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内地客的负面舆情与真相

图1 全面通关以来香港社交媒体最关注的涉内地游客热点事件及相关素材来源(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4月13日电/两地全面通关后,内地居民赴香港观光旅游复苏势头迅猛,受疫情摧残3年的本地旅游业等基层服务行业迎来重大利好。然而,近段时间一系列涉及内地游客的负面舆情接连涌上报端,“内地低价团扰民”、“内地客被歧视或被骗”等争议话题再度抬头。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分析香港社交媒体的舆情生态,从近期内地客游港“乱象”中抽丝剥茧寻找“真相”,试图厘清在这个问题上的传媒责任、政府责任与社会责任。

  由图1可知,近期香港社交媒体最关注的涉内地游客热点事件,几乎全部是相对负面、易刺激两地矛盾的敏感议题。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关注度排名最高的内地低价团与“水货客”议题均是由香港本地媒体通过现场采访、调查所撰写的报导以外,大量涉及内地网民“不满”香港、或涉及在港旅游体验欠佳的行为,素材全部来自内地网民在内地社交媒体平台(包括小红书、微博、抖音等)的发文,一些“片段”充满个人主观情绪,难以客观还原事件全貌,但个别本地传媒不加甄别、不做证实地直接取材、甚至渲染炒作,在香港本地社交媒体上很快被放大,酿成加深两地民众摩擦与矛盾的风险因素。

图2 香港社交媒体对内地游客不满情绪主要来源的关注度分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结合图2可知,正是因为内地社交媒体上少数个人化、主观性的“游港负面经验分享文”被放大,导致香港网民对内地游客也产生了不满情绪。由于目前内地游客人数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故虽有大量媒体报导了水客与低价团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的困扰,但这并非香港市民当下不满情绪的最主要来源。相比之下,部分内地游客的牢骚发言,则明显引发更多的误解与怨气,乃至挑动部分人敏感神经。例如,有内地游客称因不懂广东话感觉被歧视,非但不能得到部分香港市民理解,反而成为引发不满内地游客不满情绪的主要来源(关注度占比为39.25%)。此外,部分内地客感叹香港“落后”的评价(如电子支付未普及、茶餐厅的拼桌文化、服务员态度欠佳等),经过媒体渲染后,也引起不少反弹(关注度占比24.60%)。

图3 今年以来入境香港的内地访客人次及其在所有访客中的占比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4 2019与2023年第一季度香港社交媒体对内地游客的负面情绪及内地游客的访港人次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事实上,今年以来随着内地往来逐步恢复便利、内地恢复居民出境旅游,来港内地访客规模节节攀升,3月至今的多个周末、假期如今人次更是突破单日10万大关(如图3),尖沙咀、铜锣湾、中环等旅游胜地重现人潮,不仅让本地旅游业市场重焕生机,餐饮、零售等周边服务行业也广泛受惠。

  令人担忧的是(如图4),虽然今年第一季度的内地访港旅客人次,仍未回到2019年第一季度新冠疫情与修例风波皆未爆发时的水平,但香港社交媒体在今年首季度对内地游客的负面情绪的反弹程度却更为“强劲”。足见,在香港本地传统媒体、内地社交媒体、香港本地社交媒体的三重催化下,香港市民对内地游客的负面情绪已被不合比例地明显激化。

  一些内地游客在香港获得不佳体验,或是遭遇纠纷、被本地无良商家宰客,这些问题其实是延续几十年来的老问题,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也亟需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等多方面介入和改善。然而,正如香港社交媒体上的理性观点指出的那样,不能以个别内地游客的欠佳体验以偏概全,至于那些挑动两地对立以博取流量的言论,更应该保持距离、冷静看待。因此,防止扰乱两地关系的非健康舆论环境卷土重来,本地媒体必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做好“守门人”的角色不可或缺。

图5 香港社交媒体对内地游客访港造成拥堵话题的关注度与负面情绪按季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另一方面,由于香港旅游业因疫情停滞三年之久,导致通关后的游客接待、服务配套措施跟不上,再加上疫情前就存在的结构性顽疾困扰,香港市民日渐担心日后更多内地旅客涌港对本地民生带来压力。如图5所示,今年第一季度以来,香港社交媒体对内地水货客、低价旅行团等在本地造成拥堵话题的关注度与负面情绪皆出现较大反弹,预计接下来“五一黄金周”将迎来新一波考验。例如,近日在红磡、土瓜湾等地区内地旅游团排队用餐阻塞道路,以及内地游客站立吃两餸饭、泡面等现象,都掀起阵阵舆情波澜。香港网民众说纷纭,有当区居民感到宁静生活被“侵扰”、也有市民忧虑香港的国际形象受到影响、还有观点坦承低价旅行团“存在即合理”,但希望旅游业界与政府监管部门能采取更适切的安排,避免产生负面社会效应。

