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澳印贸易协议不足以改变亚太经济格局

  中评社北京8月26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澳大利亚与印度今年4月曾达成一项临时性协议,该协议商定印度对来自澳大利亚的85%商品取消进口关税,其中包括羊肉、羊毛和矿产品,澳大利亚对来自印度96%的商品取消进口关税,包括纺织品、皮革和宝石。双方商定,未来将会继续考虑大幅度降低双边关税,增加贸易量。澳大利亚总理洋洋得意,认为这项协议是建立在牢固安全伙伴关系基础之上的。而印度总理的表态同样积极,认为这是“我们双边关系”的“分水岭时刻”。

  人们不禁要问,退出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协定的印度,为何转而与澳大利亚单独签订双边贸易协议呢?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印度是澳大利亚第七大贸易伙伴,两国贸易额182亿美元。这份协议的地缘政治意义,远远大于经贸意义。

  近些年来,澳大利亚为了增加自己的能见度和存在感,在亚太地区不断寻衅滋事。在军事安全领域,充当美国的马前卒,不断地制造事端,在经贸领域,制造混乱,试图破坏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

  对于澳大利亚所扮演的角色,印度政府非常清楚。但是,重大疫情期间,印度经济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对印度这样一个多数人信奉印度教的国家而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肉制品缺乏强烈需求。但既然澳大利亚主动提出降低关税,印度没有必要置之不理。促使澳大利亚在重要进口产品上降低关税,可以给印度相关进口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正因为如此,印度没有必要拒绝与澳大利亚签订这样的双边协议。

  正如美国新闻媒体报导中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一项“临时性贸易协议”。也就是说,印度避免被长期约束,因此,答应与澳大利亚签订一份临时性的贸易协议。在未来贸易关系发展中,印度还会采取怎样的策略,人们不得而知。

  当初印度之所以拒绝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协定,是因为印度是一个特殊的经济体。从历史上来看,印度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英国殖民统治,把南亚次大陆看作是一个整体,建立了一个叫做印度国家。可是,印度独立的时候,各个种族部落之间发生冲突。尽管印度“圣雄甘地”采取绝食策略,希望能够平息冲突,但最终印度还是一分为二,巴基斯坦独立出去。经过残酷的战争,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到目前为止,巴基斯坦与印度仍然处于敌对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希望借助于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控制南亚地区,成为地区霸权国家。这就是为什么印度拒绝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强化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拒绝与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印度希望成为类似于美国在北美地区那样的绝对权威国家,以便对印度洋地区实施霸权统治。对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的国家,印度采取的是怀柔政策,通过军事控制和大量移民,以投票的方式,将其并入印度。对印度洋国家,则采取经济援助的策略,确保印度洋国家牢牢控制在印度的手中。   可以这样说,印度实际上是希望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共同体,把印度洋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东边辐射到东南亚国家,西部辐射到非洲大陆,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有声有色”的地区大国。

  可是,印度的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印度总理的勃勃雄心。重大疫情发生之后,印度多次出现经济危机。仅仅为瞭解决洋葱价格上涨的问题,印度政府就已经焦头烂额,不得不四处组织货源,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印度政府意识到,可以拒绝加入地区性的自由贸易区协定,但是,不能拒绝与其他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议。只要是有利于印度国内市场价格稳定,就应该签订双边协定,以维护印度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澳大利亚是亚太地区发达国家,加强与印度这个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的经贸合作,对于扩大澳大利亚的市场份额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是,近些年来,澳大利亚在加强与美国战略合作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失去了矿产资源的控制权。美国以及美国支持的日本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入股澳大利亚的矿山企业,澳大利亚矿产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掌握在美国以及日本手中,澳大利亚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受到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与印度签订肉制品协议和矿产品协议,就是想要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确保在印度这个重要市场,澳大利亚仍然拥有话语权和定价权。

  可是,印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澳大利亚与印度签订协议,向印度出口农产品和矿产品,能否巩固与印度的安全合作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后,一些学者认为,德国之所以在制裁俄罗斯问题上态度暧昧,是因为德国购买俄罗斯的天然气,正是由于能源合作,才导致德国在制裁俄罗斯问题上优柔寡断。这种观点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必须指出的是,德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已经充分意识到,乌克兰战争爆发真正原因是北约东扩。因此,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北约东扩问题,要想消除俄罗斯的焦虑,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能源合作是德国对待俄罗斯态度软化的原因之一,而不是根本的原因。   同样道理,澳大利亚强化与印度的矿产品和农产品合作关系,是否会在关键时刻影响印度的战略决策,这同样是一个需要观察的现象。或许澳大利亚试图通过双边经贸协议,把印度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可是,印度是一个倡导独立自主的国家,印度在关键时刻,可能不会因为经贸合作,而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对印度来说,与澳大利亚签署临时性贸易协议,完全是权宜之计,印度不会改变自己独立自主地发展道路,也不会在关键时刻被澳大利亚政府所绑架,作出不利于印度长远战略发展的决定。

