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美专家驳中国事关美国生死存亡
中评社华盛顿7月6日电(记者余东晖)最近美国国会鹰派渲染中国对于美国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威胁”(existential threat)。对此有美国专家指出,中国并不对美国构成“生死存亡的威胁”;所谓中国将颠覆整个国际秩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霸权,是对现实的严重扭曲。
美国智库昆西研究所学者史文(Michael Swaine)和巴斯维治(Andrew Bacevich)最近发表论文《美中关系的克制手法》,提出要扭转美中关系滑向危机和冲突的趋势,双方必须采取克制策略,专注于在军事威慑和外交保证之间更可靠的平衡,重新确定美国国家安全威胁的优先次序,以及更具合作性和包容性的经济和技术倡议,从而为稳定美中关系和保护美国利益提供更好的机会。
在昆西研究所日前举行的关于处理美中关系克制手法的在线研讨会上,昆西研究所东亚项目主任史文与兰德集团高级政治学者马扎尔(Michael Mazarr)和兰德高级研究员甘尼斯(Kristen Gunness)就如何处理美中大国竞争关系,如何理解中国的雄心等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
谈起提出美中关系克制手法的大背景,史文认为,美国在对抗中国的很多方面过度反应,淡化了达成严肃谅解以解决共同面临的威胁的必要性。美台靠拢的方式正在侵蚀其一个中国政策的可信度。在经济和技术方面,目前还不清楚“去风险”的极限在哪里。拜登政府并没有反对国会在这个问题上提出更极端、更意识形态化的观点。
史文指出,双方仍处于深深的互不信任、相互指责的过程中。现在需要双方纠正在美中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看法和误解。双方必须找到中间立场,以建立实质性、建设性的关系。他希望像气球事件这样的意外事件不要再发生。而美国会介入要求做各种疯狂的事情是危险的。他呼吁双方发出一些明确的负责任的信息,停止尖锐的言辞,为双方的妥协奠定基础。
对于建立美中关系克制手法的必要性,史文提出美方需要建立四种认知:
首先,美国当然需要建立一支最强大的军队,但并非在全球都占统治地位;美国还需要在全球有强劲活跃的贸易投资和技术创新,以及支持美国利益的一整套外交工具。
其次,单极世界的假设已经结束,美国在冷战后的独霸天下已经不复存在。美中两国都要认识到,多极世界将是国际关系的现实,谁也统治不了谁。
第三,当今世界有两大主导威胁,一是核战威胁,尤其是美中之间因为台湾问题而爆发核战的风险;二是气候危机。
史文说,中国并不对美国构成“生死存亡的威胁”,所谓中国将颠覆整个国际秩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霸权,是对现实的严重扭曲。
第四,美国要想捍卫自身利益,最重要的是它必须能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提高其国内的能力,要超越两党无休止的零和博弈,对美国在世界上的角色有现实的理解,加强美国自身的竞争力。
马扎尔的观点与史文稍有不同。他同意中国不对美国构成“生死存亡的威胁”,但他又称,美中之间核战就是“生死存亡威胁”,如何不走到那一步?美国如何准确地定义中国的雄心?这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他认为,现在形势的变化很大的驱动力来自中国与二十年前相比,对自身利益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因而在行为上也发生了变化。
史文回应:核战的“生死存亡威胁”是两个核大国互动升级的过程,但当前美国有人谈论中国对美国的“生死存亡威胁”,通常是指中国对美国构成了主动的、蓄意的威胁,可能会消灭美国的存在,消灭美国的价值观、文化或规范。“我不这么认为,我没有看到中国人有这样的意图,他们也没有能力这样做。”史文说道。
有观众问:中国是否有意统治世界? 史文表示,这个问题具有误导性。中国人想要做的是减少易受美国针对性行动伤害的脆弱性,他们有意设法保住自己的利益,增加自己的影响力,以避免美方采取更多负面行动。美国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所以双方有互动的态势。如果双方都在假设最坏的情况,并采取行动证实最坏的情况,那么就会驱使另一方越来越倾向于寻求统治地位。
史文不认为中国有到2050年主宰世界的宏伟战略目标。他说,中国人非常看重实现某种世界规模的能力,因为他们是大国,他们相信这些能力对一个大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美国的态度非常相似。这种互动动态会驱使两国盘算自己需要多大的影响力,甚至追求支配地位。
甘尼斯认为,中国有成为地区主导大国的抱负,美国越是阻碍这些利益,双方就越陷入安全困境。这是中美在亚太地区和台湾周边地区动态的一个基本方面。她同意双方要降低情势,尤其要在台湾问题上降低言辞,因为中国人的确听到美国一些人关于战略模糊性或改变一个中国政策的言辞,觉得他们必须做出反应。所以要降低紧张形势,放低声调很重要,尤其是来自华盛顿的国会的一些论调。
在布林肯访华之后,耶伦即将访华之际,美中关系会否迎来克制的新契机?
