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亭:丰富和平统一与两岸融合的情感路径
中评社北京7月25日电(记者 李子宁)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鹤亭在近日举行的“台海新观察”第八次会议上表示,经过情感再生产机制生成的两岸情感共同体必然拥有最为持久而深远的凝聚力。
王鹤亭表示,长期以来,祖国大陆始终将彰显两岸同胞血脉之情、增强同胞情感联结、深化两岸情感融合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和机制。两岸一家人的基本事实、两岸一家亲的交流导向以及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统一目标决定了两岸融合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中情感路径的不可或缺,也体现了国家统一模式的中国特色。
王鹤亭认为,中国人社会心理特点及两岸关系的特殊性更使得情感在两岸主体的行动模式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中国人社会行动思维注重“面子”、“人情”等,基于“自己人/外人”的“差序格局”建立社会信任关系。
就如何丰富和平统一实践与两岸融合发展的情感路径,王鹤亭指出,首先要注重两岸情感传递的平等性,以情感感化两岸的差异、误解或“敌意”等,不以单纯的、空洞的道德说教、价值判断和法律强制去解决歧义。
其次是积极探索和构建两岸社会整合中集体行动的正向情感逻辑和路径。集体行动的情感逻辑源于又高于个体情感的生成,只有在遵循两岸关系中集体行动情感逻辑的基础上,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与完全统一的集体情感才有可能逐步确立。
中评社北京7月25日电(记者 李子宁)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鹤亭在近日举行的“台海新观察”第八次会议上表示,经过情感再生产机制生成的两岸情感共同体必然拥有最为持久而深远的凝聚力。
王鹤亭表示,长期以来,祖国大陆始终将彰显两岸同胞血脉之情、增强同胞情感联结、深化两岸情感融合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和机制。两岸一家人的基本事实、两岸一家亲的交流导向以及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统一目标决定了两岸融合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中情感路径的不可或缺,也体现了国家统一模式的中国特色。
王鹤亭认为,中国人社会心理特点及两岸关系的特殊性更使得情感在两岸主体的行动模式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中国人社会行动思维注重“面子”、“人情”等,基于“自己人/外人”的“差序格局”建立社会信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