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国际政经环境与台湾出路
中评社香港7月11日电/台湾国际战略学会、中评智库基金会不久前在中评社台北会议室举办座谈会,邀请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名誉教授包宗和、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副教授暨国民党国际部主任黄介正、中华经济研究院台湾东协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淡江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系兼任助理教授廖雨诗与会。座谈会由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理事长王昆义主持,与会者围绕国际政经环境的变化可能对台湾的发展路向所产生的影响,各自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5月号以《国际政经环境的变化与台湾的出路》为题,详细刊登了与会者发言。文章内容如下:
王昆义:开场白
感谢大家参加台湾国际战略学会和中评智库合办的思想者论坛。今天的主题比较大,是谈国际政经环境的变化与台湾的出路。这里特别提到“出路”,为什么不用台湾的“未来”或“发展”呢?因为用“未来”或“发展”好像感觉比较八股,“出路”有其特别的用意。从马英九到大陆访问,及蔡英文到美洲访问,可以看出台湾是一边想向东走,一边想向西走的情况,这是两个不同方向的路径。所以未来到底是要往西走,还是往东走,或者是两边一起走,是否有调和的可能性呢?
当然也有主张往南走或往北走,从以前李登辉时代主张的南向政策,到蔡英文的新南向,绿营一直认为台湾的出路应该是往南走,但这么久了,南向还是走不通。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世的时候提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等于美日同盟有事”,那时候还有一点希望可以向北走。可是安倍对民进党来讲是好人不长命,遭遇了灾难,所以这些问题就变得很尴尬。台湾到底该往东西南北哪个方向走,已经变得有一点迷茫。
像这一次蔡英文去美国过境访问,我称之为“迷雾外交”,因为大家都看不清楚她到底要往哪儿走。一开始在纽约的时候好像很低调,连蓬佩奥都见不到,见民主党的领袖杰弗瑞斯也不敢对外公布,甚至到洛杉矶见麦卡锡也是在见面的前一两天才敢公布,还是由麦卡锡办公室公布,我们这边“外交部”不敢公布,所以是充满迷雾的一种外交。现在不只蔡英文是迷雾外交,整个台湾的未来走向都笼罩在一股迷雾中,看不清楚。
其实早期的台湾一直有这样的方向性问题,起码在1990年代,许信良担任民进党主席的时候提出了台湾应该做一个“东西桥梁”,在东西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如果民进党当时坚持许信良的路线,台湾应该可以作为美中之间的桥梁,实现东西平衡的状态。但当时李登辉强调的是南向,是一种“雁群战略”,其路线是南北纵横。许信良没有走通东西桥梁的路线,最后在民进党2000年执政以后几乎中断了许信良的主张。马英九执政的8年里想要架起这座桥,但也不算成功,因为接下来又是民进党执政。所以在方向上来讲是左右摇摆或者是东西不平衡,南北也不知往哪儿走。这是对台湾方向比较偏历史性的地缘战略观察,到现在还是这样,向西走、向东走是台湾还在找寻的一个方向。
把这个地缘战略的思考放到美中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中国大陆目前是在打和平牌,维持一种战略收缩,但是4月8日他们宣布对台进行军演,以回应蔡英文在美国的过境外交之后,感觉中国大陆目前所走的战略方向,向西是打和平牌,向东是打战争牌。可以看出,往西走的时候,因为大陆有从2013年提出来的“一带一路”战略,扩展“一带一路”是向西走,当前大陆最大的成就就是把沙特阿拉伯跟伊朗调解和平成功。现在还在努力的就是俄乌战争是不是能够实现中国所主张的12点和平计划。
美国在进行战略收缩的时候,中国跟美国打和平牌,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因为蔡英文到美国过境,美国的一些议员包含麦卡锡都提到了应该积极对台推动军售,甚至提到可以有第三方的军售。所谓第三方军售就是美国没有的武器,如果其他国家有,那么就由其他国家先卖给台湾。台湾最想要的是神盾舰,日本有,看日本要不要卖给台湾了。当然如果有核武器的话,其他的国家若愿意卖给台湾,变成美国敢不敢卖的问题了。美国这样大剌剌的宣扬军售给台湾,这是否是引发中国大陆东部战区从4月8日到10日的环岛军演呢?
