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汪辜会谈三十周年论坛香港举行

与会者合影(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6月7日电(记者卢哲)6月6日,由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纪念汪辜会谈三十周年论坛”在香港举行,来自两岸三地包括香港、台北、上海、厦门等地的学者专家齐聚一堂,深论“汪辜会谈”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以及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期待与前瞻。

  论坛在香港中环中华总商会礼堂举行。主办机构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项目总监林奕权在致开幕辞时表示,当年,“汪辜会谈”践行了造福两岸同胞的商谈初衷,开启了两会制度化商谈的先河。今日,香港“讲客堂”这小小的讲台,也冀望每一次举办的讲座,每一位专家智者的卓见,通过两岸民间交流的模式,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国政协委员、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主席李大壮作为主礼嘉宾代表发表了视像致辞。李大壮表示,本次研讨主题是纪念“汪辜会谈”30周年,毫无疑问这个题目具有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在两岸关系错综复杂的当下,对“汪辜会谈”进行全面回顾和深入分析,可以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我们对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祖国和平统一势在必行的决心和信心。

  在随后的主讲环节,四位分别来自台湾、香港、厦门及上海的学者发表了主题演讲。

前台湾政治大学校长、前陆委会主委、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总会总会长张京育(中评社 卢哲摄)

  前台湾政治大学校长、前陆委会主委、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总会总会长张京育在题为《爱与和平——交流赋能互信创生》的演讲中说,“辜汪会谈”所达到的协议解决了两岸关系融冰后交流所衍生的若干重大问题,使两岸交流有规则可循。另外,也同样重要的是“辜汪会谈”主事者均知双方对若干敏感问题存在不同意见,一时也不能达成真正的协议,但愿意在务实面对扩大互惠交流的大潮下,搁置争议,绕过争议,稳步向前,开启新局,嘉惠两岸同胞,增进两岸情谊。虽然后来曾发生九六年飞弹危机,九八年所谓“两国论”使汪道涵先生未能亲访台湾,民进党执政时期两岸僵持,但推动了金马小三通。待国民党重行执政后签署了广泛的经贸协议并有马英九与习近平在新加坡的会晤。在此均可显示出新加坡“辜汪会谈”的历史意涵。

  张京育表示,在俄乌战争激烈,几乎整个欧洲皆直接间接介入之际,台海危机亦急剧升高,各方均在推测台湾是否为下一个乌克兰,让两岸人民均有兵凶战危的警觉。我们以为辜、汪两位老人家三十年前的会晤,其另一个重要的代表意义是“爱与和平”,两岸人民均是中华民族的后裔,炎黄的子孙,均有和平发展、休戚相关、祸福与共的情愫,有共同乡愁民族心中的爱,期望两岸和平发展的愿景,我们后辈之人应铭记于心。当然和平要透过和平之路来达致。真正和平之路必须建立在和平的心态、行为与规制上。两岸同属中国人,既有共同文化,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将近四十年我们非仅维持了和平,而且在文化、教育、经贸、社会交流各方面都发展出热络有序的关系,得来不易,值得珍惜,当然不应走回猜疑、对抗、仇视,甚至于兵戎相见,相互残杀的老路。

  张京育认为,在今日特殊环境下,为了达成善治,两岸应该相互惕励,相互学习,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两岸地方政府间可以合作探讨时代变迁中善的治理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两岸的民间社会,如学校、研究机构、宗教、文化、科技、企业等团体更应多多交流合作,擦出创新的火花,增进相互瞭解与情谊。只有透过真诚的交往,才会有两岸一家亲的感应。两岸政府尤应避免政治算计,让民间团体与个人可以自由、自然、自在的交流,两岸关系的前景就有无限的可能。

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中国评论通讯社总编辑罗祥喜(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中国评论通讯社总编辑罗祥喜在题为《纪念“汪辜会谈”三十周年的现实意义》的演讲中提到,“汪辜会谈”不仅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汪辜会谈”所反映的政治智慧和协商精神启迪着两岸关系的现实与未来。

  罗祥喜认为,“汪辜会谈”的现实意义至少有三点:首先,两岸的对话和协商需要共同的政治基础,这个政治基础就是承认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其次,对于目前严峻的两岸关系,不需要太悲观,相信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何况中国大陆一直掌握着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其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更没有逆转。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季烨(中评社 卢哲摄)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季烨在谈到《汪辜会谈的序曲与九二共识的达成》及“汪辜会谈的历史启示”时表示,汪辜会谈是1949年以后两岸双方首次以受权民间团体名义举行的高层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彰显了“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基石的重要地位;展现了以对话取代对抗、以沟通化解分歧、以协商促进合作的政治智慧。

