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育:辜汪会谈 倡导和平者绝非懦夫
中评社香港6月9日电(记者卢哲)前台湾政治大学校长、前陆委会主委、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总会总会长张京育日前在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纪念汪辜会谈三十周年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爱与和平——交流赋能互信创生》的演讲。张京育表示,辜汪会谈所达到的协议解决了两岸关系融冰后交流所衍生的若干重大问题,使两岸交流有规则可循。同样重要的是辜汪会谈主事者均知双方对若干敏感问题存在不同意见,一时也不能达成真正的协议,但愿意在务实面对扩大互惠交流的大潮下,搁置争议,绕过争议,稳步向前,开启新局,嘉惠两岸同胞,增进两岸情谊。
张京育表示,辜、汪两位老人家三十年前的会晤,其另一个重要的代表意义是“爱与和平”,两岸人民均是中华民族的后裔,炎黄的子孙,均有和平发展、休戚相关、祸福与共的情愫,有共同乡愁民族心中的爱,期望两岸和平发展的愿景,我们后辈之人应铭记于心。当然和平要透过和平之路来达致。真正和平之路必须建立在和平的心态、行为与规制上。我们必须认清:倡导和平者绝非懦夫;鼓励好战者绝非英雄。
张京育表示,在今日特殊环境下,为了达成善治,两岸应该相互惕励,相互学习。地方政府间可以合作探讨时代变迁中善的治理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两岸的民间社会,如学校、研究机构、宗教、文化、科技、企业等团体更应多多交流合作,擦出创新的火花,增进相互瞭解与情谊。只有透过真诚的交往,才会有两岸一家亲的感应。两岸政府尤应避免政治算计,让民间团体与个人可以自由、自然、自在的交流,两岸关系的前景就有无限的可能。张京育强调,两岸和平、两岸和解、两岸和好,寻求两岸未来和平永续发展与合作之道,两岸共同家园的构筑与建立,应当是双方当局与民间社会的共同责任。
这是一个动荡不安,风险极大的时代。瘟疫、战争与饥荒这人类社会的三大公敌却不幸的在近三年多来发生。由于瘟疫与战争加重了能源与粮食危机。瘟疫或所谓大流行病一旦出现人传人,其惨烈程度更超越战争,也超过地震、洪水导致人类极大的灾害,历史上就有不少的案例。战争与瘟疫会导致粮食生产的减少与供应困难,因而造成极大的饥荒。最终受害者皆是一个一个有血有肉无辜的百姓,从婴儿到老人皆不能避免。
就新冠肺炎大流行病而言,既为人类的公敌,不分地域、人种、宗教而四处传播,危害巨大,本应以人类公敌视之,而通力合作应对克服。不幸的是,非仅未能发挥同理心,协力应对,有些国家却用来作为斗争的工具,置人民的生死而不顾。
俄乌战争的发生造成乌克兰将近一千四百多万人民的流离失所,双方死伤遍野,均是人类的不幸。新冠肺炎、华府与北京激烈竞争与对抗,俄乌战争、粮食、能源缺乏导致物价上扬,全世界通货大幅膨胀,所造成人类生活影响是我们身处两岸四地所有人民亦不能避免。
打开了两岸隔海分治所处未能正常交流的僵局,也解决了不少两岸自1987年11月2日开启交流以来所衍生的相关问题,第一次辜汪会谈的成果对两岸后来的和平交流、互动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性。今年恰逢辜汪会谈三十周年,台海两岸及其他地区探讨极多,特别是辜汪会谈究竟有无前提,是否一个中国原则?是否是一中各表?是否有九二共识?共识还是谅解?九二共识的内涵究竟是如何?非仅海基会、海协会意见不一,两岸官方认识不一致,台湾内部也是各家争鸣,各是其是。京育浅见是:我们这个论坛有意义,但要超越,就要看各位先进的智慧了。
比较可以确定的是:辜汪会谈所达到的协议解决了两岸关系融冰后交流所衍生的若干重大问题,使两岸交流有规则可循。另外,也同样重要的是辜汪会谈主事者均知双方对若干敏感问题存在不同意见,一时也不能达成真正的协议,但愿意在务实面对扩大互惠交流的大潮下,搁置争议,绕过争议,稳步向前,开启新局,嘉惠两岸同胞,增进两岸情谊。虽然后来曾发生九六年飞弹危机,九八年所谓“两国论”使汪道涵先生未能亲访台湾,民进党执政时期两岸僵持,但推动了金马小三通。待国民党重行执政后签署了广泛的经贸协议并有马英九与习近平在新加坡的会晤。在此均可显示出新加坡辜汪会谈的历史意涵。
香港是国际的金融中心、信息情报中心、航空中心、海运中心,其物流通路密布全球,素有东方之珠美誉,为亚洲之购物中心。两岸分治以来,香港均扮演两岸的金融、信息、情报、人流、物流的中介地位,七百多万人口中绝大部分是由中国大陆移居于此,其中以广东客家及闽南地区人民为主,与两岸人民中均有血源亲戚的关系,对于两岸的和平发展可以发挥重要的连结作用。
