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问美国政策界:遏制中国意欲何为?
中评社华盛顿3月29日电(记者余东晖)美国知名国际经济问题专家黄育川(Yukon Huang)指出,美国政策界应当自问的一个重大问题是:遏制中国到底是想要干什么?关税战和科技战对美国的长远负面影响更大,对全球都有重大消极影响。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黄育川28日参加美国民间外交组织“Network 20/20”的对话会,就美中战略竞争背景下的经济关系发表看法。
黄育川指出,特朗普发动的关税战根本是说不通的,并没有减少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反而加剧美国通胀。贸易战后,美国对华进口商品依赖性更强,中国对进口商品依赖性减弱,结果与特朗普发动关税战的初衷正好相反。美国应当放弃这种关税政策。
黄育川承认,拜登政府无意改变特朗普遗留下来的关税政策,原因在于他们想以此作为促使中国改变行为的杠杆。拜登政府对中国科技和创新能力提升感到担忧,其政策就是想脱钩,限制中国获得技术,切断金融联系和专业交流,使得两大经济体分离。
黄育川说,如果说关税战是想提升美国公司的生产率和竞争力,这根本做不到。对华出口技术限制是为了安全地带的竞争,这对中国会有伤害,有研究预估会使中国经济增速放慢一个百分点,但从中长期看,因为美国对华技术出口受限,美国公司利润将大减2到4成,将影响美国公司的创新能力,美国经济增速也可能放慢一个百分点。所以技术出口限制从中长期看对美国的伤害更大。
IMF最近一个研究报告显示,限制性关税和贸易措施将使全球产出减少7%到12%。黄育川说,美中紧张关系和限制性措施,美方考虑的是惩罚、伤害、遏制中国,放慢中国进步,没有意识到这对全球,包括美国都有重大的消极影响。中美之间强劲的经济金融关系是不可能被完全脱钩的,包括美中在研究上的协作比美国与英国、德国的合作还要多。如果切断这种联系,美国创新能力也会受打击。
黄育川问:对于华盛顿政策界而言,要问的问题是:遏制中国到底是想要干什么?如果是为了使得中国不再有创新力、不再发展、不再繁荣,则整个世界都会受害。过去三、四十年,全球经济增长有三、四成来自中国。遏制中国,就等于想回到之前低增长的时代,全球新兴经济体受打击,这是不现实的。
黄育川表示,技术限制也是如此,当你限制半导体时,你不可能区分军用与民用,就像钢铁既可以造坦克,也可以造轿车。因此缺失的是与安全相关的高科技产品使用的规范框架,需要谈判。这与核不扩散的过程是相似的。
黄育川进一步指出,美国现在将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对抗统称为“民主与威权之争”,但实际上从经济观点看,俄罗斯与中国相当不同。俄罗斯因为有自然资源优势,觉得自己可以不怕惩罚地在外交上为所欲为。中国的生存和发展繁荣则依靠全球经济体系的正常运作。中国是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它想要基于规则的全球经济体系,想要外资,希望与西方保持良好关系。
黄育川说,美国本应当区分俄罗斯和中国,才能更好地推进自己的利益,而实际却正相反--因为遏制中国,逼迫中国与俄罗斯靠得更近。
曾任世界银行中国事务主任的黄育川表示,中国有赖于基于规则的国际经济体系来实现自身繁荣,探讨建立机制使得中国行为更负责任,是中国感兴趣的。现在的问题在于,正是美国开始离开基于规则的国际经济体系,比如美国不再信任世贸组织,不想接受国际机构的统治,不想在全球层面讨论有安全意涵的技术运用的规范。
他建议中方,虽然美国不放弃关税,施加很多限制措施,对美关系糟糕,但中国还是要推进更加开放的全球体系。比如华为,虽然被美国禁止,但可以谋求与诺基亚等欧洲伙伴合作,形成5G服务结合体,既有欧洲公司参与而解决安全关切,又发挥华为的成本效益优势。
黄育川强调,美国深思熟虑的政策应当是让中国以更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式行事,而不是遏制打压中国。他说,以气候变化为例,美国如何能在要求中国协作的同时,又对中国采取如此咄咄逼人和压制性的政策?两国在气候变化上的合作需要两件事:第一是互信,现在被摧毁;第二是技术,现在遭禁止。在美中关系紧张的时候谈应对气候变化是没有希望的。
中评社记者问:如果中国经济总量未来按汇率算也超过美国,有什么样的意涵?黄育川不愿过高看待其重要性。
他称,考察国力,人均水平比总量规模更重要,因为技术创新力主要是由人均水平决定的。美国人均GDP仍然是中国的五、六倍。美国过去几十年一直居于创新力的顶端,中国过去这些年取得明显进步,与美国的差距在缩小,但美国作为主导性的创新力量的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是无法撼动的。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黄育川表示,中国推进这个进程已经超过十年,因为担心美国将美元当作外交政策的武器,通过禁止别国进入美元体系进行制裁。中国担心如果发生冲突,也会招致这种制裁。因而中国正在推进与俄罗斯等国家的贸易以本币结算。
但是黄育川认为,人民币成为全球货币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全球货币意味着全球都可获得,这需要:第一,在全球广泛赠予,就像美国七十年前的马歇尔计划;第二,长期贸易逆差,美国贸易逆差已持续50年,美元才会被外国广泛拥有。
黄育川称,中国的“一带一路”是贷款不是赠款;中国依然保持外贸顺差,是别人给中国钱,不是中国给别人钱。而中国目前又不能全面开放金融市场,让货币完全自由兑换。因此中国目前没有实际的方式,提供足够多的人民币,使之成为全球货币。他说: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看不到美元的替代货币。
中评社华盛顿3月29日电(记者余东晖)美国知名国际经济问题专家黄育川(Yukon Huang)指出,美国政策界应当自问的一个重大问题是:遏制中国到底是想要干什么?关税战和科技战对美国的长远负面影响更大,对全球都有重大消极影响。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黄育川28日参加美国民间外交组织“Network 20/20”的对话会,就美中战略竞争背景下的经济关系发表看法。
黄育川指出,特朗普发动的关税战根本是说不通的,并没有减少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反而加剧美国通胀。贸易战后,美国对华进口商品依赖性更强,中国对进口商品依赖性减弱,结果与特朗普发动关税战的初衷正好相反。美国应当放弃这种关税政策。
黄育川承认,拜登政府无意改变特朗普遗留下来的关税政策,原因在于他们想以此作为促使中国改变行为的杠杆。拜登政府对中国科技和创新能力提升感到担忧,其政策就是想脱钩,限制中国获得技术,切断金融联系和专业交流,使得两大经济体分离。
黄育川说,如果说关税战是想提升美国公司的生产率和竞争力,这根本做不到。对华出口技术限制是为了安全地带的竞争,这对中国会有伤害,有研究预估会使中国经济增速放慢一个百分点,但从中长期看,因为美国对华技术出口受限,美国公司利润将大减2到4成,将影响美国公司的创新能力,美国经济增速也可能放慢一个百分点。所以技术出口限制从中长期看对美国的伤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