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刘相平纵论两岸道路选择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中评社 束沐摄)

  中评社香港6月12日电(记者 束沐)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5月上旬在上海参加“纪念汪辜会谈三十周年研讨会”间隙,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刘相平认为,美国不断干涉台湾选举,目的是找出“听话的人”让台湾充当攻击、挑衅、对抗中国大陆的炮灰,然后从中渔利,台湾岛内已经出现了“疑美论”,将来可能会出现“恐美论”。他认为,一边是美国人想搞垮台湾,另一边是大陆想进一步发展台湾,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思路、不同的道路,但愿两岸关系可以回到风和景明的和谐景象,也要做好一旦在美国的怂恿、挑衅、刺激之下,两岸关系紧张对立,甚至擦枪走火、发生冲突情况的准备。

  专访全文如下:

  中评社:今年大陆的对台工作会议新闻稿出现了“同台湾各阶层人士交朋友”的表述,虽然这不算新提法,但感觉上是时隔多年,再次出现在中央层面的对台论述中,您如何解读?

  刘相平:“交朋友”是一个大的概念。根据中共二十大报告精神,主要可以分成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对于台湾各党派、团体,大陆愿意同他们展开协商,探讨“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第二个层面,对于台湾岛内支持国家统一的人士,大陆愿意当他们的坚强后盾,这是在以前党代会报告里面是没讲过的;第三个层面,对于台湾人民,大陆愿意推动两岸加强经济往来和文化联系,因为中华文化是促进祖国统一的基因和重要纽带。

  大陆方面曾经讲过,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实际上我们还是偏重于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但是,台湾人民现在受到台湾当局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和诱导,跟我们希望的方向好像不太一样,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我们可能还是要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让台湾民众认清现实,觉得国家统一还是对自己有利,台湾同胞的前途命运还是系于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如果两岸关系不好的话,台湾民众就肯定不要指望自己能过上好日子。   所以我觉得,要想办法让越来越多的台湾老百姓加入到支持国家统一的道路上来,形成一个“势”。这个“势”意味着台湾任何一个参选的政党、领导人或者是民意代表也罢,他们看到这个“势”之后,就得跟这个“势”走。当大家都要求两岸和平、要求两岸过上好日子、要求两岸统一时,一旦违逆这个“势”你就选不上,但是目前来看,这个节点好像还没有来到,所以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要继续推出一些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评社:您刚刚讲到“交朋友”的三个层面,包括台湾政党团体、统派人士、台湾一般民众,那么请问这里“交朋友”是否有一定的范围,也就是以认同“九二共识”的前提?

  刘相平:是的,在认同一个中国、认同两岸和平发展,反对“台独”的原则之下交朋友。对于两岸民间交流,我们并没有强求台湾所有民间人士都接受“九二共识”,因为我们清楚,岛内某些人在民进党当局的蒙蔽之下,对“九二共识”并不瞭解,我们应该跟他们讲清楚、逐步去影响他们。为了扩大我们的基础,我们就要对那些还没有觉悟的民众,进一步地给他们做宣传和引导,争取他们的理解和认同,然后再相向而行。

  中评社:以马英九这次到大陆来为例,他虽然也讲“九二共识”,但我们发现是以“‘中华民国’是中国”、“两岸都是中国人”的方式来表述,您认为这符合“九二共识”的基本精神吗?

  刘相平:对台湾方面来讲,这是符合其精神的。1992年时两岸之所以能达成共识,当时台湾方面对两岸关系的态度,讲白了就是三句话:第一,海峡两岸共同谋求国家统一;第二,在国家统一之前,双方以口头方式表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第三,国家统一之前,对一个中国的涵义可以各自表述,而大陆方面的主张是不作表述。在2008年台湾“大选”期间,马英九曾对此做了详细说明,大陆方面认为一个中国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方面而言,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我觉得(马英九)这些表述在台湾岛内讲没有问题,因为这是对所谓“中华民国台湾”持否定态度的。

  中评社:马英九在大陆说了这些话之后,回到台湾后说“九二共识活回来了”,您认为这趟大陆行会让给岛内民众、舆论带来这种“活回来”的效果吗?

