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夫:两岸融合发展是对台工作的创新思维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福州8月3日电(记者 李子宁)8月2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在第五届两岸融合发展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孙亚夫表示,两岸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对台工作实践中产生的一项主张。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促进经济融合”的主张。此后,历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从“两岸经济融合”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再到“两岸融合发展”、“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这一主张不断丰富和成型,成为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一个要点。近10年来,我们不断为促进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积极努力。

  孙亚夫指出,两岸融合发展是对台工作的创新思维,它的主要途径是交流合作,没有交流合作就不会融合发展,但它又比促进交流合作的意义深刻。它包含了促进交流合作,也直接表明了交流合作的目的是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使整个两岸关系更为紧密,以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孙亚夫表示,认真阅读习总书记有关论述,仔细观察有关实践,两岸融合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经济方面,两岸应通尽通,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文化方面,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社会方面,推动两岸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资源、公共服务等领域交流合作;两岸同胞交流互鉴,加深理解,增进互信,达到心灵契合。二是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鼓励台湾居民尤其是青年到大陆学习、生活、就业、创业,为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从2018年开始,出台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措施(“31条”、“26条”、“11条”、“22条”等),为台湾居民开放53项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81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等等。

  孙亚夫指出,在实践中,两岸交流合作和融合发展很可能就是一项项活动、一件件事情,活动、事情有大有小,影响有大有小;在没有制度化和机制化之前,是单个的、断续的,持续性不够。但是,我们不应小看每一次交流合作活动、每一件有利融合发展的事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1987年两岸隔绝状态结束以来,正是一项项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社会往来活动,一项项政策、措施,汇聚成波澜壮阔的大潮,扩大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密切了共同的文化纽带,增进了共同的同胞感情,推动了两岸关系发展,产生了各领域融合发展的重大影响,成为遏制“台独”分裂行径的重要因素,也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之一。

  孙亚夫表示,两岸交流合作和融合发展产生的更深层、更长远的作用,是在两岸尚未统一的情况下,维系了两岸经济文化社会联系,同时也维系了两岸同胞共同的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在两岸敌对关系尚未正式结束、诸多政治分歧问题尚未解决、“台独”分裂势力依然猖獗的情况下,要解决台湾社会所有的认同问题特别是政治认同问题,是有困难的,而这又是实现和平统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认真分析近二、三十年台湾民众的社会意识可以发现,他们的认同出现问题主要发生在政治方面,如身份认同、“国家认同”,等等;但是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等方面没有发生根本蜕变。以身份认同为例,近二、三十年台湾民意调查反映,多数台湾民众的中国人认同大幅下降、台湾人认同大幅上升;但是如果问及是否认为自己属于中华民族,是否喜爱中华文化?赞成或同意的比例很高,大大超过反对或不同意的比例,即他们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没有根本的变化。深入分析,多数台湾民众的中国人身份认同变异,是受“台独”势力进行“台独”教育、宣传和实行“去中国化”政策影响而产生的,是一种政治方面身份认同的变异,而不是民族、文化方面认同的变异。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在台湾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连续性,是不可能被磨灭的。这一特质对于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是极其宝贵的。几十年的两岸交流合作,近十年的两岸融合发展,在维系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保留两岸和平统一的民族和文化基础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它最重大的意义所在。

