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第295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中评社北京7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95期刊《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7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香港回归25周年、“一国两制”、两岸关系、俄乌冲突等议题的独到分析。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聚焦香港回归25周年议题,刊发了《香港的国际地位和对国家战略价值——香港回归25周年的感想和展望》、《高质量实践:未来“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选择》和《以港鉴台:“一国两制”的中期时刻与新篇章》三篇文章。
《香港的国际地位和对国家战略价值——香港回归25周年的感想和展望》一文作者曹二宝(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兼职教授,深圳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专家,国务院参事室原特约研究员)表示,1978 年11月27日,邓小平首次提出香港“即使收回,原来的制度也不会变”(三年后他将这一构想概括为“一国两制”),距今43 年7 个月。25 年前的7 月1 日,“一国两制”伴随香港回归祖国付诸实践。今年7月1日宣誓就职的第六任香港特首,在其参选政纲中,将“提升香港竞争力”,列作特区新一届政府重要施政方向,并以“八大中心”概括了“十四五”和之前国家赋予香港的全部经济文化等定位。国家赋港定位,找准了“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结合点,是“一国两制”在香港25年成功实践最闪光的亮点。也展示了香港的国际地位和对国家战略价值。
《高质量实践:未来“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选择》一文作者张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秘书长,复旦大学统战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指出,“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经过25 年的“探索型实践”,中央和香港对“一国两制”的历史逻辑、理论内涵和实践取向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在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落实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等一系列制度和政策保障下,“一国两制”开始从“探索型实践”进入“高质量实践”阶段。未来“一国两制”的“高质量实践”仍需要不断健全“一国两制”制度体系;从破解发展痼疾、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施政效能、完善实践形式等多方面着力。特别是要处理好三大关键问题,即把稳定、发展和善治统一于“一国两制”的“高质量实践”进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一国两制”的“高质量实践”。
《以港鉴台:“一国两制”的中期时刻与新篇章》一文作者田飞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 法学院副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法学博士)表示,“一国两制”是中国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与现代化发展问题的长期战略和创新型宪制安排,在港澳优先实践,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集中在台湾问题上。香港是“一国两制”港澳台实验的最具影响力和示范性的制度平台,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对“一国两制”香港经验进行简要总结,可以对澳门实践及台湾方案起到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香港回归以来的治乱演变有历史原因,也有制度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及与世界体系频繁、深度互动带来的正常范畴的风险和挑战。作为开放性和实验性的制度安排,“一国两制”的制度收益和制度风险是有正相关性的,但是当制度风险达到极限时必须引入制度补强,才可延续制度整体的安全性与生命活力。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发了《台美勾连的分裂妄动与大陆“以武促统”的政策连动》一文。作者周志怀(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表示,2016年民进党重新上台后,美为“挺台遏华”而力推“一中一台”台海政策的路径日渐清晰。民进党当局则伺机加紧与美勾连,顽固坚持“倚美抗中”的“渐进式台独”路线,与美连手打破台海现状。民进党当局藉俄乌冲突“强化台湾主体意识,凝聚‘守土卫国’意志”,不断将台海局势推向危险境地。台美间频频勾连的分裂妄动必然导致大陆“以武促统”的政策连动,使大陆舆论场关于非和平方式作用的讨论由“以武遏独”转向“以武促统”。俄乌冲突后民进党当局向两岸红线移动的频率与速度虽会有所降低,但“拒统谋独”的路线并不会改弦易辙。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发了《台式“认知作战”:概念泛化、话术运用与影响分析》一文。该文作者苏美祥(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林中威(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表示,民进党当局引入西方“认知战”概念,并加以泛化运用,把自己伪装成受害者,不断加码炒作“大陆虚假信息”,进而大肆渲染“大陆认知作战”,逐步形成一套符合民进党政治特质和利益需求的台式“认知作战”模式,成为民进党当局强化“大内宣”、外接西方舆论场、稳固其执政地位的重要工具。在具体运作上,台式“认知作战”大幅度延展“认知战”概念,全面调动行政资源甚至直接进场鼓噪猎巫,试图将漏洞百出的话语逻辑“真相化”,假借“民主”“自由”之名炒作价值对立,为民进党当局钳制岛内舆论、勾连外部势力、裂解台海民意提供便利。民进党当局肆意操弄“认知作战”,在岛内攻击异己,在两岸制造对立,最终损害的是台湾民众的发展空间和利益。
