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306期:论重大问题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登了《大陆对台开启贸易壁垒调查的影响与启示》、《大陆对台贸易壁垒调查:背景、内容及影响分析》、《大陆就对台贸易限制措施启动贸易壁垒调查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三篇文章。
《大陆对台开启贸易壁垒调查的影响与启示》一文作者钟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东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认为,大陆此次对台开展贸易壁垒调查对台湾相关行业和企业影响广泛,尤其是大量岛内的内需型中小企业,并使台湾的对外贸易环境进一步受压,将促使台湾社会反思坚持两岸合作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的重要性。大陆此次对台开展贸易壁垒调查的根本原因在于台湾民进党当局长期坚持“去中国化”的分离主义路线和勾连配合美国遏华策咯的行径,两岸经贸关系要行稳致远,还须回到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两岸经济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大陆对台贸易壁垒调查:背景、内容及影响分析》一文作者周小柯(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表示,大陆启动对台贸易壁垒调查是台湾地区长期单方面限制大陆部分产品输入的必然结果,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两岸贸易正常发展。解决台湾对大陆贸易壁垒问题有磋商解决、台湾当局主动取消不适当限制、大陆被迫采取适当的反制措施三条路径。磋商解决最有利于两岸经贸关系行稳致远以及台湾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建立在两岸两会协商机制从停摆状态回到正常前提下;台湾当局主动取消不适当限制最为简便,有利于两岸贸易正常化、便利化,也有利于台湾经济的长远发展;大陆被迫采取适当的反制措施,意味着两岸贸易可能进入摩擦期,尽管有利于两岸贸易从单向让利回到正常化,但不利于其朝便利化方向发展,也不利于台湾经济的重新振兴。
《大陆就对台贸易限制措施启动贸易壁垒调查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一文作者王勇(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副教授)表示,贸易壁垒是一国(地区)政府(当局)采取或支持的对其他国家(地区)的货物、服务或技术进口产生阻碍作用的不合理政策或措施。ECFA签署以来的早收清单中大陆对台湾主动推行单方面经济让利。同时,两岸进出口贸易额与双向投资亦极不平衡,集中体现为台湾对大陆贸易的长期高额顺差,赴台陆资额与同期台商投资额相比微乎其微。为此,2023年4月,大陆商务部宣布就台湾地区对大陆贸易限制措施进行贸易壁垒调查,将对近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大陆“单方面让利时代”结束,两岸经贸关系将从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逐渐转向以竞争为主、合作为辅的新阶段。由此,将进一步加剧两岸经贸关系的竞争态势,同时,也将为两岸经贸关系带来新的动力和契机。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登了《汪辜会谈的历史启迪与两岸现实难题---兼谈美在两岸对话协商中的角色转变》一文,作者周志怀(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学习与研究委员会副主任)表示,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历史性一步。汪辜会谈的历史启迪除两岸共同政治基础、平等协商方式、求同存异路径、排除外力干扰、追求双赢成果之外,还有推进两岸协商谈判时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尊重协商谈判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两岸之道,唯和与合”的中华文化智慧,持续保持谈判回旋空间,“不要把棋给下死了”。两岸如此方能相向而行,持续推进制度化协商谈判,逐步解决两岸面临的诸多现实难题,进而共议统一。两岸制度化协商谈判的重要政治基础是“九二共识”,这个共识说到底就是和平共识。美国在两岸对话协商中的角色转变,使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抽掉“九二共识”的和平大厦基石,导致两岸关系长期处在复杂严峻状态,严重威胁台海和平。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登了《美韩峰会后的东北亚局势评估》和《近年来韩国对台政策的新变化及其走势》两篇文章。
《美韩峰会后的东北亚局势评估》一文作者李枏(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认为,近期美韩峰会对美韩同盟进行了实质性提升和重塑,实现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战略重组,反映出美韩同盟以及美日韩三边关系更为深化,且已完全被嵌入进美国的印太战略之中。在此形势下,东北亚阵营化趋势更加明显,朝鲜半岛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增加,这些都将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构成严重威胁。但同时也应看到,此次峰会并未使韩国在安全与经济上的担忧得到完全化解,仍凸显出美韩两国的分歧和裂。
