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林:印度涉藏心态及对华政策的根源
中评社北京1月11日电(实习记者 顾凯迪)1月10日,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叶海林,在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主办的第四期“西藏文化讲坛”上发表了题为“印度涉藏心态及对华政策的根源”的主旨演讲。他表示,近几年来,中印关系的不断变化引发各界关注。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发展中大国,在21世纪初曾经先后都表示进入“亚洲世纪”,而且两国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但是实际上,自2017年以来,相对于中国政府一直在寻求与印度的共同利益,扩大合作潜力,印度的对华政策却越来越走向一条咄咄逼人的、进攻主义的道路。在印度学界看来,中国与印度的双边关系中存在两个“P”问题(巴基斯坦问题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问题)和两个“T”问题(贸易问题和西藏问题)。其中,在西藏问题中,两国的认知具有很大差距。两国虽然在外交中维持了一种表面上比较平衡的状态,但是实际上,印度只是做到了不与中方公开争论西藏问题,特别是在知识精英群体中。这样的不一致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会怎样影响到中印双边关系的发展?叶海林从文化、国家和国际背景三个层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在文化层面,他提到,印度人对西藏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情怀,导致其对西藏产生了超越友好国家之间应有的关注。印度与中国同属“四大文明古国”,但与中国“美美与共”的文化精神不同,印度文化相当强势。在整个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区域,印度一直认为自己是文化中心,且其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刻影响,让其形成了极强的文化自信。比如,印度在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国家与地区的交往中都强调,双方拥有共同的文化渊源和文化轨迹,以此作为联结在一起的纽带。同样,在印度各界看来,西藏的藏文化也与印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种精神纽带使得在印度人的文化心理中,一直把藏文化看作其文化圈的一部分,进而扩展到政治、经济与安全等方方面面。而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中,中国的文化与政治在历史上基本重合,版图覆盖范围也是重合的,但是印度文化圈的覆盖范围其实远比其政治版图大,导致印度的文化概念比政治概念宏大,进而影响到其对外战略;具体而言,印度对其国家周边的异动会有非常明显的情绪上的反应。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学者曾努力通过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证明印度对西藏发展并无帮助,但是印度根据其“超级”文化自信与想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叙事体系。
其次,在国家层面,安全问题是核心,叶海林指出,印度具有独特的国家安全与边界观念。自1947年独立与1950年建国直到现在,对印度来说,只要其边境往北推一分,那就是一个重要的胜利。此种执拗的前进政策非常耐人寻味,这也导致其对西藏问题的顽固态度。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新生的印度继承了英印殖民政府的边境政策,即抓住殖民者留给他的所有的财产,“宣布独立后的印度拥有了向北部的扩展和一些特权”;其二,印度的历史是不断遭到外敌入侵的历史,而每一个入侵者都能够改变印度原有的政治生态。因此,印度人对经常遭到入侵的北部山口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恐惧;其三,印度不存在非常严密的中央政权可以对国家进行有效的控制,无法对入侵者从边界开始逐次抵抗,因此造成其对边界问题的强烈焦虑感。总之,印度的心理活动是,最好能让周边的军事强国稍微离它远一点,离印度边界线越远,就意味着离印度的国家中心越远,由此边界问题成为了印度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英印殖民政府时期对西藏的控制态度是这一心理的具体体现——他们“要把中国人推走”,最好是“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来”,使其构成英印殖民政府和中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这个事情没有实现,但印度建国后把这种想法继承下来了,由此可以更深入地解释印度涉藏问题的态度。
再次,叶海林认为,近些年印度对涉藏问题的态度体现其对国际环境判断变化。无论从当前国际秩序与主权国家地位,还是从中印两国的经济力量对比来看,中国的总体实力都在印度之上。但是当前的世界体系对中国发展并不友好,在目前的世界格局和国际规则之下,中国受到的牵制更大,印度则是一个净既得利益者,因此在中国无暇顾及印度的时候,其能够采取比自身实力要更强的进攻政策,而由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则是对印度对外政策的重要加持。
面对此种形势,叶海林提出,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一直在努力争取与印度相向而行。这个策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中西国际体系方面来说是合理的,但是问题在于,印度却是要利用这个时间窗口增大对中国的要价,这种行为有失道义,眼界与世界胸怀不够宽广。
叶海林总结道,中印两国之间的交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归根结底在于在身份认知方面,双方之间很难弥合。中印两国都认为自己是主方,所以每次对话时出现各种各样的争议矛盾分歧。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在此过程中便能不断累积有利条件,使得问题朝向一个有利的方向发展。
中评社北京1月11日电(实习记者 顾凯迪)1月10日,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叶海林,在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主办的第四期“西藏文化讲坛”上发表了题为“印度涉藏心态及对华政策的根源”的主旨演讲。他表示,近几年来,中印关系的不断变化引发各界关注。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发展中大国,在21世纪初曾经先后都表示进入“亚洲世纪”,而且两国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但是实际上,自2017年以来,相对于中国政府一直在寻求与印度的共同利益,扩大合作潜力,印度的对华政策却越来越走向一条咄咄逼人的、进攻主义的道路。在印度学界看来,中国与印度的双边关系中存在两个“P”问题(巴基斯坦问题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问题)和两个“T”问题(贸易问题和西藏问题)。其中,在西藏问题中,两国的认知具有很大差距。两国虽然在外交中维持了一种表面上比较平衡的状态,但是实际上,印度只是做到了不与中方公开争论西藏问题,特别是在知识精英群体中。这样的不一致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会怎样影响到中印双边关系的发展?叶海林从文化、国家和国际背景三个层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在文化层面,他提到,印度人对西藏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情怀,导致其对西藏产生了超越友好国家之间应有的关注。印度与中国同属“四大文明古国”,但与中国“美美与共”的文化精神不同,印度文化相当强势。在整个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区域,印度一直认为自己是文化中心,且其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刻影响,让其形成了极强的文化自信。比如,印度在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国家与地区的交往中都强调,双方拥有共同的文化渊源和文化轨迹,以此作为联结在一起的纽带。同样,在印度各界看来,西藏的藏文化也与印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种精神纽带使得在印度人的文化心理中,一直把藏文化看作其文化圈的一部分,进而扩展到政治、经济与安全等方方面面。而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中,中国的文化与政治在历史上基本重合,版图覆盖范围也是重合的,但是印度文化圈的覆盖范围其实远比其政治版图大,导致印度的文化概念比政治概念宏大,进而影响到其对外战略;具体而言,印度对其国家周边的异动会有非常明显的情绪上的反应。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学者曾努力通过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证明印度对西藏发展并无帮助,但是印度根据其“超级”文化自信与想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叙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