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手写信的魅力与张力

陈秋妹在“林海娘子军”纪念馆。

  中评社北京11月5日电/据光明网报导,今年是“林海娘子军”成立60周年,我们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推出的短视频《给春俤妈的一封信》,以队员陈秋妹提笔书信的方式对话队长罗春俤,以她的视角忆往昔看今朝,忆苦也思甜,感恩亦念旧,于细微处见真情,在平凡中守初心。

  20世纪60年代,地处福建三明尤溪大山深处的谢坑大队,仍有4000多亩荒山。时任谢坑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妇代会主任罗春俤决定组织姐妹们上山造林、育林。1963年春,她建立尤溪谢坑妇女耕山队,领着一群姐妹历尽艰辛,硬是靠肩挑手扒,战天斗地拼命干,将一片片荒山披上绿装。她们响应号召、艰苦奋斗、矢志不移,被誉为“林海娘子军”。罗春俤在姐妹队伍中既是队长,又是家长,对姐妹们照顾有加,大家都亲切喊她为“春俤妈”。这不仅是一个走心的称呼,更是一段独一无二的回忆。这是作品的创作背景。

  1990年,罗春俤因病去世,但“林海娘子军”的精神却不灭不朽。今年73岁的陈秋妹,加入妇女耕山队时才13岁。正过着幸福晚年生活的她,时常想起在妇女耕山队时的场景,想念与大姐罗春俤相处的点点滴滴,这份情谊深深感动了我们。在前期找寻呈现方式方面,我们力求有一个突破,希望不再是简单的自述和配音。在与陈秋妹深入沟通后,我们一致同意选择符合那个年代流行的书信往来方式,以一封手写信作为回忆的载体,展开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我们认真翻看了《林海娘子军》同名连环画、仔细观摩了纪录片《朝气蓬勃的妇女耕山队》,以闲聊的方式,尝试跟陈秋妹一起找细节、寻共鸣,如罗春俤拿自己的布票和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零花钱为陈秋妹做了一件新衣的经历,以及罗春俤在队里教姐妹们唱歌等细节,努力呈现出属于那个年代、属于姐妹间的特别记忆。

  为了让观众更有代入感,我们在片头特意还原了亲笔书信的氛围感,钢笔、信纸、老花镜,还有一本岁月感满满的老相册,一下子就把时间线拉回到那段意气风发的峥嵘岁月。于是,一张信笺、一支钢笔,将过往和今朝巧妙联结,突破时空的界限,每一处落笔就是一个时空的轴线和连接点,使得回忆这一情绪空间变得生动、轻盈,让思念因为提笔掷地有声,让精神依靠记录赓续传承。借助这封书信,陈秋妹领着姐妹看今朝“林改”成就、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愿望也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