甘尼斯认为,虽然布林肯访华没有为两国关系带来任何重大突破,但它确实有助于打破僵局,引导双边关系有可能回到更坚实的基础上。至少可以谨慎乐观地认为,由于高层沟通渠道似乎已经打开,情况可能会有所好转。
马扎尔指出,两国关系的总体背景仍然非常令人担忧,人们会看到双方之间存在持续的紧张关系。中方将务实地平衡他们的愿望,在与美国对抗的同时,为了经济目的保持良好关系。美方希望稳定局势的努力和其他结构性因素之间的竞争,似乎注定会加剧紧张局势,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双方是否能够控制这种轨迹而不会完全破坏保持整体关系处于某种平衡状态的务实愿望,是今后一段时间需要关注的。
史文指出,应当放弃把美中关系框定为“民主与威权之间之争”,“大国竞争是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的核心问题,美国必须胜出”之类的零和描述。双方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方都不会凌驾于另一方之上,尤其是在亚太地区。
史文强调,双方需要有能力达成某种中间立场和协议,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由此专注于真正需要合作但在地缘战略竞争中被置于次要地位的领域,比如气候危机、大规模流行病、核扩散等真正对大家都构成威胁的领域。
如何才能做到?史文建议,我们必须从小事做起,保持布林肯访华后双方开始对话的势头。双方对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有更诚实的认识,进行一系列持续的讨论,在媒体镜头和摆姿态之外,争取在一些相对容易的方面达成一致。
中评社华盛顿7月6日电(记者余东晖)最近美国国会鹰派渲染中国对于美国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威胁”(existential threat)。对此有美国专家指出,中国并不对美国构成“生死存亡的威胁”;所谓中国将颠覆整个国际秩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霸权,是对现实的严重扭曲。
美国智库昆西研究所学者史文(Michael Swaine)和巴斯维治(Andrew Bacevich)最近发表论文《美中关系的克制手法》,提出要扭转美中关系滑向危机和冲突的趋势,双方必须采取克制策略,专注于在军事威慑和外交保证之间更可靠的平衡,重新确定美国国家安全威胁的优先次序,以及更具合作性和包容性的经济和技术倡议,从而为稳定美中关系和保护美国利益提供更好的机会。
在昆西研究所日前举行的关于处理美中关系克制手法的在线研讨会上,昆西研究所东亚项目主任史文与兰德集团高级政治学者马扎尔(Michael Mazarr)和兰德高级研究员甘尼斯(Kristen Gunness)就如何处理美中大国竞争关系,如何理解中国的雄心等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
谈起提出美中关系克制手法的大背景,史文认为,美国在对抗中国的很多方面过度反应,淡化了达成严肃谅解以解决共同面临的威胁的必要性。美台靠拢的方式正在侵蚀其一个中国政策的可信度。在经济和技术方面,目前还不清楚“去风险”的极限在哪里。拜登政府并没有反对国会在这个问题上提出更极端、更意识形态化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