  刘相平:“九二共识”在台湾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过程。这个名词2000年最先被提出来后,大陆方面经过研判后不久就接受了,但是陈水扁当局拒不接受,想用“没有共识的共识”或“九二精神”来替代。2005年,连战先生率中国国民党参访团来大陆参访,此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相继率团来大陆参访,“九二共识”在台湾一下子受到大家高度关注。这也是2008年马英九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一个重要助力。   到了2012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实际上选情非常拉锯,如果说没有“九二共识”,那次选举不敢说马英九一定会输,但是差距绝对不会到79万票,有可能会更小一些。当时,在选举最后关头,台湾各大企业包括HTC、冠军瓷砖等负责人,纷纷出来表态支持“九二共识”,带动了一批台湾民众支持“九二共识”,增加了投票率。再到后来,2018年台湾“九合一”选举中,韩国瑜和其他县市的国民党参选人都表态支持“九二共识”,那一次国民党也赢得很漂亮,所以,“九二共识”在台湾政治生态里面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

  但是在2020年败选之后,国民党中央曾默许底下的青年干部、所谓“青壮派”发表一些有意废除“九二共识”的论调,我个人认为,当时的国民党负责人可能存在废除“九二共识”的想法,但在遭到连战、马英九、吴伯雄、吴敦义、洪秀柱等人坚决反对之后,他妥协了,最后搞了一个“依据‘中华民国宪法’的‘九二共识’”概念出来圆场。这段时间应该来说是“九二共识”的灰暗时代,包括现在的国民党主席实际上对“九二共识”也是不喜欢的,他在美国甚至喊出 “九二共识”就是“没有共识的共识”的话来,这让我们这些学者相当不满,因为这句话实际上就是陈水扁当年的语言,是否定“九二共识”的。

  现在,马英九先生到大陆重提“九二共识”,而且提出来的“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识”就是指1992年海峡两岸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我觉得这个表述是有正面意义的,其态度比近两届中国国民党领导人积极。尤其马先生在大陆再三表示“我们中国人”展现出家国情怀,我认为不仅有助于两岸关系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助于缓和过去一段时间大陆老百姓群情激昂要求对台湾“动手”的情绪。

  经过这次的马英九参访大陆、重新强调“九二共识”之后,国民党也意识到“九二共识”很重要,所以他们再三表态支持马英九、为马英九护航。这种护航并不是说是为了维护马英九个人的形象和清誉,而是去为国民党争取利益,尤其为了即将进行2024选举争取政治利益、选票利益。马英九讲“九二共识又活过来了”是具有现实基础和群众基础的,但是怎么样让这股支持“九二共识”的潮流继续往前走,那就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   中评社:讲到这里,我们看到像侯友宜、柯文哲对“九二共识”保持距离,但是我们又能从他们的两岸关系言论中,感受到他们是不支持或者是反对“台独”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您怎么看这些台面上所谓的非绿人物对“九二共识”的态度?保持距离是因为他们怕没有选票?或者是考量了对美关系?

  刘相平:我原先对侯友宜是有疑虑的,虽然他也曾表态说要反对“台独”,他要想打消大家的疑虑,就必须正面表态接受和坚持“九二共识”。至于说柯文哲,本来我对他的看法比较中性,毕竟他来过大陆很多次,跟大陆的交往也很多,应该知道我们的底线在哪儿,结果他现在去美国讲不接受“九二共识”。我倒是觉得柯文哲的格局小了,看问题的眼光比较短浅。如果柯文哲还想着转而拥抱绿营,指望自己能不能从绿营里面挖一些选票出来,我认为是不现实的。

  从台湾历次选举情况来看,柯文哲这个“小算盘”可能要落空,如果说柯文哲不能就此打住、继续往否定“九二共识”方向再去讲一些话,我觉得他的支持度会进一步往下掉,因为中间选民无法信任他,浅绿选民会继续抱着民进党基本盘取暖,而“统派”人士以及要求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民众,对柯文哲也会有疑虑。我个人觉得,柯文哲不能继续走偏了。

  中评社:您刚才提到了很有意思的观察,因为今年选举,非绿阵营现在看起来是很分散的,特别是国民党内整合非常困难,外界对朱立伦的动向也议论纷纷,所以您认为2024选举会不会是美国力量介入的最深的一次选举?最近一年来美国涉台动作愈发明显,但岛内又传出美国有“疑赖论”,您是怎么看美国因素对2024选举的影响?

