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港生北上难重挫港府声望

图1 李家超政府上任以来信任指数及“通关因素”影响力变化情况(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8月22日电/近日多间传媒报导,大量港生因健康驿站摇不到号、预约困难导致无法北上赴内地高校报到注册,面临赶不上新学期的困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分析香港社交媒体数据得出结论:近年来港生北上求学日趋踊跃,但供不应求、依靠运气的通关名额成为港生注册或返校的“拦路虎”,港生北上难只是疫情发生以来港人北上难的一个缩影,网民一边倒批评政府不作为、不协调,持续3年之久的“通关难”再迭加新近出现的“摇号难”,已经成为影响新一届特区政府声望的重要负面因素之一。

  如图1所示,以李家超为特首的新一届政府班子开局稳健、表现良好,社交媒体信任指数均在0至50的“比较信任”区间内波动,但“稳中有忧”的迹象不容忽视,因7月下旬以来信任指数已经连续多周在0至20区间徘徊,离“比较不信任”区间的距离愈发接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香港市民普遍对新一届政府有力推动与内地通关寄予厚望,而近期“通关因素”对信任指数的影响力曾一度达到14%,并与多间传媒爆出“港生北上摇号难”的时间点一致。由此可见,赴内地求学的港生群体尽管在整个香港社会属于“少数”,但他们遭遇的困境却引发“多数”民意共鸣,反映出当前供不应求、难上加难的返内地通关之路,成为拖累港府声望、降低港府信任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2 近六年来经文凭试报考内地大学港生人数和文凭试与港澳台侨联招录取港生人数按年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港生赴内地求学热情越来越高,但疫情影响下港生北上报到返校却越来越难,无异于与国家鼓励港生融入国家的大方向背道而驰。如图2所示,内地高校对香港学生的吸引力持续增强、势头强劲,港生报考与录取人数连年增长。而2022年通过不同渠道报考内地大学的人数高达1.3万人,其中4890人通过文凭试计划报考,占本地考生9.76%。据简单初步汇总计算,加上2022年新生,现阶段具有内地高校学籍的香港学生规模已超过1.7万人,由于香港实行“回港易”计划,不少内地港生在今年暑假可以免隔离返港,但随着9月开学临近,他们却在“摇号通关”前望而却步,再加上至少4000名首次赴内地高校就读的大一新生,恐面临被迫休学一年甚至被退学的境地。“港生北上难”问题逐渐在舆论发酵,进而获得越来越多本地传媒的关注。

图3 香港赴深圳湾口岸过关系统8月18日开放名额及报名人数(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据地区人士和议员透露,近期密集接获内地港生家庭求助,有议员已经接获300多个案求助,相关咨询更多达上千起。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有港生反映自己“摇不上号”、也难以及时获得深圳市政府“人文关怀”通关名额。经两地政府协调,7月8日起港人入境深圳的健康驿站名额加至每日2000名,并采取摇号方式打击“黄牛党”、加开“人文关怀通道”以促进通关公平性。然而,上述措施在港人巨大而多样的急迫通关需求面前仍显杯水车薪。如图3所示,以8月18日日可预约名额为2236个,但当日预约参与摇号人数竟高达73266人,综合中签率仅为13.7%,更有单日摇号中签率低至千分之四的惊人状况。

图4 今年7月8日至今香港每日入境深圳人数变化情况(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当返内地形同“买彩票”,再加上仍有“黄牛党”炒卖通关名额,现实情景与原先期待相距甚远,香港市民的怒气和怨气可想而知。如图4所示,近一个月来香港入境深圳“摇号外”人数已经从200多人逐渐增长到800多人,这其中料以深圳市政府额外提供的人文关怀”名额为主,适用于长者、孕产妇、长期病患者及滞留香港超过5天及以上的国外留学生等8类人士,内地港生并不在此列。虽然有部分学生尝试通过深圳政府热线申请“人文关怀“名额,但很显然,每日不足1000个的“人文关怀名额”很难满足所有特殊紧急需求者,内地港生申请成功率仍不乐观。

图5 就港生北上通关难问题各界人士发声关注及政府回应时间线(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整理该议题时间线可知(如图5),事实上港生北上内地的通关需求,早在7月8日深圳方面开通“人文关怀通道”时已有立法会议员提出。在接下来一个月内,陆陆续续也有接获求助的民意代表发声,但均未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有观点批评特区政府协调不力、整合诉求效率低、情况预判能力差,直到8月港生陆续赴内地“火烧眉毛”时才开始行动,太后知后觉,只能归结于政府不作为。有家长更炮轰港府历来倡导香港青年多瞭解祖国内地,到头来连进内地大门都如此困难,实在是自相矛盾,令响应号召的港生感到心寒。   中评智库认为,特区政府最近在港生北上求学上无法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严重挫伤市民的高度信任感,敲响了善治的信任警钟。更何况,“港生摇号难”只不过是千万“港人过关难”的一个侧面,虽然两地政府和有关方面都应该担负起责任,但是尤须特区政府拿出魄力和智慧,精准防疫,努力破解疫情3年来影响两地人员往来的突出问题。否则,拖累的是香港市民对特区政府的信任,更影响的是香港社会对“爱国者治港”的信心!

 (记者:何诚;分析师:舒晓叶;工程师:连港东;研究员:宋漾心)

图1 李家超政府上任以来信任指数及“通关因素”影响力变化情况(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8月22日电/近日多间传媒报导,大量港生因健康驿站摇不到号、预约困难导致无法北上赴内地高校报到注册,面临赶不上新学期的困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分析香港社交媒体数据得出结论:近年来港生北上求学日趋踊跃,但供不应求、依靠运气的通关名额成为港生注册或返校的“拦路虎”,港生北上难只是疫情发生以来港人北上难的一个缩影,网民一边倒批评政府不作为、不协调,持续3年之久的“通关难”再迭加新近出现的“摇号难”,已经成为影响新一届特区政府声望的重要负面因素之一。

  如图1所示,以李家超为特首的新一届政府班子开局稳健、表现良好,社交媒体信任指数均在0至50的“比较信任”区间内波动,但“稳中有忧”的迹象不容忽视,因7月下旬以来信任指数已经连续多周在0至20区间徘徊,离“比较不信任”区间的距离愈发接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香港市民普遍对新一届政府有力推动与内地通关寄予厚望,而近期“通关因素”对信任指数的影响力曾一度达到14%,并与多间传媒爆出“港生北上摇号难”的时间点一致。由此可见,赴内地求学的港生群体尽管在整个香港社会属于“少数”,但他们遭遇的困境却引发“多数”民意共鸣,反映出当前供不应求、难上加难的返内地通关之路,成为拖累港府声望、降低港府信任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