是台湾必须有一股力量,不断提醒台湾民众,两岸敌对不利于台湾,台湾有了和平,才不会成为东方的乌克兰,台湾的经济才能有长期繁荣的可能。台湾还需要有一股力量,能够提出确保台湾能拥有和平的主张与方案,而不是只是把和平挂在嘴边,但是仍然不敢挑战、甚而认同民进党主张的“亲美、备战、反共不反中”的口号式论述。

  我个人长期呼吁两岸和平,并提出创造两岸和平的具体方法与路径,而且实际投投入也有约20多年的努力。这里,就不再提我的方案。今年一月,我在宣布参选2024年大选时,提出应把台湾定位为“全球非战和平区”的主张。为使此一理念能够落实,我主张台湾方面应对外做出四头承诺:第一、台湾不分裂整个中国,第二、认同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第三、不允许台湾成为外国军事力量介入的基地,第四、台湾的武力只用于防御而非攻击。

  因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取消了初选而改征召,这个“全球非战和平区”的理念没有办法正式进入2024 年大选的议题讨论,但是台湾社会对这个理念却是极为重视。今年8月23日在金门,民间团体特别发表《和平宣言》,即是呼应“台湾应是全球非战和平区”的主张。   为了维护其世界霸权,美国积极遏制中国大陆,当然不希望看到两岸走向和平,而是更希望台湾能够继续为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利益服务。“和平”声音在台湾的壮大,自然也会减弱美国打台湾牌的效果。

  要使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能够顺利,台湾要和平的声音必须愈大愈好。当然,反对与质疑中国大陆的声音也不会小,因此,这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和平诉求的力量不见得能够抵抗美国的压力与民进党的“反共抗中”操作,但是却绝对必要,而且声音与力量要愈强愈好。

  未来在台湾,我会继续为两岸和平而努力,不论最终结果如何,其过程必然对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是有帮助的。

孙文学校总校长、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社香港9月12日电(记者 陆文煜)孙文学校总校长、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日前出席于广东省中山市举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深化两岸经贸合作共谋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发表《两岸经贸合作的政治难题与出路》主旨演讲。

  张亚中表示,经贸关系是两岸关系的压舱石,经贸关系的合作与深化有助于改善两岸关系,但两岸关系的本质是政治问题,政治问题若不能同时处理或先行一步,两岸经贸关系的成果可能会瞬间崩塌。

  张亚中认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合作与发展有两个结构性困境。一是两岸在政治上迄今仍是敌对状态,对于大陆来说,两岸仍处于内战状态。二是美中之间的对抗,让夹在中间的台湾被迫必须要选边站,台湾在政治安全上依附于美国,科技发展也不能绕开美国,但是两岸经贸又是台湾经贸最重要的部分。

  张亚中谈到,面对如此困境,除了要继续推动两岸的经贸互动,让双方的经济纽带更为紧实外,还可以有两种非经济思路,一是从政治力的基础,即从社会力切入,一是直面政治难题,从政治力着手。社会力方面,以民间信仰为基础的两岸商业交流,可在当下产生正面的功能。政治力方面,台湾必须有股力量呼吁和平、反对敌对,还应确保台湾能拥有和平的主张与方案。其中,张亚中早先提出的“全球非战和平区”的理念得到台湾社会的重视。

  以下为演讲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