  刘相平:大陆一贯表态不干涉台湾岛内的选举,相比之下,美国不断干涉台湾选举,原先还保持一副中立的姿态,声称只要是按照自由民主方式选出的结果都会支持。但是2016年以来,美国很明确支持蔡英文、支持民进党,民进党也就把美国当成自己的“殖民宗主国”来崇拜和跟随。这么多年来,台湾任何一个要参加领导人选举的候选人,都要去美国拜码头,谁不拜码头,谁就选不上,甚至没有资格选。洪秀柱是个典型的例子,她当时被国民党提名参选之后,拒绝去美国拜码头,所以很快就被换掉,说明美国对台湾的政治生态和选举的影响力确实非常大。

  对于这一次选举,我想美国绝对不会置身于事外,尤其是它现在要把台湾作为对付中国大陆“马前卒”的时候,新当选的台湾地区领导人,会不会像蔡英文一样亦步亦趋全力配合美国,对于他们来说很重要。   这么多年来,我们看到蔡英文当局是最配合美国的,美国只要使一个眼色,他们就立即去执行。接下来上台的人能不能达到这个程度?我认为美国会有自己的偏好,至于偏好谁现在还看不出来,但是肯定是要活跃在“反共反中”前线的。对台湾的参选人来讲,怎样去摆平美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当然,对我们来说,美国干预台湾选举有合法性吗?没有。这是中国的内政,大陆都表态不干涉台湾岛内选举,美国人有什么资格干涉?但是理论归理论,事实归事实,现实状态就是如此。

  中评社:所以问题在于,台湾民众应该怎么去看待美国的这种干预?

  刘相平:因为美国要找听话的人,无非就是让台湾去充当攻击、挑衅、对抗中国大陆的炮灰,让两岸关系紧张、对峙,甚至发生战争,然后从中渔利。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让台湾人去跟大陆对抗,让整个台湾去充当攻击大陆的炮灰,令台湾民众承担财产、社会安定甚至于生命危险,这是非常不地道、不人道的。台湾岛内已经出现了“疑美论”,将来可能会出现“恐美论”。

  所以就这一点来看,我认为台湾民众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接受美国的忽悠,不能跟随美国的指挥棒,而去拼上自己的身家甚至性命。

  中评社:能让台湾民众理解这些道理,看起来并不容易,因为美国因素一旦跟台湾的选举结合起来,很多民众可能在看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受到短暂的选举情绪左右,这会让美国因素躲在幕后,不自觉被忽悠、控制。对此,您怎么看?另外,今年是台湾选举年,但大陆把恢复两岸大交流作为今年工作重点,您认为2024选前这一段时间的两岸关系会如何发展呢?

  刘相平:如果要讲白了,美国人就是希望让台湾人去送死,借台湾之手挑衅大陆,然后让台湾人付出自己的财富和生命,去换取美国的利益。相比之下,大陆则是另外一种思维,也就是思考怎么样去保存台湾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让台湾民众过上安稳的日子,让台湾与大陆共同发展、“比翼齐飞”,让台湾老百姓过得更好。   所以,一边是美国人想搞垮台湾,另一边是大陆想进一步发展台湾,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思路、不同的道路。台湾民众究竟会选择哪一条道路,我们现在不知道,也不知道在他们在岛内各种舆论的引导和影响之下,最后会相信哪一方,这个很难说。我们虽然主观上希望台湾民众能够看清世界发展大势、看清两岸统一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事实上是不是如此?不知道。如果他们选择了听信美国和民进党的蛊惑,在民进党的裹挟之下参与到对抗中国大陆的进程当中,那么两岸关系必然会走向更加尖锐的对抗。如果他们相信了两岸和平发展、大家走向共同发展的道路,希望过上好日子、希望两岸不要冲突,不要对抗、要和平、要和解,做出这样的选择,那么我相信两岸关系可能呈现出另外一副风和景明的气象。