  季烨指出,“九二共识”是两岸两会制度性协商谈判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国两岸交流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也已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基础的组成部分。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能改善发展,台湾同胞就能受益;否定“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会紧张动荡,台湾同胞利益就会受损。

华东师大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海峡两岸关系硏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荣誉顾问仇长根(中评社 卢哲摄)

  华东师大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海峡两岸关系硏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仇长根在《“注辜会谈”的历史意义与现实重要启示》为题的演讲中表示,“汪辜会谈”重大历史意义在于:一是,首次由两岸官方唯一授权机构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重要人士接触;二是,首次历史性的“破冰”记录正式开启两岸协商的新时代;三是,为后续两岸建构“制度化、机制化”协商管道奠定了重要基础;四是,为积极助推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五是,顺应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大势,符合两岸主流民意。正所谓“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仇长根说,“汪辜会谈”己经过去三十年,当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两位先贤,为两岸和平,为国家统一,将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发挥到极至,创造了历史性记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而且,对于今天与未来两岸关系如何发展,有诸多的重要启示,值得我们借鉴。

  仇长根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其中的经验及启示:第一,“九二共识”是“汪辜会谈”重要政治基础。第二,台湾问题是两岸自家人的事可以商量解决。第三,两岸协商谈判的地位是“平等”的。第四,两岸要“求同存异”,更要“聚同化异”。第五,抓住历史的机遇大力推进两岸交流。第六、启迪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回归正道。

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总会执行长、前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科奖会执行秘书张永山(中评社 卢哲摄)

  在嘉宾分享环节,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总会执行长、前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科奖会执行秘书张永山及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馆长伊华分别谈了自己对“汪辜会谈”意义的理解及对两岸和平、团结的期待。

  张永山表示,三十年前新加坡的辜汪会谈冲破了两岸交流的限制,两岸人民得以双向往来,就如张京育总会长所说的一层重要意义就是“爱与和平”。两岸语言相同,风俗习惯一样,其同胞之爱是不容忽视的,且自古以来战争无蠃家,和平无输家的定律,我们没有不追求和平的道理。“这也是辜汪两位老先生的心中所期望与祈祷吧,我们要重视也要共同追求推动。”

张永山认为,“辜汪会谈”有另一个重要意义,那就是“团结”。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未来二十一世纪一定是黄种人的世纪。同是中华民族的后裔,炎黄子孙的后代,两岸没有解不开的结,一定要团结才能抵御外来的挑拨引诱分化。在相互尊重扶持、互利互惠合作之下,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一定成功,孙中山先生的遗愿一定会实现。

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馆长伊华(中评社 卢哲摄)

伊华介绍了汪道涵安葬于上海福寿园的情况。伊华说,汪老家人和福寿园反复甄选设计纪念像方案,最终由著名雕塑家陈古魁创作汪道涵像,镌刻汪老手书“报国有心,爱国无限”八字墓志铭于天然原石上。汪老塑像身着西装,端坐正中,仍如往日般精神影铄、笑容可掬,尽显儒者风范。两株腊梅一左一右守护,汪老目光直视远方,“远眺”东南,那是台湾海峡的方向。

与墓地遥相呼应的是福寿园人文纪念馆内陈列的汪老遗物。汪老是纪念馆主题展中的第一位人物,展位以原物复原汪老书房,青灯一盏,清茶一杯,笔墨纸砚齐备,办公桌椅完全依主人的读书习惯而设计。2021年,汪老秘书张志蛟先生又捐赠一份珍贵见证:“汪辜会谈”期间,汪道涵伉俪在董宫设宴款待辜振甫伉俪及会谈代表并带有与会者签名的宴请餐单。餐单上,董宫酒家老板许德全巧妙地将两岸同胞之情,嵌入九道菜名,尽是祈愿与祝福。

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董事长林菁菁致谢辞(中评社 卢哲摄)

  主旨演讲及嘉宾发言结束后,仇长根作论坛总结。

  仇长根说,今天两个多小时的研讨,四位主旨发言和两位精彩分享,为讲客堂第十一讲圆满成功划下句号。各位对30年前历史性的“汪辜会谈”作出了客观、理性、深度的评价,提出了许多深入、精辟的重要启示,包括“一中原则”“九二共识”;“求同存异”“聚同化异”;“融合发展”“心灵契合”等“24字”相关连词汇。也包括“爱与和平”“相互惕励”;“唯和与合”“共谋双赢”;“反独促统”“振兴中华”等“24字”热切期盼。

  仇长根从六个方面总结了此次论坛。一、“汪辜会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30年前的1993年4月27至29日,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从此拉开自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的首次接触谈判序幕。汪道涵与辜振甫俩位70多岁的先贤,虽然以民间机构身份进行会谈,但代表了两岸当局,并得到两岸强大的民意支持,为两岸同胞福祉,为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辞辛劳,无私奉献,发挥了极高的政治智慧,至今值得我们后人深切缅怀。