《近年来韩国对台政策的新变化及其走势》一文作者陈婧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朝鲜语专业学生)、曹宇轩(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表示,随着中美战略博弈日益加剧,韩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选边站”压力,韩国在中美间维持适度平衡的政策已难以为继。鉴于台湾问题日益成为中美战略交锋的核心议题,韩国对台政策出现了一定程度转向。从近年来韩国官方涉台言论日益增多这一现象,不难看出韩国对台政策的新变化及其未来走向。未来韩国与台湾的合作会有所增多,会冲击一个中国原则,但鉴于维持中韩两国关系的稳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韩国在制定对台政策时依然需要充分考虑中国大陆的立场及态度。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发了《从尹锡悦试图“拥核”看美韩日军事同盟合体》一文,作者刘澜昌(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表示,韩国总统尹锡悦试图“拥核”,炒作韩国“一年内可制造出核武器”舆论,引来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缅因”号停靠釜山海军基地,且首尔从原来坚决反对日本将福岛核污水排入海的立场后退,东亚地区陡增“三核危机”。梳理“三核危机”的演变发展可见,表面上韩国现任总统尹锡悦的矛头是指向朝鲜,他改变了前任总统文在寅的“北方政策”,企图“以核抗核”,因此也顺从美国总统拜登的要求而向日本“屈辱外交”。然而,实质上是配合了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印太战略的实现,那就是促使美韩军事同盟和美日军事同盟合体,形成“亚洲北约”的核心。
刘澜昌指出,美韩《华盛顿宣言》美方承诺对韩“延伸核威胁”,但是仍然禁止韩国研制核武。白宫也以“韩核”和“日核”作为对华关系的交换牌。日韩之间存在的历史恩怨和经济竞争性大于互补的结构性矛盾,阻碍美国打造“美韩日”新三边关系。韩日如坚持奉行“倚美抗华”路线,不但导致地区紧张局势升级,也必然阻碍其本国经济发展。
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刊发了《科技“温战”视角下的中美博弈》和《拜登政府“印太”棋局中的台湾》两篇文章。
《科技“温战”视角下的中美博弈》一文作者刘典(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表示,近年来,随着拜登政府启动“印太经济框架”企图构建排除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美“脱钩”再次成为两国各界关注的焦点。“脱钩”抉择背后,实际上是中美关于更宏大战略竞争的路径之分。而目前,中美博弈正在从短兵相接的象棋冲突转向体系竞争的围棋博弈。相比起特朗普时期的封禁令和关税壁垒,中美之间的博弈越来越注重自身实力的塑造,包括产业链转移、创新和芯片研发力度的增加等。长期来看,中美经贸领域的完全“脱钩”并不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因此,美国更可能通过部分“脱钩”来建立一个有利的战略环境,并试图塑造中国的行为。与之相反的是部分关键领域的竞争则愈发白热化,在数据领域和尖端技术领域,美国采取“小院高墙”的手段加大“脱钩”力度,意图用最小的代价限制中国关键能力的发展。未来,中美在整体与特定领域的“脱钩”方式将会呈现一种分化与“拧巴”的态势,形成中美“温战”的格局。
《拜登政府“印太”棋局中的台湾》一文作者王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表示,随着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印太”战略的升级、推行,台湾在拜登政府“遏华棋局”中的重要性亦不断上升,并成为可能在中美间引发正面军事冲突的地区焦点议题。他指出,中美台海博弈七十多年,现已进入残局阶段,“收官”亦不会过于久远。毕竟,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不可能永久忍受国家分裂、民族不得统一的现状。
王鹏表示,人们经常在美国有关台湾、台海攻防局势的话语体系中看到“毒蛙”、“豪猪”等常见的暗喻,甚至有智库索性以之为对华方针的名称或代号。他们指望在中美博弈的大棋局中,或将台湾武装成浑身布满尖刺的“豪猪”,让大陆不得近身;又或在彻底掏空岛内最后一点值钱的战略与经济资产后,令其沦为一只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戾气横生的“毒蛙”,一举毒杀“吞食”它的大陆,从而阻遏中国崛起。尤其是最近几年,一份份大部头的智库报告刊发出来,言之凿凿,似有神算,美政府在任官员也与之遥相呼应、同气相求,似乎胜券在握。殊不知,这些“妙计”在道义上早已破产。美方这种全然不顾台湾人民生命的“死间”之计,当真是“既蠢且坏”,不仅无法阻遏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夙愿,只能暴露自身的虚弱和对“盟友”的伪善。
本期“智库思考”栏目刊发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港独”重要论述解读》一文,作者彭韬(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与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表示,维护香港等地区繁荣与稳定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支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对“港独思潮”沉渣泛起下的香港“非稳定”社会现象提出严厉批评,谴责“港独”分子肆意挑战国家主权与稳定的非法行径,并就香港“维稳定”、“促发展”、“暖民心”等多个方面提出重要指示,其反“港独”论述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成型、丰富与深化发展。