台湾也面临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对蔡英文而言,她已经是两次退缩,第三次她就不退缩了。第一次退缩就是原先麦卡锡想到台湾来访问,台湾没有让他来;第二次退缩是蔡在纽约过境的时候遮遮掩掩。到洛杉矶如果再不见麦卡锡的话就是第三次退缩了,对蔡英文来说,为了向台湾人民有所交代,她有不能再退的理由。尽管如此,这里面还是有退缩的一面,就是蔡原先要在雷根图书馆发表演讲,结果是跟一些美国的议员一起对话而已,没有演讲,这已经是退缩了。但是蔡麦见面的时候还是有一些高调,虽然他们都没有对大陆横加批评,特别是麦卡锡没对中国大陆有所批评,这也是退缩了。但是蔡回台后又开始抨击大陆,所以是不是由此引发了大陆又一次军演?
我再简述一下,从传统上台湾在地缘战略上想走东西桥梁、南北纵横,在现状来讲的话,大陆是向西打和平牌,向东也不怕美日同盟对台武装,还是要强硬地对抗,我称为战争牌。所以未来的台湾必然处于战争与和平的一个选择,这是马英九4月7日从大陆回来以后在机场所说的话:未来台湾面临战争与和平的选择。我的引言到此,包老师先谈好了。
包宗和:现在还未达到冷战时期氛围 但是很多方面已经相当接近
今天的主题我在政治方面着墨会多一些。先来看整个国际政经环境的变化,第一个就是新冷战兴起的隐忧。当然到底现在有没有新冷战,在学术界还有很多讨论,我用“隐忧”的意思就是的确有这种可能。我们从冷战的界定上讲,或许现在还没有达到像冷战时期那样的氛围,但是有很多地方已经相当接近。这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
第一就是我们在国际政治当中讨论很多的修昔底德陷阱。这是古希腊的故事,当雅典的兴起挑战了斯巴达的霸权时,就引发了斯巴达跟雅典的战争,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最后虽然斯巴达获胜,但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它的意思就是,一个既有的霸权跟一个崛起的霸权,一不小心很容易引发战争。现在美中之间就相当具代表性。这会不会造成双方陷入冷战型的对抗,甚至会不会有战争的发生?我个人觉得两强之间发生热战的可能性不是那么高,毕竟现在是核子时代,双方也会相当克制,即使如面对俄乌战争,美国也还算相当克制,避免走向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是在中美两强问题上,由于中国是崛起的强权,则第一项隐忧修昔底德陷阱就常被提起了。
第二个就是安全困境。这在国际政治当中多年来被讨论到,即强权双方也许觉得相互合作比相互对抗要好,但是因为缺乏互信,所以还是维持了对抗的局面,就是困境没有办法摆脱。现在中美之间就是严重缺乏互信,所以冷战时期的名词“安全困境”到今天后冷战时期,中美之间的此种困境依然存在。
第三个层面,我引用美国现实主义的大师米尔斯海默的“攻势现实主义”观点。他曾到台湾来,那时我担任国际关系学会会长,接待过他。他就跟我讲了一个观点,令我相当震惊。他说你们台湾是我们的“友邦”,但是如果哪一天你们的实力变得非常强,你们台湾就是我们的对手,从某个角度讲就是敌人。换言之就是美国现实主义有些学派认为,你只要实力强,你就是敌人、对手。所以现在中国的力量和平崛起,其力量与以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对美国造成相当大的压力,特别是在科技层面。如果从攻势现实主义观点来看,中国就是美国的敌人,即使美国总统拜登尽量避免用“敌人”、“对抗”的词汇,而用的是“高度竞争”。所以从这三个层面来看,新冷战兴起的隐忧的确是存在的。