  但是现在以我个人的观察而言,我还看不出来他们要选择什么方向,但愿两岸关系可以回到风和景明、岸芷汀兰、鱼翔浅底、阳光灿烂的和谐景象,但是我们也要做好一旦在美国的怂恿、挑衅、刺激之下,两岸关系紧张对立,甚至擦枪走火、发生冲突情况的准备。

  如果一旦发生符合《反分裂国家法》三个条件,冲击挑战我们的底线或者红线,我们将被迫采取断然措施,该出手就得出手。那么,两岸统一的进程,就可能不是我们原先设想那种水到渠成、心灵契合式的统一,而是一种惊涛骇浪、暴风骤雨式的统一。对于这两个不同的场景,虽然我们更希望前者,但是历史的进程是合力的结果,在两岸,是大陆、美国、台湾三角博弈的结果,不一定会按照我们期望的那样,我们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或节点的准备。

  中评社:您刚刚讲到历史节点,汪辜会谈恰好就是两岸关系一个重要节点,可以说30年前的汪辜会谈上,两岸求同存异、平等协商的图景,已经描绘出了心灵契合、水到渠成的统一模式或途径,如今我们纪念汪辜会谈,您认为在目前形势之下,如何能够重新回到我们所期待的途径上来?

  刘相平:现在当务之急最重要的是什么?应该说是台湾当局、甚至一些台湾民众对美国抱有幻想,这个是最本质的问题。

  他们总是认为,以两岸实力对比来看,台湾是没办法跟大陆掰手腕的,但是如果有美国作为支撑,然后美国再带领小兄弟们作为一个集团的支撑,台湾是有能力跟大陆对抗的,这实际上是一种火中取栗的侥幸心理。但是,只要这种侥幸心理不打破,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就会遭遇很多困难,所以我认为,首先要让台湾民众认识到美国是不可靠、指望不上的。实际上,早在美国从阿富汗撤兵的时候,台湾老百姓就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现在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又给台湾老百姓上了一课。然而,还是有一些人对美国存有幻想、存有侥幸心态,所以两岸如果要真正心平气和地走在一块,从经济、社会、文化、乃至于政治方面去融合的话,首先必须要把这种侥幸心理撕碎,否则无从谈起。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中评社 束沐摄)

  中评社香港6月12日电(记者 束沐)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5月上旬在上海参加“纪念汪辜会谈三十周年研讨会”间隙,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刘相平认为,美国不断干涉台湾选举,目的是找出“听话的人”让台湾充当攻击、挑衅、对抗中国大陆的炮灰,然后从中渔利,台湾岛内已经出现了“疑美论”,将来可能会出现“恐美论”。他认为,一边是美国人想搞垮台湾,另一边是大陆想进一步发展台湾,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思路、不同的道路,但愿两岸关系可以回到风和景明的和谐景象,也要做好一旦在美国的怂恿、挑衅、刺激之下,两岸关系紧张对立,甚至擦枪走火、发生冲突情况的准备。

  专访全文如下:

  中评社:今年大陆的对台工作会议新闻稿出现了“同台湾各阶层人士交朋友”的表述,虽然这不算新提法,但感觉上是时隔多年,再次出现在中央层面的对台论述中,您如何解读?

  刘相平:“交朋友”是一个大的概念。根据中共二十大报告精神,主要可以分成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对于台湾各党派、团体,大陆愿意同他们展开协商,探讨“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第二个层面,对于台湾岛内支持国家统一的人士,大陆愿意当他们的坚强后盾,这是在以前党代会报告里面是没讲过的;第三个层面,对于台湾人民,大陆愿意推动两岸加强经济往来和文化联系,因为中华文化是促进祖国统一的基因和重要纽带。

  大陆方面曾经讲过,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实际上我们还是偏重于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但是,台湾人民现在受到台湾当局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和诱导,跟我们希望的方向好像不太一样,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我们可能还是要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让台湾民众认清现实,觉得国家统一还是对自己有利,台湾同胞的前途命运还是系于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如果两岸关系不好的话,台湾民众就肯定不要指望自己能过上好日子。

煤炭价格实时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