彭韬认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反“港独”论述研究极具有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既从现实的角度为“港独”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又从宏观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主线上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方向。他指出,“港独”不仅仅是地区问题、个性问题,在当今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思潮纵横泛滥的年代,如果不慎重处理,由此引发的政治、暴力冲突带来的地区动荡、经济破坏、区域安全威胁,会给当地政府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本期“智库视野”栏目刊发了《浅析中美台对“台独”的认知与立场》一文,作者周天柱(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台湾研究会理事)表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强调,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干涉,绝不为任何形式的“台独”势力留下任何空间。大陆适时制定、实施的《反分裂国家法》,针对“台独”势力企图推动的“法理台独”,出手“以法遏独”。蔡赖两人“台独”的大方向虽一样,但蔡、赖的论述仍有区别。有别于蔡英文近年来着重于重新定义“中华民国”,而赖清德强调重新定义“台独”。过去10 年,两岸关系一步步从当时的互信发展,演变到今天的濒临破裂,本质上是美国对中战略、全球战略转向的必然。北京一向认为,美台高层次政治互动等同于拜登政府“支持台独”。
本期“智库论业”刊发了施沛琳(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教授)的文章《台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现况初探》,“智库纵横”刊发了宋淑玉(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员)的文章《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发展历程及其影响》。此外,“思想者论坛”栏目还刊发了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两制’台湾方案探索的现状与特点”全文实录。此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义虎主持,评论员包括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主任谢郁,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郑剑,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英津,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3年6月号,总第306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学术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登了《大陆对台开启贸易壁垒调查的影响与启示》、《大陆对台贸易壁垒调查:背景、内容及影响分析》、《大陆就对台贸易限制措施启动贸易壁垒调查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三篇文章。
《大陆对台开启贸易壁垒调查的影响与启示》一文作者钟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东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认为,大陆此次对台开展贸易壁垒调查对台湾相关行业和企业影响广泛,尤其是大量岛内的内需型中小企业,并使台湾的对外贸易环境进一步受压,将促使台湾社会反思坚持两岸合作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的重要性。大陆此次对台开展贸易壁垒调查的根本原因在于台湾民进党当局长期坚持“去中国化”的分离主义路线和勾连配合美国遏华策咯的行径,两岸经贸关系要行稳致远,还须回到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两岸经济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大陆对台贸易壁垒调查:背景、内容及影响分析》一文作者周小柯(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表示,大陆启动对台贸易壁垒调查是台湾地区长期单方面限制大陆部分产品输入的必然结果,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两岸贸易正常发展。解决台湾对大陆贸易壁垒问题有磋商解决、台湾当局主动取消不适当限制、大陆被迫采取适当的反制措施三条路径。磋商解决最有利于两岸经贸关系行稳致远以及台湾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建立在两岸两会协商机制从停摆状态回到正常前提下;台湾当局主动取消不适当限制最为简便,有利于两岸贸易正常化、便利化,也有利于台湾经济的长远发展;大陆被迫采取适当的反制措施,意味着两岸贸易可能进入摩擦期,尽管有利于两岸贸易从单向让利回到正常化,但不利于其朝便利化方向发展,也不利于台湾经济的重新振兴。
《大陆就对台贸易限制措施启动贸易壁垒调查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一文作者王勇(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副教授)表示,贸易壁垒是一国(地区)政府(当局)采取或支持的对其他国家(地区)的货物、服务或技术进口产生阻碍作用的不合理政策或措施。ECFA签署以来的早收清单中大陆对台湾主动推行单方面经济让利。同时,两岸进出口贸易额与双向投资亦极不平衡,集中体现为台湾对大陆贸易的长期高额顺差,赴台陆资额与同期台商投资额相比微乎其微。为此,2023年4月,大陆商务部宣布就台湾地区对大陆贸易限制措施进行贸易壁垒调查,将对近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大陆“单方面让利时代”结束,两岸经贸关系将从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逐渐转向以竞争为主、合作为辅的新阶段。由此,将进一步加剧两岸经贸关系的竞争态势,同时,也将为两岸经贸关系带来新的动力和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