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恭语中评:马英九的论述应重视

中国国民党前副秘书长张荣恭。(中评社 资料照)

  中评社台北4月11日电(记者 张嘉文)中国国民党前副秘书长张荣恭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指出,前党主席马英九最近12天11夜的大陆行,对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两岸协商的政治基础、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三个主要方面,都作了明确论述,给台湾在未来走向两岸对话或对抗、互利或互撞,甚至和平或战争,提供了清晰的选择,值得肯定,就看党的主事者及“总统”候选人能否接续揭示有效可行的和平进程。

  张荣恭说,舆论突出了马英九“在大陆讲‘中华民国’”、“用行动展现一中各表”。此项观点固然符合蓝营,却可能囿于因应绿营一直以来挑衅性的质问,大大限缩了马英九论述的格局与层次,落入绿营策动用“中华民国”、用一中各表去冲撞大陆、掩护“台独”的圈套。
  
  他分析说,马英九在湖南大学座谈会上,阐释了“中华民国宪法”以一个中国架构定位两岸关系的事实。陆方对此视为学术交流,既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包容性,也是因为马英九的论述重点在于台湾确确实实施行着“法理一国”/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不是国与国关系,也就没有“台独”的法源和空间。纵使近年民进党完全执政,也未敢修改“宪法”,无胆实施“法理台独”。既然如此,那么民意回归“法理一国”,就完全是应有之义及利益之选。   
  马英九所讲透的两岸关系政治定位,正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要素,而民进党无视根本大法及两岸专法的规定,鼓吹“两国互不隶属”,则是台海风高浪急的源由。因此,若是少着墨同属一个中国,以及未辨识学术交流与政治对话的区别,就可能造成某些人士以为可在大陆不分场合宣扬政治符号的误解,以致自损和平机遇。
  
  除非台方有决心就两岸最敏感的旗、号、歌等问题,启动政治对话,着手处理。1998年10月辜振甫在上海会晤汪道涵及前往北京会见原中共领导人江泽民时,数度表达了“中华民国”的地位,即是受权踏出政治对话的重大一步。当时担任台方发言人的张荣恭告诉中评社,后来是李登辉用“两国论”打了退堂鼓,更因而造成台海又一轮的紧张局势。鉴往知来,如何拿捏政治立场,在两岸交往中至关重要,而不宜简化为敢不敢到大陆如何的问题。
  
  关于两岸协商的政治基础,张荣恭说,马英九在与中共中央台办主任宋涛会见这一政治场合时指出,“1992年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早在2013年7月,马英九回电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时,即是如此叙述了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识。在这当中,很淸楚的是双方“各表一中原则”。   
  至于两岸对一中涵义的分歧,从一开始便是搁置争议,才不致于政治分歧阻碍了双方经贸合作及民间交流。曾经先后陪同原党主席连战、吴伯雄、洪秀柱会见中共领导人的张荣恭表示,这三位的说法均为“求一中原则之同,存一中涵义之异”,这都精确地指明了九二共识为求同存异,而其根本在于两岸之同为一中原则,才有存异可言。
  
  因此,马英九在大陆所表达的对九二共识的认知,完全符合史实,而未受困于某些人士片面认为当年两岸曾获致“各表一中涵义”的共识。若是后者,其实是无视陆方自始即主张的“事务性商谈不涉及一中涵义”,这就不符史实,还会重启政治争议,甚至沦入和民进党一样无从恢复两岸协商机制。
  
  关于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马英九访大陆期间,多次提出“两岸中国人”的概念。张荣恭表示,不容否认马英九在位八年,没有在文教政策上传播这一重要概念,甚至避谈中国人,使得“去中国化”未受遏止。一旦绿营“去中国化”势不可挡时,很可能造成陆方“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失去理据,以致引战诱打而不自知,愚昧至极。拒绝“两岸一家亲”,硬寻“两岸两家仇”,对台湾最为不利,这无疑是马英九重新树立“两岸中国人”概念的意义所在,很有必要续予推广。   
  宋涛在为马英九饯行时说,两岸之间“家里的事,商量着办”。张荣恭指出,这句话见诸习近平2019年1月2日对台政策讲话,最早出自毛泽东1951年5月1日向西藏方面提出来,用意在强调双方政治关系应该基于民族认同而以谈判来和平解决。就当前现实意义而言,在美国加紧利用台湾来分散大陆力量之际,台湾正面临甘为外人工具而牺牲自己?还是应该为了人民安居乐业而与大陆重建互信、交流合作?
  
  张荣恭说,台湾人都从中国来,姓中国姓,讲中国话,写中国字,拜中国神,过中国节日,足证两岸人民同为炎黄子孙,同属中华民族,都是受中华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没有道理配合外人“以台制华”的险计,必须深思熟虑,自谋安全与繁荣之道。马英九的大陆行可谓梳理了当前台海兵凶战危下的和平路线,党的主事者及“总统”候选人应当乐见有人开路,并勇于接续发挥运用,才能展现开创和平的能力。

中国国民党前副秘书长张荣恭。(中评社 资料照)

  中评社台北4月11日电(记者 张嘉文)中国国民党前副秘书长张荣恭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指出,前党主席马英九最近12天11夜的大陆行,对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两岸协商的政治基础、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三个主要方面,都作了明确论述,给台湾在未来走向两岸对话或对抗、互利或互撞,甚至和平或战争,提供了清晰的选择,值得肯定,就看党的主事者及“总统”候选人能否接续揭示有效可行的和平进程。

  张荣恭说,舆论突出了马英九“在大陆讲‘中华民国’”、“用行动展现一中各表”。此项观点固然符合蓝营,却可能囿于因应绿营一直以来挑衅性的质问,大大限缩了马英九论述的格局与层次,落入绿营策动用“中华民国”、用一中各表去冲撞大陆、掩护“台独”的圈套。
  
  他分析说,马英九在湖南大学座谈会上,阐释了“中华民国宪法”以一个中国架构定位两岸关系的事实。陆方对此视为学术交流,既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包容性,也是因为马英九的论述重点在于台湾确确实实施行着“法理一国”/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不是国与国关系,也就没有“台独”的法源和空间。纵使近年民进党完全执政,也未敢修改“宪法”,无胆实施“法理台独”。既然如此,那么民意回归“法理一国”,就完全是应有之义及利益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