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善用中央援港资源 分层实现清零目标
中评社香港4月19日电(评论员 束沐)近期香港第五波疫情从高位回落,持续三个多月的社交距离限制措施即将松绑,广大企业和市民对恢复日常经济活动的诉求日益炽烈,下个阶段香港防疫何去何从,再度成为焦点。我们认为,特区政府对疫情反弹务必高度警惕、充分预备,最关键在于善用、尽用中央援港资源,在维持“三减”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科学精准、分层稳健实现“动态清零”目标。
第五波疫情给香港带来惨重代价,对全国防疫大局造成严重影响,教训不可谓不血淋淋。犹记得2月底至3月初,香港每日新增病例高达5万余人,医院急症室如同人间炼狱,民间恐慌性抢购潮迭起,养老院等高危场所几乎全部沦陷,更有大量染疫“黑数”在社区肆意游走。缺医护、缺病床、缺药品、缺基层人手、缺隔离设施……香港防疫之被动前所未有,医疗体系和公共服务系统也濒临崩溃边缘,香港社会安全稳定一度面临重大风险隐患。
所幸在中央和内地有关方面的协调、支持下,在香港各界爱国力量的动员、配合下,一方面全力保民生、保物流、保供应,确保香港社会大局稳定不乱,一方面以极高效率援助调集药品、口罩、方舱等最紧缺抗疫资源,派出多批医护及检测队深入抗疫第一线,极大程度缓解香港医疗压力,帮助许多香港市民在不得已情况下自救自愈。最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向香港派出多批防疫专家组,提出“三减少、四集中、一优先”的阶段性目标,为香港渡过第五波疫情最艰难的时期提供了思路上的指导。
当前,特区政府、防疫团队、医疗体系以及社会各界,应该抓住近一段时间第五波疫情逐步下行、医疗压力相对舒缓的宝贵窗口期,认真总结各方面经验教训、用好用尽各项援港资源,坚持既有抗疫方针策略不动摇,一手必须以未雨绸缪、厉兵秣马、严阵以待之姿迎接随时可能出现的第六波疫情反弹,另一手必须要结合疫情演变形势与香港经济社会实际,分层次、分步骤接近乃至达到“动态清零”状态,两手都要硬。对此,我们提出以下三点主张:
第二,中央援港应急医院、方舱社区隔离设施、新冠口服中西药构成了抗疫“金三角”,只要善用尽用,香港就可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决不能造成援港资源的闲置或浪费。本月初中央援建的应急医院一期工程完工交付,提供500张负压病床及手术室等设施,月底交付的二期工程再增加500张负压病床及放射、检验等设施。疫情发生以来香港医疗体系高度紧绷,“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救治”这件想做却做不成的事,终于在中央的指导和援助下得到真正落实。同时,政府决定将具有5千个独立单位、1.7万个床位的方舱医院用作今后主要社区隔离设施,但更好利用方舱,还需相关法律作为配套,因为当疫情下行、接近清零时,原则上不应继续容许轻症居家自我隔离,否则既会造成隔离设施闲置,也不利于有效监测和管控“轻症转重症”,更会徒增社区传播风险。此外,现有方舱应加强医疗功能,与应急医院、定点医院、公立医院之间形成更加高效的诊治、开药、转运机制,形成密切分工的有机整体,并为轻症患者提供更多抗疫中成药。
第三,长者、儿童等高危人群的防疫工作仍存在巨大短板,特区政府必须争分夺秒扩大疫苗覆盖、做好应急预案,决不能重现第五波疫情高峰期的人道危机。截至目前,香港第五波疫情死亡个案中70岁以上群体占比高达87.8%,未接种或只接种一剂疫苗的群体占比高达88.2%。上述数据充分说明,坚持“生命至上”最根本上要坚持“科学至上”,完整接种及加强针是防范重症和死亡的最有效办法,对高龄长者、儿童等高危群体更是如此。然而,相较于12至19岁儿童两针疫苗接种率已经接近八成,3至11岁的两针接种率未满四成,80岁以上两针接种率仍不到五成、三针接种率更是低于两成。换言之,一旦第六波疫情来袭,相当多的长者、儿童还会面临严重生命威胁,若届时再出现医疗紧张、挤兑或救治不及时等情况,不排除再次出现令人不堪的场面。因此,港府既要把想尽一切办法提升长幼群体疫苗接种率作为“硬任务”,也要采取科技创新手段完善对护老院长者、独居老人的健康监测,特别要用好内地援港设施,集中妥善治疗与护理确诊高龄人士。
中评社香港4月19日电(评论员 束沐)近期香港第五波疫情从高位回落,持续三个多月的社交距离限制措施即将松绑,广大企业和市民对恢复日常经济活动的诉求日益炽烈,下个阶段香港防疫何去何从,再度成为焦点。我们认为,特区政府对疫情反弹务必高度警惕、充分预备,最关键在于善用、尽用中央援港资源,在维持“三减”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科学精准、分层稳健实现“动态清零”目标。
第五波疫情给香港带来惨重代价,对全国防疫大局造成严重影响,教训不可谓不血淋淋。犹记得2月底至3月初,香港每日新增病例高达5万余人,医院急症室如同人间炼狱,民间恐慌性抢购潮迭起,养老院等高危场所几乎全部沦陷,更有大量染疫“黑数”在社区肆意游走。缺医护、缺病床、缺药品、缺基层人手、缺隔离设施……香港防疫之被动前所未有,医疗体系和公共服务系统也濒临崩溃边缘,香港社会安全稳定一度面临重大风险隐患。
所幸在中央和内地有关方面的协调、支持下,在香港各界爱国力量的动员、配合下,一方面全力保民生、保物流、保供应,确保香港社会大局稳定不乱,一方面以极高效率援助调集药品、口罩、方舱等最紧缺抗疫资源,派出多批医护及检测队深入抗疫第一线,极大程度缓解香港医疗压力,帮助许多香港市民在不得已情况下自救自愈。最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向香港派出多批防疫专家组,提出“三减少、四集中、一优先”的阶段性目标,为香港渡过第五波疫情最艰难的时期提供了思路上的指导。
当前,特区政府、防疫团队、医疗体系以及社会各界,应该抓住近一段时间第五波疫情逐步下行、医疗压力相对舒缓的宝贵窗口期,认真总结各方面经验教训、用好用尽各项援港资源,坚持既有抗疫方针策略不动摇,一手必须以未雨绸缪、厉兵秣马、严阵以待之姿迎接随时可能出现的第六波疫情反弹,另一手必须要结合疫情演变形势与香港经济社会实际,分层次、分步骤接近乃至达到“动态清零”状态,两手都要硬。对此,我们提出以下三点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