  二、“汪辜会谈”,坚持一中,“九二共识”。首先,“汪辜会谈”是由海协会倡议向台湾海基会发出邀请,充分表达了大陆对台政策的善意和诚意。其次,“汪辜会谈”历经多次协调、磋商,最后得以成功举行,充分表明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两岸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与阻碍。第三,“汪辜会谈”所取得的巨大影响和重要意义、重要启示,充分说明两岸要打开僵局,最重要的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

主办机构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项目总监林奕权致开幕辞(中评社 卢哲摄)

  三、“汪辜会谈”,顺意民意,大势所趋。1987年两岸隔绝38年之久的大门打开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迄今没有改变。“汪辜会谈”顺应民意和历史大势,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因为,任何一个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作为与正确决策,只要符合两岸主流民意,都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而“台独”没有和平,“台独”与“和平”,水火不容。

  四、“汪辜会谈”,是“求大同,存小异”。“汪辜会谈”定性为“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功能性”,这是双方当年的共同认知。两岸关系错综复杂,在取得“坚持一中、追求统一”的基础之上,先易后难,先着手协商解决一部分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两岸“深水区”的政治问题与尖锐复杂疑难问题,暂时搁置,这就是当年的“求同存异”。当然,两岸结构性政治问题,不应永远停留在“求同存异”阶段,而要积极创造条件“聚同化异”。

  五、北京举行纪念“汪辜会谈”30周年座谈会的“政治讯号”。今年4月28日大陆隆重举办纪念活动,高举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旗帜,持续向台湾释出“谋和平、谋发展”的善意和诚意。坚定不移地反对岛内“台独”,反对外部干涉。希望两岸自家人的事情,在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重启对话协商。不希望两岸历史悲剧重演;不会让台湾问题“久拖不决”。任何幻想“倚美谋独”,或“以拖拒统”的企图,都不切实际。

  六、大陆“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不用怀疑,中共20大对台“总体方略”已经确定:包括“国家统一,民族振兴”;“一中原则,反对台独”(反对干涉);“融合发展,交流合作”;“共同探索,两制方案”;“平等协商,共议统一”这五方面的核心内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八字方针”,大陆没有预设所谓强加于台湾的统一“模式”。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2日纪念《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讲话明确指出,“探牵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和平统一,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

全国政协委员、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主席李大壮作为主礼嘉宾代表发表了视像致辞(中评社 卢哲摄)

  主办单位、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董事长林菁菁高度肯定两岸三地专家学者的深入讨论,并表示,以后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的“讲客堂”要继续邀请更多的专家学者举办论坛,积极动动两岸交流合作,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论坛在林菁菁董事长的一再致谢后圆满落幕。

  据介绍,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成立近五年,中心的宗旨是“创千秋之业,铸智慧之魂”。创办“讲客堂”立足香港,心系两岸,通过举办灵活多样的讲座,邀请两岸三地专家,表述观点、论据,以智慧化解分岐,以亲情化解敌意。

  香港中联办台湾事务部部长张强、二级巡视员魏敬东、二级调研员潘世杰、干部赵高超,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常务副主席、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荣誉顾问叶志明,福建省政协委员、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名誉会长陈建鸿,香港恒生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荣誉顾问张志宇等出席了论坛。

  出席论坛的嘉宾还有: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暨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荣誉顾问宋德剑教授;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总会监事会主席谢胜溢;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法律所教授彭莉;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法律所所长,副教授薛永慧;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所所长,副教授唐桦;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所所长、副教授黄俊凌;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系主任罗萍教授等来自两岸三地的学者专家。

与会者合影(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6月7日电(记者卢哲)6月6日,由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纪念汪辜会谈三十周年论坛”在香港举行,来自两岸三地包括香港、台北、上海、厦门等地的学者专家齐聚一堂,深论“汪辜会谈”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以及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期待与前瞻。

  论坛在香港中环中华总商会礼堂举行。主办机构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项目总监林奕权在致开幕辞时表示,当年,“汪辜会谈”践行了造福两岸同胞的商谈初衷,开启了两会制度化商谈的先河。今日,香港“讲客堂”这小小的讲台,也冀望每一次举办的讲座,每一位专家智者的卓见,通过两岸民间交流的模式,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国政协委员、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主席李大壮作为主礼嘉宾代表发表了视像致辞。李大壮表示,本次研讨主题是纪念“汪辜会谈”30周年,毫无疑问这个题目具有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在两岸关系错综复杂的当下,对“汪辜会谈”进行全面回顾和深入分析,可以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我们对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祖国和平统一势在必行的决心和信心。

  在随后的主讲环节,四位分别来自台湾、香港、厦门及上海的学者发表了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