第二个就是“新全球化”兴起的趋势。我们过去讲的全球化,后来因为美国特别是特朗普总统实行“美国优先”,在国际上多边退群,比如退出TPP,形成了美国的保护主义,到现在的拜登总统都没有脱离此种氛围。中国大陆方面提倡“一带一路”,就是跟美国的保护主义形成一种对立。因为美国从特朗普之后实行保护主义,张忠谋都说过去讲的全球化已死。全球化是不是已经没有了,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课题,但不可否认过去的全球化的确已经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化,现在变成所谓“新全球化”。就是以中国大陆为首,搞一个全球化架构,像“一带一路”,去跟一些相关国家建立起一个局部的、不算是全球的联结架构。由于美国实行保护主义,在某些学者专家眼中就说全球化已经结束了,但是在中国大陆这一块,包括俄国等一些相关国家,如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又或如上合组织等,北京还是希望能够维持在中国架构下的全球化运作,所以有个新的名词叫做“新全球化”,这是国际上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第三个就是亨廷顿很早就提到的所谓文明冲突。这个文明冲突现在看起来似乎真的可能,而且还有加剧的现象。像美国现在仇中反中,挑起所谓种族主义。所以由于美国和中国大陆之间政治上科技上的对抗,演变成文明的冲突。就是说从整个政治架构、潜在的军事对抗和文明的冲撞来看,现在国际整个趋势的发展,的确有一些很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
台湾处于危险和尴尬的境地 但敏感性不足无法应对危机
对台湾会产生什么影响?
第一,中国认为台湾是核心利益,美国认为台湾是它的一个重大利益,两者冲突将是一个很危险的状况。换言之,台湾处在中国的核心利益与美国的重大利益之间,核心利益是大陆可能不顾一切要维护的,重大利益也是要尽量维护的,但是相对核心利益程度上会有所不同。
第二,台湾在安全上一向依靠美国,且因为现在跟中国大陆的关系非常差,所以在安全上就更依赖美国,但是在经贸利益方面还是要靠中国大陆。实际上我们的出超得靠中国大陆市场,ECFA现在其实还是存在的,如果没有大陆市场,台湾就不是出超。台湾是出口导向的经济,全球化对台湾有利,保护主义对台湾是不利的。所以台湾在安全跟经贸利益方面,现在是处在矛盾当中:一个是中国大陆的经贸市场,另外一个是美国对台湾安全的维护,台湾在这两者之间如何自处?
至于台湾有没有足够的敏感性?我个人的看法是否定的。台湾不能说没有敏感性,但这个敏感性是相当不够的。因为台湾有几个盲点:第一,现在台湾一面倒向美国,所以在政治军事上很难采取避险的政策。对台湾的安全来讲,一是要靠北京不敢打,即以美国的力量来支持我们,但是现在北京的实力跟过去不一样了;另外是靠北京不愿打,即大陆没有意愿打。我们现在一面倒向美国,对大陆“抗中”而非“和中”,在这种状况之下很难采取避险政策。避险政策的意思就是在美中之间采取一个比较平衡的策略。
台湾当前虽然致力于去中抗中,但在经济上受制于中国大陆的市场,文化上也没有办法摆脱中华文化的连接,所以对台湾来讲另外一个问题是,陷入了自我认同上的矛盾。因为两岸之间如果兵凶战危,台湾必要时就要有军事冲突的准备。所以美国也讲台湾要自己准备好,要有自己作战打仗的准备。万一战争发生,台湾能够支撑多久?这在“立法委员”质询“国防部”官员时都曾经问过,但是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换言之,支撑的时间越长,就像乌克兰一样,外部介入援助的可能性就越大,否则撑不住的话麻烦就大了。美国会不会派兵?直接派兵来的可能性我觉得并不大,即使派兵也不是马上就可以来,这需要时间,所以台湾在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能撑得住。而以“国家认同”为后盾所形成的意志力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支撑力的大小。