  孙亚夫指出,民族、文化认同能够使民族成员团结在一起,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文化,为完成民族事业而奋斗。台湾同胞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两岸和平统一的民族和文化基础就在。当然,光有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平统一的条件还不充分,还达不到实现和平统一的需求,但是如果没有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平统一是万万不可能的。有了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一旦有了政治谈判的基础和条件、和平统一谈判的基础和条件,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作用就将在政治上显现出来;一旦政治谈判解决了政治分歧问题,解决台湾民众政治认同问题就有了新条件,促成和平统一谈判就有了新条件。我们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这个意义上去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去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由此,在开展两岸交流合作和融合发展中,要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观、文化观,使之发挥更具实质性的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成就的进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将不断巩固和升华,在祖国统一进程中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孙亚夫续指,当前台海形势严峻复杂,分裂与反分裂、干涉与反干涉的较量尖锐激烈。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必然会遇到“台独”势力的蓄意破坏,包括他们利用政治、军事、涉外事务方面的问题影响、抵消交流合作和融合发展的效果。对此,要有充分的估计,坚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做好工作,实际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和融合发展。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终有水滴石穿的一天。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会使台湾同胞知道、感受到,两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都说同样的语言,都写同样的文字,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华民族一份子,都受中华文化哺育,都是中国人,都要携手并肩,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福州8月3日电(记者 李子宁)8月2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在第五届两岸融合发展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孙亚夫表示,两岸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对台工作实践中产生的一项主张。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促进经济融合”的主张。此后,历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从“两岸经济融合”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再到“两岸融合发展”、“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这一主张不断丰富和成型,成为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一个要点。近10年来,我们不断为促进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积极努力。

  孙亚夫指出,两岸融合发展是对台工作的创新思维,它的主要途径是交流合作,没有交流合作就不会融合发展,但它又比促进交流合作的意义深刻。它包含了促进交流合作,也直接表明了交流合作的目的是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使整个两岸关系更为紧密,以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孙亚夫表示,认真阅读习总书记有关论述,仔细观察有关实践,两岸融合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经济方面,两岸应通尽通,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文化方面,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社会方面,推动两岸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资源、公共服务等领域交流合作;两岸同胞交流互鉴,加深理解,增进互信,达到心灵契合。二是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鼓励台湾居民尤其是青年到大陆学习、生活、就业、创业,为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从2018年开始,出台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措施(“31条”、“26条”、“11条”、“22条”等),为台湾居民开放53项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81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等等。

  孙亚夫指出,在实践中,两岸交流合作和融合发展很可能就是一项项活动、一件件事情,活动、事情有大有小,影响有大有小;在没有制度化和机制化之前,是单个的、断续的,持续性不够。但是,我们不应小看每一次交流合作活动、每一件有利融合发展的事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1987年两岸隔绝状态结束以来,正是一项项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社会往来活动,一项项政策、措施,汇聚成波澜壮阔的大潮,扩大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密切了共同的文化纽带,增进了共同的同胞感情,推动了两岸关系发展,产生了各领域融合发展的重大影响,成为遏制“台独”分裂行径的重要因素,也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之一。

  孙亚夫表示,两岸交流合作和融合发展产生的更深层、更长远的作用,是在两岸尚未统一的情况下,维系了两岸经济文化社会联系,同时也维系了两岸同胞共同的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在两岸敌对关系尚未正式结束、诸多政治分歧问题尚未解决、“台独”分裂势力依然猖獗的情况下,要解决台湾社会所有的认同问题特别是政治认同问题,是有困难的,而这又是实现和平统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认真分析近二、三十年台湾民众的社会意识可以发现,他们的认同出现问题主要发生在政治方面,如身份认同、“国家认同”,等等;但是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等方面没有发生根本蜕变。以身份认同为例,近二、三十年台湾民意调查反映,多数台湾民众的中国人认同大幅下降、台湾人认同大幅上升;但是如果问及是否认为自己属于中华民族,是否喜爱中华文化?赞成或同意的比例很高,大大超过反对或不同意的比例,即他们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没有根本的变化。深入分析,多数台湾民众的中国人身份认同变异,是受“台独”势力进行“台独”教育、宣传和实行“去中国化”政策影响而产生的,是一种政治方面身份认同的变异,而不是民族、文化方面认同的变异。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在台湾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连续性,是不可能被磨灭的。这一特质对于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是极其宝贵的。几十年的两岸交流合作,近十年的两岸融合发展,在维系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保留两岸和平统一的民族和文化基础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它最重大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