  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为亚太地区经贸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管澳大利亚出于何种目的,作为协定的重要成员,必须切实履行协议的条款。虽然澳大利亚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挑衅中国,试图取悦于美国,但是,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澳大利亚离不开中国市场。澳大利亚必须遵守协定,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与中国开展经贸关系。

  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中途印度退出,但是,东盟始终敞开大门,随时准备接纳印度。对印度这个重要的经济体,加入协定的最大障碍来自印度的内部,而不是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由于印度是一个“松散”联邦国家,各个联邦主体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不相一致,因此,印度中央政府必须充分考虑到印度各联邦的关切,在处理对外经贸合作关系问题上保持谨慎态度。对印度中央政府来说,保持独立,是一贯的立场和做法,但是,如果在经贸合作方面,自我孤立,那么,对于印度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正因为如此,印度和澳大利亚签署的临时经贸协议,可以看作是印度政府的一次重大尝试。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印度从中获利,那么,不排除印度作出决定,加入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协定。

  中国一贯支持签订地区自由贸易区协定。但是,中国坚决反对排他性的地区自由贸易区协定,坚决反对建立封闭的小圈子。中国积极加入地区自由贸易区协定,并且为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反对亚太地区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但是,中国希望亚太地区国家意识到,祗有敞开大门,奉行多边主义,坚持自由贸易,才能确保亚太地区经济平稳发展。   中评社北京8月26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澳大利亚与印度今年4月曾达成一项临时性协议,该协议商定印度对来自澳大利亚的85%商品取消进口关税,其中包括羊肉、羊毛和矿产品,澳大利亚对来自印度96%的商品取消进口关税,包括纺织品、皮革和宝石。双方商定,未来将会继续考虑大幅度降低双边关税,增加贸易量。澳大利亚总理洋洋得意,认为这项协议是建立在牢固安全伙伴关系基础之上的。而印度总理的表态同样积极,认为这是“我们双边关系”的“分水岭时刻”。

  人们不禁要问,退出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协定的印度,为何转而与澳大利亚单独签订双边贸易协议呢?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印度是澳大利亚第七大贸易伙伴,两国贸易额182亿美元。这份协议的地缘政治意义,远远大于经贸意义。

  近些年来,澳大利亚为了增加自己的能见度和存在感,在亚太地区不断寻衅滋事。在军事安全领域,充当美国的马前卒,不断地制造事端,在经贸领域,制造混乱,试图破坏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

  对于澳大利亚所扮演的角色,印度政府非常清楚。但是,重大疫情期间,印度经济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对印度这样一个多数人信奉印度教的国家而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肉制品缺乏强烈需求。但既然澳大利亚主动提出降低关税,印度没有必要置之不理。促使澳大利亚在重要进口产品上降低关税,可以给印度相关进口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正因为如此,印度没有必要拒绝与澳大利亚签订这样的双边协议。

  正如美国新闻媒体报导中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一项“临时性贸易协议”。也就是说,印度避免被长期约束,因此,答应与澳大利亚签订一份临时性的贸易协议。在未来贸易关系发展中,印度还会采取怎样的策略,人们不得而知。

  当初印度之所以拒绝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协定,是因为印度是一个特殊的经济体。从历史上来看,印度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英国殖民统治,把南亚次大陆看作是一个整体,建立了一个叫做印度国家。可是,印度独立的时候,各个种族部落之间发生冲突。尽管印度“圣雄甘地”采取绝食策略,希望能够平息冲突,但最终印度还是一分为二,巴基斯坦独立出去。经过残酷的战争,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到目前为止,巴基斯坦与印度仍然处于敌对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希望借助于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控制南亚地区,成为地区霸权国家。这就是为什么印度拒绝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强化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拒绝与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印度希望成为类似于美国在北美地区那样的绝对权威国家,以便对印度洋地区实施霸权统治。对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的国家,印度采取的是怀柔政策,通过军事控制和大量移民,以投票的方式,将其并入印度。对印度洋国家,则采取经济援助的策略,确保印度洋国家牢牢控制在印度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