香港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人民团体特别众多而且均非常关心两岸发展,期望两岸能够透过沟通、交流而降低敌意,增加互信的和平发展。就以本会香港分会理事长林菁菁女士为例,在她所执掌的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讲客堂”就连续举办了十一次讲客堂的论坛活动,邀请了两岸学者专家在此相聚,共同表示意见,寻求问题的解方,提供执政者参考,个人在此表示非常敬佩与感激之意。
在今日特殊环境下,为了达成善治,两岸应该相互惕励,相互学习,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地方政府间可以合作探讨时代变迁中善的治理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而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而人民生活在地方,所以地方自治的良善与否,平民百姓感受最深,最直接。当然两岸的民间社会,如学校、研究机构、宗教、文化、科技、企业等团体更应多多交流合作,擦出创新的火花,增进相互瞭解与情谊。只有透过真诚的交往,才会有两岸一家亲的感应。两岸政府尤应避免政治算计,让民间团体与个人可以自由、自然、自在的交流,两岸关系的前景就有无限的可能。
一百七十多年来,中华民族今天首次享有最大的国家安全,国际安全与整体和平情势,同时在世界经贸发展与国际关系方面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虽然任何国家都不能忽略安全的外在威胁,而需有适当的准备,但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更重要的是如何深化目前的成就,并将其化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的积极力量,以因应全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和实质需求。在此一背景下,两岸和平、两岸和解、两岸和好,寻求两岸未来和平永续发展与合作之道,两岸共同家园的构筑与建立,应当是双方当局与民间社会的共同责任。
中评社香港6月9日电(记者卢哲)前台湾政治大学校长、前陆委会主委、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总会总会长张京育日前在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纪念汪辜会谈三十周年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爱与和平——交流赋能互信创生》的演讲。张京育表示,辜汪会谈所达到的协议解决了两岸关系融冰后交流所衍生的若干重大问题,使两岸交流有规则可循。同样重要的是辜汪会谈主事者均知双方对若干敏感问题存在不同意见,一时也不能达成真正的协议,但愿意在务实面对扩大互惠交流的大潮下,搁置争议,绕过争议,稳步向前,开启新局,嘉惠两岸同胞,增进两岸情谊。
张京育表示,辜、汪两位老人家三十年前的会晤,其另一个重要的代表意义是“爱与和平”,两岸人民均是中华民族的后裔,炎黄的子孙,均有和平发展、休戚相关、祸福与共的情愫,有共同乡愁民族心中的爱,期望两岸和平发展的愿景,我们后辈之人应铭记于心。当然和平要透过和平之路来达致。真正和平之路必须建立在和平的心态、行为与规制上。我们必须认清:倡导和平者绝非懦夫;鼓励好战者绝非英雄。
张京育表示,在今日特殊环境下,为了达成善治,两岸应该相互惕励,相互学习。地方政府间可以合作探讨时代变迁中善的治理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两岸的民间社会,如学校、研究机构、宗教、文化、科技、企业等团体更应多多交流合作,擦出创新的火花,增进相互瞭解与情谊。只有透过真诚的交往,才会有两岸一家亲的感应。两岸政府尤应避免政治算计,让民间团体与个人可以自由、自然、自在的交流,两岸关系的前景就有无限的可能。张京育强调,两岸和平、两岸和解、两岸和好,寻求两岸未来和平永续发展与合作之道,两岸共同家园的构筑与建立,应当是双方当局与民间社会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