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中守护历史文化记忆
中评社北京7月8日电/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任务,明确在城市更新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要求。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如何既保护好、传承好城市的历史文脉,又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对城市更新的促进作用,推动历史文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记者就此采访了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马郁葱。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
记者:《意见》将“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任务,提出“到2030年,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取得重要进展”“文化遗产有效保护,风貌特色更加彰显”。应如何正确把握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
马郁葱: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才能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城市更新中的作用。在福建工作期间,对于如何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他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思想和观点,并且推动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实践成果对于当下各地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从长远发展来看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领导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擘画厦门长远蓝图。其中,对“鼓浪屿的社会文化价值”进行了专题研究和保护规划,明确指出对于“这么一个具有重要社会文化价值的宝地”,“亟需有一个统管整体和全局的统一规划”,不能被“大材小用”或者“挪作他用”。正是在这种文化保护理念的指引下,鼓浪屿顺利申遗成功,成为人们热切向往的历史名胜。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专门设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作为“福州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里坊制度活化石”三坊七巷作出保护规定:“三坊七巷是福州明清时期居民街坊建筑的宝贵文化遗产,要十分慎重地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利用。”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纳入城市发展的长远和整体规划,不仅充分彰显了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而且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历史深刻性和时代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