另外一个就是意识形态的捆绑,现在台湾的大陆政策相当大的程度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国际政治上我们讲理性决策,就是决策者面对问题要做决定的时候,怎么样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利益,这就是理性选择。但如果受到意识形态的捆绑,这就不是国家利益的评估,而是意识形态的束缚,造成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却做了。以上是台湾的盲点,而这些盲点造成了台湾的敏感性不够,削弱了应对危机的能力。
第二个问题,中美战略博弈对台湾的影响。我们实际上选边美日,变成美国的棋子。我们可能有些人不愿意用“棋子”,甚至美国人自己也不承认把台湾当棋子,但事实上台湾没办法理性去追求自我利益,因为受限于一些因素,没办法理性思考。台湾现在受制于美国的国家利益,我们在考虑自己利益的时候,受到美国国家利益的捆绑。因为美国的利益并不尽然等于台湾的利益,如美国有它自己的军工综合体,它将军火贩售到其他国家,对它来讲从冷战以来都享有巨大利益,现在连美国政府都被这些军火商捆绑。我们基本上是完全靠美国,这对我们到底好还是不好,很值得思考。
台湾能否采取避险的政策?
至于台湾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国际政治当中,还是希望能够采取避险政策。我们讲战略三角,一个是罗曼蒂克型三角,一个是三边家族型三角。罗曼蒂克三角就是台湾居于一个枢纽地位,跟美国关系很好,跟中国大陆的关系也不错,尽管美国跟中国的关系不好,台湾则跟两边的关系都好,居于一个枢纽地位;或者是三边家族三角,三方的关系都很好,台湾居于一个朋友的地位。如此不论美中之间的关系好还是不好,台湾基本上都是比较稳妥和安全的,这就是所谓的避险政策。
但我们现在因为完全亲美,所以采取避险政策有相当程度的困难。至于有没有可能采取比较平衡的做法?我觉得可以以最近蔡、马分别出访为例。蔡英文访美、马英九访陆,不知道这是否是凑巧,这就是一个避险,刚好形成一个避险的架构,这也许只是一次偶然,故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政府是否愿意采取避险政策。
第三谈金融危机。我觉得技术会主导未来的经济,过去曾经就有“知识经济”这个名词,所以将来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技术可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台湾在全球供应链上相当重要,如台积电所扮演的角色。甚至美国也有一旦台湾有危险,就把台积电先炸掉的说法,我们当然觉得蛮危言耸听的,但是至少代表台积电很重要。现在美国想用相当大的成本把台积电搬到美国去,这可能是美国的战略考量。所以台湾就全球供应链而言,战略地位不断上升,但是战略地位提升,同时风险也将提高。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你不重要我就不太重视你,你重要的话我可能就非常关注你,必要的时候我就采取必要的手段了。所以战略地位重要,代表它的风险也提高了。
另外就是台湾现在没有办法加入RCEP,能否成功加入CPTPP也在未定之天,而国际上又有保护主义的氛围以及中美贸易战,台湾如何求生存,是一项重大课题。
如何处理与大陆的政经关系?
第四个问题,台湾应该如何处理跟大陆的政经关系,此有三点:
第一点就是政治上“抗中”,其实亲执政党人士中对此已经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出现,即政治上能不能考虑用“和中”的方式,而这并没有损害到我们的主权。和大陆维持一个畅通的沟通管道,能跟对方谈,尽管不一定有结果,但是总比在战场上打仗要好,所以不要把跟大陆沟通谈判的机会关闭掉。
第二点就是我们在经济上能不能采取新自由主义,这是全球化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新自由主义就是尊重市场机制,而台湾是外向型的经济,我们需要靠境外的市场,所以我们能不能够在新自由主义的思维当中争取大陆市场、掌握新全球化的趋势?
