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观察:保持香港国际化是各界共识
中评社香港6月30日电(记者卢哲)香港近期举办了多场以回归25周年及“一国两制”为主题的论坛,不同领域的代表人士回顾、总结了回归以来香港发展的成就及经验,并对香港未来提出展望和期盼。据笔者观察,对于香港未来走向的讨论,坚持“一国两制”是基础,而保持香港的开放及国际化则是各界共识。香港政界、商界、法律界、学术教育界人士都在不同场合强调开放是香港的重要、必须坚持的优势,各界期盼香港能发挥优势开启新征程。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团结香港基金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黄元山在一个主题为“全球新形势香港再出发”的研讨会上表示,现时国家各方面增长势头不变,香港的优势就是在“一国两制”下的自由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经贸城市。他强调,香港作为一个体量小而高度开放的经济体,要保持的高收入、保持经济继续增长,就需保持高度开放,要继续“食四方饭”:保持人流、物流、资金流、和讯息流等经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保持国际性和开放性。黄元山还提醒,在世界大变局中,“食四方饭”要吃得小心,要有底线思维和应变方案,防范国家安全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而要有智慧地按部就班推进。
商界方面,对于保持开放、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保持香港桥梁角色优势的呼声最大,不同商会及商界代表均有类似发声。其中大紫荆勋贤、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在“‘一国两制’的成就与展望”的论坛上就指出,香港要抓住国家政策给香港带来的巨大机遇,但香港必须寻求向世界开放的方式,以便能够继续轻易地与世界交流。与此同时,香港亦需要寻求配合内地防疫抗疫政策要求的方法。他认为,若香港能够达成目标,则代表香港能够用好“一国两制”,甚至能够成为中国的探路者,创造保护人们健康及向游客开放的安排。
在教育界,香港大学校长张翔在接受中评社专访时一再强调,“一国两制”让香港有独特的优势,在夯实“一国”的前提下,香港应充分发挥“两制”优势,保持开放和国际化的特性,继续加强全球合作。张翔强调,香港是连接内地和国际的桥梁,一定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与国际及内地合作,为国家、为全世界做贡献。
在法律界,香港资深大律师、香港特区政府前刑事检控专员江乐士也强调,香港终审法院的海外法官制度应该保持,因为这类开放、国际化的制度对香港很重要。江乐士指出,香港当前采取的海外法官制度对于国际化都市仍是很好的安排。香港现时的海外法官都是具有最高国际地位的法学家,有他们参与香港司法工作,除了贡献经验智慧之外,他们的存在也有助于强调香港司法机构的独立性——而这对于公众、对于包括企业家、金融家和投资者在内的更广泛的商界来说,都非常重要。
实际上,创造香港开放、国际化的良好营商环境,也是国家的目标。外交部驻港公署也对香港国际化的定位作出了明确的表态,并释放了吸引外资的强烈信号。外交部驻港公署特派员刘光源本月在香港表示,“一国两制”让香港尽享开放包容之利。国家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也将为香港发展注入强劲势能。“十四五”规划、“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为香港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刘光源说:“对国际商界来说,选择香港,就是选择机遇;投资香港,就是投资未来!”他说,欢迎国际社会有识之士和在港外国朋友起而行之,共同参与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香港。外交部驻港公署将继续为特区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继续秉持外交惠港理念,为香港对外交往合作搭建便利桥梁。
笔者认为,回归25年,“一国两制”在香港行稳致远,香港各界对于“一国”之下“两制”优势、对香港的定位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并致力于维护其独特价值。而香港要持续发挥自身优势,关键在于要在“一国”的基础上用好“两制”——这包括发挥好作为沟通内地与国际的桥梁角色、保持具有国际口碑的良好法治制度及独立的司法架构、维持包容多元的人才吸纳培养及流动制度、以及高度流通而稳定的营商环境及政策支持等等。而“开放”及“国际化”正是其中的关键,是香港各领域对未来发展路径的共识。
新一届政府即将上任,正如业界人士所说,思考如何克服疫情的限制、找到一个平衡各方的沟通渠道,是开放交流的第一步。但疫情是暂时的,更重要的是,新征程上,政府与各界需共同努力,维护香港优势、抓紧机遇,保持开放、灵活变通。相信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一定能继续谱写新的辉煌。
中评社香港6月30日电(记者卢哲)香港近期举办了多场以回归25周年及“一国两制”为主题的论坛,不同领域的代表人士回顾、总结了回归以来香港发展的成就及经验,并对香港未来提出展望和期盼。据笔者观察,对于香港未来走向的讨论,坚持“一国两制”是基础,而保持香港的开放及国际化则是各界共识。香港政界、商界、法律界、学术教育界人士都在不同场合强调开放是香港的重要、必须坚持的优势,各界期盼香港能发挥优势开启新征程。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团结香港基金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黄元山在一个主题为“全球新形势香港再出发”的研讨会上表示,现时国家各方面增长势头不变,香港的优势就是在“一国两制”下的自由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经贸城市。他强调,香港作为一个体量小而高度开放的经济体,要保持的高收入、保持经济继续增长,就需保持高度开放,要继续“食四方饭”:保持人流、物流、资金流、和讯息流等经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保持国际性和开放性。黄元山还提醒,在世界大变局中,“食四方饭”要吃得小心,要有底线思维和应变方案,防范国家安全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而要有智慧地按部就班推进。
商界方面,对于保持开放、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保持香港桥梁角色优势的呼声最大,不同商会及商界代表均有类似发声。其中大紫荆勋贤、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在“‘一国两制’的成就与展望”的论坛上就指出,香港要抓住国家政策给香港带来的巨大机遇,但香港必须寻求向世界开放的方式,以便能够继续轻易地与世界交流。与此同时,香港亦需要寻求配合内地防疫抗疫政策要求的方法。他认为,若香港能够达成目标,则代表香港能够用好“一国两制”,甚至能够成为中国的探路者,创造保护人们健康及向游客开放的安排。
在教育界,香港大学校长张翔在接受中评社专访时一再强调,“一国两制”让香港有独特的优势,在夯实“一国”的前提下,香港应充分发挥“两制”优势,保持开放和国际化的特性,继续加强全球合作。张翔强调,香港是连接内地和国际的桥梁,一定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与国际及内地合作,为国家、为全世界做贡献。
在法律界,香港资深大律师、香港特区政府前刑事检控专员江乐士也强调,香港终审法院的海外法官制度应该保持,因为这类开放、国际化的制度对香港很重要。江乐士指出,香港当前采取的海外法官制度对于国际化都市仍是很好的安排。香港现时的海外法官都是具有最高国际地位的法学家,有他们参与香港司法工作,除了贡献经验智慧之外,他们的存在也有助于强调香港司法机构的独立性——而这对于公众、对于包括企业家、金融家和投资者在内的更广泛的商界来说,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