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兰考铁路职工日记本里的车站印象

  中评社北京10月9日电/据新华社消息,10月5日是刘丙振的生日,送走最后一趟客运列车已是6日凌晨1时30分。刘丙振收起信号灯走回间休宿舍,拿出本子补上昨天的日记。

  刘丙振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考站外勤助理值班员。写日记的习惯,他保持了40多年,已经积攒49本日记。

  “1981年7月11日,兰考县增开至连云港的旅客列车,以后也能从家门口坐火车去看大海了,还没见过大海,充满期待。”

  写这篇日记时,刘丙振只有16岁,自认为是“开篇之作”。虽然短短两行字,但饱含着他少年时对大海的向往和对家乡建设的信心。

  “港口城市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增开的这趟客运列车,把兰考这个内陆小县一下子拽进了时代大潮。”每每提及此事,刘丙振都难掩激动。

  泡桐花开,泡桐花落,时间一晃来到1992年。退伍后的刘丙振从父亲手中接过信号旗,正式入职兰考火车站。

  上班第一天,刘丙振在日记里写道:“当年风沙、盐碱、内涝迫害的兰考,在焦裕禄精神的指引下,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外出打工的乡亲越来越多,客车车次不断增加。”刘丙振回忆,特别是每年正月十六前后,行李是用床单或者蛇皮化肥袋裹着,旅客从车门挤不上车就从车窗往里翻。

  随着兰考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加速,客车、货车开行车次不断加密,刘丙振几乎每天都会在日记本上记录接送列车情况,记录列车的名单也越来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