最后一点是,台湾的经济发展跟大陆经济的荣枯是息息相关的,我们那么多台商在中国大陆,赚大陆的钱,所以大陆在国际上的经贸状况会影响到台商的处境,同时也影响到我们跟大陆的经贸。大陆经济状况不好,也会影响到我们跟大陆之间的经贸获利,所以合则两利,分则两害。还是希望两岸关系能够和平和顺,最重要的是能够确保台湾的安全与现实利益。
谢谢包老师的论述。这次的军演跟以往不同的地方在于,大陆一直在用一个概念叫做战备警巡,只有在自己的领土范围或领海范围里面才会有警察去巡逻这种动作。所以我们看到《中国时报》有一则新闻,大陆宣称对马祖客船实施监护。战略警巡就是在我的领土范围里面,我能够用警察的力量或者军事的力量去干预,那就是把过去讲的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这种宣誓,变成可以执行的一个功能。我们知道外交政策里面宣誓政策是讲讲而已,就像我们宣誓钓鱼台是我们的主权范围,但事实上我们没有办法去执行。现在大陆用这种战备警巡的方式来让台湾知道,大陆是可以干预到或者是在台湾海峡执行这种警巡的工作,只是大陆愿不愿意的问题;大陆若想真的执行的话,大概飞弹就飞到台湾了,战斗机也可以飞到台湾,什么都有可能。
第二个就是这次大陆派遣了山东号航母,它是在我们的200海里的范围边线边缘上,意思是还没有进到台湾的邻接区,它要进来的话,当然就可以用作警巡。它没有进来,因为400海里之外有一艘美军的尼米兹号航母,所以山东号一旦进来,可能马上变成要跟美国对抗。在中国的观念里面,“台独”跟外部势力是结合在一起的,大陆如何去打破两者之间的结合,这是战备警巡里面如何去执行的问题。
以这样的状态来看,未来不管大陆是用海巡或海警,甚至军队出来,只要谈“战备警巡”,意思就是说大陆有执行台湾属于中国一部分主权的能力,而不是只是说说而已。未来会不会更进一步去操作战备警巡工作,可能要看台湾怎样回应大陆的战备警巡;如果还是继续这样对抗下去,大陆可能就会越来越接近、越来越靠近领海的范围,从24海里甚至到12海里。“国防部长”邱国正就说,你只要进入到12海里的领海范围,我们就要开出第一击。第一击就是战争,所以我们要接受战争还是接受和平?这是未来台湾人民要选择的。大陆上次围岛军演,做得不是很彻底,这一次是不是更彻底?上一次没有动用航空母舰,这次动用了航空母舰。也就是说,武器越来越升级的时候,大陆对台湾的威慑就会越来越大,让台湾人从无感到有感。我跟朋友开玩笑说,大陆如果要让台湾人有感的话,让股票跌一万点就有感了。我先补充到这里,下面请徐教授发表看法。
徐遵慈:台湾一度受惠于中美对抗及国际经贸环境变化
我主要做经济研究,所以我从比较经济的角度来谈今天的题目。刚刚包老师讲了一些比较大的方向,包括全球化的问题。全球化是不是已死,或者是不是新全球化,我看现在另外一个名词是大陆在推动的“再全球化”,但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旧的全球化已死,现在有一个新的全球化出来。至于贸易保护主义,大家认为美国这几年,事实上美国跟欧盟这些大国开始推动的保护主义跟过去的保护主义也不一样,它不只是贸易保护主义,它是要发展自己的产业,它是一个产业保护主义。所以现在保护主义的范围和手段跟过去不一样,这是近几年发生的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时序上,我想大概分成两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特朗普上台2017年到2022年的8月,佩洛西访台之前,是一个阶段;然后2022年8月到现在是另外一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可以看台湾的整个经济的地位。