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刊发了《美国提“毁台论”的启示与分析》一文,该文作者刘性仁(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国发大陆所副教授)表示,美国学者克里斯多福· 布斯(Christopher D. Booth)在美国海军研究所(U.S.NAVAL INSTITUTE) 出版的5月号《议事录》杂志提出题目为“为入侵台湾后的反抗做准备”(Preparing a Post-Invasion Taiwan for Insurgency)的文章,主张美军陆战队必须协助台湾摧毁破坏基础建设,藉以阻扰共军在台湾的监控能力,确保争取扩大冲突后的胜利,这便是“毁台论”。他在文中首先探讨“毁台论”的背景,而后针对美方毁台论的逻辑思路进行论述;再来针对美方毁台论的启示与美中台关系发展进行探讨;最后对于美毁台论进行启示性的分析,从而对台湾蔡政府及民众进行相关的建议与提醒。
本期“智库透视”栏目关注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刊发了《2022年底的台湾地方选举几个重点地区的观察》和《蒋万安能否挽救国民党:从台北市长选举透视台湾政治发展趋势》两篇文章。
《2022年底的台湾地方选举几个重点地区的观察》一文作者邵宗海(澳门理工大学名誉教授)表示,2022年台湾地方公职人员选举,或称九合一地方选举,将于11月26日举行投票。本届选举是蔡英文自2020年5月20日连任后的首场全台性选举,不仅是蔡英文第二任期的期中考,也被认为是2024年总统大选前哨战。
《蒋万安能否挽救国民党:从台北市长选举透视台湾政治发展趋势》一文作者许陈品(辅仁大学历史系学士、政治大学东亚所硕士)表示,国民党于近期征召蒋万安参选台北市长,这意料之中的举动,却将蒋万安个人与国民党全党紧密联系起来。无论是蓝营选民在“太阳花学运”后对政治明星的殷切期望,或对于“去蒋化”、“转型正义”议题的消极回应,以及在两岸关系上裹足不前、甚至和绿营拿香跟拜的态度,蒋万安个人与国民党的反应极为相似、高度重合。可以说,蒋万安打台北市长选战,就是国民党面对这次九合一选举以及台湾未来政治走向的缩影。上述议题,也将是国民党与蒋万安未来绕不过的坎。
本期“智库纵横”栏目刊发了《俄乌冲突对三个“三角”关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一文。该文作者张磊(北京市台办研究室主任)表示,俄乌冲突的影响不是一个固定结果,而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当前,美国的策略是通过乌克兰消耗俄罗斯,并转嫁危机,把负面影响引向中国,实现同时打压中俄两国的图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俄罗斯的制裁和抵制,应该已经超出俄罗斯预先的设想,但是普京和俄罗斯不会轻易被美国击倒,中国也不会掉入陷阱。大国关系、地缘政治与世界格局将会因此复杂演变,俄乌冲突对全球的影响将是长期持续的。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发了《论俄乌冲突对台湾之借镜与启示》一文。该文作者柳金财(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表示,乌克兰从“亲俄路线”转向“亲欧美路线”,成为俄乌冲突之导火线,尤其亲西方乌政府宣称参与欧盟及加入北约组织,引发俄罗斯安全疑虑,从而采取“先发制人”之“特别军事行动”。同样的战略思维逻辑,也可类推适用在东亚地区,台湾恐成为美国印太战略设计下“另一个乌克兰”。当台介入中美霸权战过程,镶嵌至所谓印太战略架构成为美遏制陆的“马前卒”,反使台被绑架在印太战略战车上。从民族主义立场、地缘经济及政治需要来说,台湾对外战略应从“抗中保台”、“联美抗中”失衡思维,转向“友美和中”均衡战略,方能规避“被战争”风险。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发了《民进党分离主义的三大目标》一文。该文作者沈惠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博士)、曾杨雪(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表示,民进党分离主义的目标可分为“政治台独”“经济台独”和“文化台独”三大方面。“政治台独”是指民进党企图通过解构一个中国原则,以“立法”或“公投”等方式让台湾地区成为一个事实与法理都独立的“主权国家”。在“政治台独”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民进党企图通过推行“南向政策”或“新南向政策”等摆脱依赖祖国大陆的“经济台独”。不过这样的企图是没法得逞的。因此之故,民进党把目光转向思想文化领域,企图通过在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文化台独”,割裂台湾与祖国的历史文化联系,为政治上、法律上的“台独”奠定基础。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发了《近代以来新疆与台湾在国家疆域中的战略地位与治理模式比较——兼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台湾统一后治理的启示》一文。该文作者陈钰婷(闽南师范大学学生)、王建民(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表示,近代以来,西部边疆新疆与东部海疆台湾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国家治理中均具有特殊重要地位。晚清政府曾在19世纪末对优先保新疆还是保台湾进行了激烈争论,并达成优先保疆结论,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在维护新疆与台湾疆域及治理问题上,历届中央政府所面临的内外威胁、宗教信仰与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新疆屯兵戍边治理尤其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治理模式,对统一后的台湾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台湾统一后,可将经过改良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治理模式与“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相结合,组建台湾新型发展建设集团,负责承担统一后重建、能源与军工等重要领域建设、两岸海上海下交通体系建设、协助维护海防与治安等任务,更好推进与落实“一国两制”台湾方案。