图6 香港社交媒体涉内地游客的话题声量及其中有关特区政府的占比按季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上述的低价团问题在疫情爆发前就长期存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咎于过去历届香港特区政府所采取的“不干预”政策,在经年累月下导致低价团在香港无序扩张、旅游产业过度依赖低端市场的恶性循环。不过,本届特区政府近日在处理内地低价团诱发的社会和民生问题时,一改以往“小政府”姿态,以更加积极有为的态度主动应对、标本兼治,让公众尤其是受影响当地居民第一时间看到立竿见影的改变,令特区政府在有关内地游客讨论中的能见度在今年第一季度飙升,占比更升至六年多以来的最高位(见图6)。

图7 香港社交媒体对近期各相关机构或公众人物针对内地低价团乱象所提出的建议措施的满意度、质疑度与关注度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如图7所示,除了特区政府及时发声、引导以外,旅游业监管局等业界持份者也提出不少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建议,包括分流游客至其他地区,以及要求旅行团用餐时需整团进出、优化用餐路线避免交通阻塞等,上述两项不仅关注度较高,社交媒体的满意度亦皆高于质疑度。同时,经过旅游业界与旅监局等机构协调,近日有内地团队旅客安排至观光船上用膳,也获得较多好评。不过,在众多措施中,仍有一些引发争议,如“规定用餐30分钟下限”被认为会造成不必要的等候人潮、“加派警力到游客聚集地维持秩序”也被质疑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至于“限制内地低价旅游团”的建议,并没有获得较高满意度,多数观点认为不宜“一刀切”取缔。整体而言,主流舆论对特区政府积极干预、回应民怨的做法予以肯定,但也有部分观点认为政府需引导旅游业界重新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向中高端旅游市场的拓展延伸,改变以往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低效发展模式。

  中评智库认为,内地游客人潮重返香港,是一件有利香港经济民生的大好事,与其为“乱象”而争执,不如正视以下三个真相:第一,本地媒体责任不应缺位,放任未经查核、以偏概全、主观偏颇的情绪性言论刷流量、争头条,新闻专业主义旁落必然导致民粹思潮的卷土重来,对于恶意利用舆论挑拨两地同胞感情的言行,必须高度警惕;第二,特区政府责任务必到位,相关部门既要做好纠纷调解、公正执法、公共服务配套等细节工作,也要积极引导本地旅游业向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第三,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必须将行业自律视为上位,不断改善服务态度,自觉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记者:何诚;分析师:陈日嘉;工程师:连港东;研究员:宋漾心)

图1 全面通关以来香港社交媒体最关注的涉内地游客热点事件及相关素材来源(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4月13日电/两地全面通关后,内地居民赴香港观光旅游复苏势头迅猛,受疫情摧残3年的本地旅游业等基层服务行业迎来重大利好。然而,近段时间一系列涉及内地游客的负面舆情接连涌上报端,“内地低价团扰民”、“内地客被歧视或被骗”等争议话题再度抬头。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分析香港社交媒体的舆情生态,从近期内地客游港“乱象”中抽丝剥茧寻找“真相”,试图厘清在这个问题上的传媒责任、政府责任与社会责任。

  由图1可知,近期香港社交媒体最关注的涉内地游客热点事件,几乎全部是相对负面、易刺激两地矛盾的敏感议题。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关注度排名最高的内地低价团与“水货客”议题均是由香港本地媒体通过现场采访、调查所撰写的报导以外,大量涉及内地网民“不满”香港、或涉及在港旅游体验欠佳的行为,素材全部来自内地网民在内地社交媒体平台(包括小红书、微博、抖音等)的发文,一些“片段”充满个人主观情绪,难以客观还原事件全貌,但个别本地传媒不加甄别、不做证实地直接取材、甚至渲染炒作,在香港本地社交媒体上很快被放大,酿成加深两地民众摩擦与矛盾的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