第一个是2017年之后这段时间,不管是美中的贸易对抗,美国对中国实施关税战,或者是一系列科技的竞争、出口管制,再加上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造成了全球供应链的断链问题,让所有的国家都担心这样的情况会发生,所以各个国家开始采取自己的一些应对措施,包括欧盟,他们叫做开放性战略自主,或者是美国等检视他们自己对外或对单一国家——当然指的就是对中国大陆的经济依赖或者是贸易依赖的程度。这些国家大概都有他们自己的一些经济上面的战略,这些战略非常一致的是,把过去认为非传统安全的经济安全议题,现在全部提升为“国家安全”议题。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第一份“国安”报告里面开宗明义就讲“经济安全就是“国家安全”。所以现在经济安全对大部分国家来讲,都已经直接放到“国家安全”的位阶,所以都有一些相关的战略出来。再加上2022年初开始的俄乌战争,导致能源粮食的危机等等。所以从2017年开始的一系列国际重大事件,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国际经贸环境的改变,及供应链的变革等等。
从现在来看,如果说2017年出台,然后2018年是美中关税战开始实施的day 1的话,距今大概是5、6年的时间。我们回头去看台湾很多的分析跟数据大概都认为,在这一波美中对抗或者是这些供应链转移里面,台湾是非常少数的受惠者,确实是因为美中对抗的关系,台湾对大陆的投资慢慢分散出去很多,台商的投资回到台湾,有些外商现在把台湾看成是一个更重要的位置,因为美国或西方世界对台湾的不管半导体或是科技产品的信任度更高,也造成台湾过去这几年对美出口持续上升,或者认为台湾的战略地位重要,所以不管是各个国家或者是跨国企业都愿意增加跟台湾合作的比例。
佩洛西访台及大陆环台军演后 台湾之前承受的系列好处出现大的转变
过去大部分的分析,如果是以企业的角度来看,都认为两岸关系虽然紧张,但是不至于发生武攻或者是实质的军事冲突。即使是现在,大部分的国际企业如果对台湾或对两岸稍微瞭解的话,也不认为短期内会有实质上的军事冲突。但是去年8月4天实质上包围台湾的情况,让非常多的台湾企业跟跨国企业认为,即使没有具体的武装冲突,但如果大陆实质封锁台湾的话,会造成台湾对外的海空运输中断,这些跨国企业或是台商对台湾的对外贸易是高度依赖的,去年是4天,如果未来持续到8天,甚至到1个月,等于是高度依赖台湾的这些供应会完全中断。所以这样的事件,对整个企业界发出了非常大的警讯。
我在去年8月对一些大企业的高阶主管的演讲里面,我都会问,在军演之后,你们的客户有没有跟你们沟通、希望你们针对未来类似的状况做一个应变的规划,也即有没有Plan B?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承认他们的客户要求要做一个Plan B,就是说未来如果类似的军演再发生,实际上包围了台湾,在台湾的海陆空等等运输都中断的时候,你对客户的供货不能从台湾出去,那么你要从哪里出去?也就是说你要多元化你的供应。对于台商来讲,如果主要的生产基地是在台湾,但是为了能够在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仍然可以维持对重要客户供货,就必须要在其他的地方,当然指的是中国大陆以外,如马来西亚或者是越南有另外一个Plan B的地方可以紧急供货。对台商和外商来讲,如果过去主要是依赖台湾的厂商提供主要的产品,那么他们就会要求台湾这些厂商要有海外的生产基地,或者是另外去寻找在台湾以外的厂商,作为发生事情甚至台湾供应链中断时候的供应基地。所以去年8月之后,确实台湾大部分的工厂都面临到这样一个问题。
从数据来看,美中贸易战初期,2019、2020年台湾对中国大陆产品出口之所以大量增加,因为要囤货,它可能要两倍、三倍增加库存,所以这属于不正常情况下的贸易,这样的效应在过去这两三年已经慢慢淡化。因此台湾的出口动能、外销订单,确实是慢慢在往下,再加上佩洛西访台、环台军演之后,企业界都开始思考是不是要有一个紧急应变或者是备用基地这样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