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青年论坛:陈倩羚论爱国者团队施政首秀
中评社香港12月31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陈倩羚日前参加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并发言,重点分享了她对新一届特区政府施政的观察与思考。陈倩羚表示,在爱国者治港原则全面落实的新气象下,迄今仅上任约半年的新一届政府已展露出耳目一新的管治风格——立足国家整体的发展大局、着眼香港未来的长远规划。她认为,李家超班子的施政方针从大方向上值得肯定,但若在一些短期而细微的方面也更注重改善,将能更好地回应港人的诉求并切实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陈倩羚表示,今年7月正式履新就职的李家超班子,是自2021年完善选举制度以来第一支筹组的特区政府管治团队。在爱国者治港原则全面落实的新气象下,迄今仅上任约半年的新一届政府已展露出耳目一新的管治风格——立足国家整体的发展大局、着眼香港未来的长远规划。李家超班子这种有别于以往历届政府的掌舵思维,相信将能有力带领香港实现“由治及兴”的美好夙愿,助香港找到并抓紧更多发展前进的可能性,并推动盘根错节的深层次矛盾发生根本性改变,令香港不仅从整体数字上看上去更好,而且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升。不过,尽管李家超班子的施政方针从大方向上值得肯定,但若在一些短期而细微的方面也更注重改善,将能更好地回应港人的诉求并切实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以更坚定的决心捍卫国安
陈倩羚表示,虽然,“一国两制”至今已在香港实施逾25年,但直至2020年港区国安法生效以前,香港的主权与国家安全等核心利益仍不时遭到冲击,2014年的违法“占中”、2019年的黑暴动乱,更一度威胁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过去几届政府虽然也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的工作,但在相关法律基础未臻完善的现实条件下,纵使底气十足仍有时会陷入“师出无名”的窘境,再加上部分公职人员在忠诚度上并未达标,这些都导致政府以往在处理相关议题时未够果断,难免会予乱港势力以可乘之机。
陈倩羚认为,随着国安法的确立,以及爱国者治港原则的全面落实,香港在国家主权与安全方面的漏洞终于被妥善填补。这也使新一届政府在处理这些大是大非的议题时,能更加理直气壮地主张并力争我们应有的权益,坚定维护国家安全、坚决捍卫“一国两制”。当面对敏感争议时,新政府班子除了展现出充分的忠诚度与斗争精神外,更是能在兼顾香港本地利益的基础上,站在国家整体的大局更全面地考量问题。一些看似属香港自身范畴的议题,实则不仅关系着香港社会的长治久安,其影响力还会从本地辐射出去上升到国家层级。
例如,特区政府近日在处理黎智英案中海外律师的争议时,就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一支由爱国者所组成的管治团队的全局意识。尽管,香港终审法院驳回了律政司阻止黎智英聘请英国大状的申请,本地司法系统似乎有信心把海外律师涉足国安案件的风险管控好;但从格局更大的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基于对国安隐患更审慎保险的评估,李家超仍针对此事及时向全国人大提出释法要求,务求能有力阻挡外部势力藉任何可乘之机打开危害国安的缺口。足见,在爱国者治港的施政新风下,香港将能更牢固地守护来自不易的“由乱入治”,并能更安心地全力以赴朝“由治及兴”迈进。
陈倩羚表示,新一届政府在处理困扰港人多年的深层次矛盾之一——土地房屋问题时,同样展现出较以往更强大的魄力,予人一种能彻底扭转局势的信心。李家超班子一针见血地切中当前居住问题的主因,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在增加土地房屋的供应上提速、提效、提量。除了大刀阔斧地精简土地发展过程中的行政程序外,在寻土觅地上也采取更加主动的姿态,更是提出了“掌握土地主导权”的长期部署。对于一些过去因争议较大而被长期搁置或进展缓慢的觅地方案,包括“明日大屿”填海计划、发展郊野公园边陲地带等,本届政府并没有因为会触动到某些利益群体的蛋糕,就采取拖字诀刻意怠慢、或放任不管,而是顶着阻力锐意破解固有的利益藩篱,继续推动这些方案能加快落地实施与推进。
陈倩羚认为,新一届政府在增加土地房屋供应的同时,也展现了全盘长远的发展规划思维。有别于以往过度依赖“头痛医头”的短期补救措施,李家超班子在探讨土地房屋问题的解方时,是立足于一个更高的位置上去思考与衡量。最近一份施政报告有关推进“北部都会区”计划的部分,不仅着眼于释放新界北的丰富土地储备,还纳入了促进产业升级、发展交通基建、融入国家大局等考量因素。过去政府在发展新界北时,主要是出于纾缓住房紧张的目的,没有很好地兼顾到就业、交通等配套建设,往往等这些问题已相当严峻时,才后知后觉地去应对,搞到焦头烂额。而“北部都会区”的发展规划布局,显然有志于摆脱这种窠臼,从一开始就构思好新社区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当区的支柱产业是什么、如何与市区及内地的交通进行连接等。
陈倩羚指出,除了老大难的土地房屋问题外,香港另一个阻碍社会前进的深层次矛盾,就是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在过去香港“大市场、小政府”的传统下,尽管强势的金融地产业已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但也导致了社会资源过度集中而挤压掉其他产业的发展。过去几届政府虽然也致力于促进产业多元发展,但却没能从根本上疏导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例如推动创科发展的手段往往是兴建大楼设施,而不是聚焦解决缺乏良好创科生态系统的主要弊病。