本期“思想者论坛”栏目刊发了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思想者论坛:香港回归25周年的回顾与展望”全文实录。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2年7月号,总第295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学术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中评社北京7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95期刊《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7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香港回归25周年、“一国两制”、两岸关系、俄乌冲突等议题的独到分析。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聚焦香港回归25周年议题,刊发了《香港的国际地位和对国家战略价值——香港回归25周年的感想和展望》、《高质量实践:未来“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选择》和《以港鉴台:“一国两制”的中期时刻与新篇章》三篇文章。
《香港的国际地位和对国家战略价值——香港回归25周年的感想和展望》一文作者曹二宝(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兼职教授,深圳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专家,国务院参事室原特约研究员)表示,1978 年11月27日,邓小平首次提出香港“即使收回,原来的制度也不会变”(三年后他将这一构想概括为“一国两制”),距今43 年7 个月。25 年前的7 月1 日,“一国两制”伴随香港回归祖国付诸实践。今年7月1日宣誓就职的第六任香港特首,在其参选政纲中,将“提升香港竞争力”,列作特区新一届政府重要施政方向,并以“八大中心”概括了“十四五”和之前国家赋予香港的全部经济文化等定位。国家赋港定位,找准了“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结合点,是“一国两制”在香港25年成功实践最闪光的亮点。也展示了香港的国际地位和对国家战略价值。
《高质量实践:未来“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选择》一文作者张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秘书长,复旦大学统战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指出,“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经过25 年的“探索型实践”,中央和香港对“一国两制”的历史逻辑、理论内涵和实践取向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在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落实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等一系列制度和政策保障下,“一国两制”开始从“探索型实践”进入“高质量实践”阶段。未来“一国两制”的“高质量实践”仍需要不断健全“一国两制”制度体系;从破解发展痼疾、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施政效能、完善实践形式等多方面着力。特别是要处理好三大关键问题,即把稳定、发展和善治统一于“一国两制”的“高质量实践”进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一国两制”的“高质量实践”。
《以港鉴台:“一国两制”的中期时刻与新篇章》一文作者田飞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 法学院副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法学博士)表示,“一国两制”是中国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与现代化发展问题的长期战略和创新型宪制安排,在港澳优先实践,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集中在台湾问题上。香港是“一国两制”港澳台实验的最具影响力和示范性的制度平台,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对“一国两制”香港经验进行简要总结,可以对澳门实践及台湾方案起到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香港回归以来的治乱演变有历史原因,也有制度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及与世界体系频繁、深度互动带来的正常范畴的风险和挑战。作为开放性和实验性的制度安排,“一国两制”的制度收益和制度风险是有正相关性的,但是当制度风险达到极限时必须引入制度补强,才可延续制度整体的安全性与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