本届政府虽不能马上令当前的产业机构发生根本性转变,但其提出的一些创新之举却对未来的产业发展布局具深远意义。李家超班子在施政报告中,提出要从现存的“未来基金”中拨300亿港元,成立“未来投资基金”与“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旨在引进和投资落户香港的新兴产业,用投资手段来主导本地的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的资金、人才聚集到创科、高端制造业等未来的朝阳行业。尽管,与新加坡的淡马锡相比,这项投资计划看上去似乎杯水车薪;但勿容置疑的是,它是新一届政府改变以往在产业政策上相对被动角色的良好开端,令香港在“十四五”规划中“国际创科中心”的前景更趋明朗。
陈倩羚表示,得益于爱国者治港原则的全面确立,在此背景下组建的李家超班子能更加坚决果敢、大刀阔斧地推动施政与改革,充分彰显了立足整体、着眼长期发展的大局观,这个在施政大方向层面上的进步固然值得高度肯定。不过,政府在进行宏大长远布局的同时,也应适当关注基层市民的当下需求。
陈倩羚指出,最近几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香港的对内对外正常往来长时间停摆,其作为国际城市的枢纽地位被不断削弱,近来企业、资金、人才等流失现象更持续加剧,令不少港人对本地经济的发展前景十分堪忧。虽然现届政府针对上述问题已有所回应,提出了一系列“抢人才、抢企业”的计划措施;但由于香港目前仍未全面复常,因此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实则有限。政府在产业、人才方面的长期策略无疑方向正确,但短期内却未能有效化解港人的焦虑。如何因应眼下所处的现实环境,将长远的纲领方针细化为可以具体落实的短期措施,以及时、高效地回应市民最急切的关注点,是本届政府接下来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
陈倩羚表示,除了人才、企业的不断外流外,新冠疫情也沉重挫伤了香港的本地经济,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当其冲要数旅游业、餐饮业、零售业等。这些容纳大量中小企与就业人口的行业,近几年来在疫情的反覆折腾下,拿着聊胜于无的政府补助苦苦支撑,不少企业更因熬不过寒冬而被迫结业,基层劳工是在此过程中处境最糟糕的群体。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全球供应链混乱及俄乌战争等因素迭加影响下,香港近期的通胀水平更是明显加剧,电力、煤气、巴士、的士等纷纷预告加价,这对于手头拮据的基层市民而言更是百上加斤。对于这些切肤之痛的民生问题,本届政府虽然也有提出一些零散的纾困措施,但显然未能符合市民希望能马上改善生活的期待。这部分心理落差若处理不好,有可能持续积压并转变为民怨,显然不利于政府施政的顺畅开展。
陈倩羚表示,有赖于爱国者治港原则的全面落实,新一届政府在当前良好的施政环境下,已为香港勾勒了一个着重长远、整体发展的光明前景,并正带领着香港在这条正确的航线上持续前行。虽然,本届政府在处理一些短期和具体的经济、民生诉求上仍有改善空间,但相信这支崭新的爱国者团队一定能够力求上进、不断需求突破,在扩大已有优势的同时加紧完善短板,在将来为港人带来更满意、更骄傲的施政表现,并在香港“由治及兴”的转折处写下浓重一笔!
此次论坛主题为“‘爱国者治港’元年之面面观”。来自中评的八位青年分别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人才等不同层面,全方位地回顾总结了“爱国者治港”元年所展现出的新气象、新面貌,并且就进一步深入推进“爱国者治港”原则在各领域的落实积极建言献策。
参加此次论坛的中评青年有: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分析师、中评社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陈倩羚,中评社主任记者、采访部副主任张爽,中评社主任记者、港澳部副主任卢哲,中评社主任记者、北京记者站副站长海涵。此次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研究员林艳主持。
中评社香港12月31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陈倩羚日前参加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并发言,重点分享了她对新一届特区政府施政的观察与思考。陈倩羚表示,在爱国者治港原则全面落实的新气象下,迄今仅上任约半年的新一届政府已展露出耳目一新的管治风格——立足国家整体的发展大局、着眼香港未来的长远规划。她认为,李家超班子的施政方针从大方向上值得肯定,但若在一些短期而细微的方面也更注重改善,将能更好地回应港人的诉求并切实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陈倩羚表示,今年7月正式履新就职的李家超班子,是自2021年完善选举制度以来第一支筹组的特区政府管治团队。在爱国者治港原则全面落实的新气象下,迄今仅上任约半年的新一届政府已展露出耳目一新的管治风格——立足国家整体的发展大局、着眼香港未来的长远规划。李家超班子这种有别于以往历届政府的掌舵思维,相信将能有力带领香港实现“由治及兴”的美好夙愿,助香港找到并抓紧更多发展前进的可能性,并推动盘根错节的深层次矛盾发生根本性改变,令香港不仅从整体数字上看上去更好,而且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升。不过,尽管李家超班子的施政方针从大方向上值得肯定,但若在一些短期而细微的方面也更注重改善,将能更好地回应港人的诉求并切实提升人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