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德答中评:港府应调整居屋入息上限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香港11月26日电(记者 段晓鲁)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入场费较低的居屋一直深受港人青睐,被许多中低收入家庭视为“上车”的最大希望。然而,在香港,抽中居屋的机率比中“六合彩”还难,二手居屋价格更是越来越“坚离地”。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在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现时居屋政策的最大问题是服务对象不断扩大。他建议特区政府将居屋入息上限定于合理的入息百分位数,降低市民对福利的依赖性。

  魏明德表示,房屋问题一直都缠绕着香港市民的心,无数市民多年拼搏就是为了一尝“上车”(初次置业)的滋味,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家。然而,在持续高企的楼价面前,“上车”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流星,只能远观。就此,特区政府为中低收入的市民推出居屋政策,让他们有机会可以自行置业,惟这抽中居屋的机率如同登天,甚至有市民戏称比中“六合彩”还难,但事实上中了六合彩还能保证有奖金到手,抽居屋却不一定,因为中签后还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能获得选购资格,更有人揶揄“是否要多做善事才会获得中头签机会”。由此可见,在“大海捞针”的中签机率下,远远未能解决市民的迫切置业需要。
 
  魏明德说,单纯从抽中居屋的机率就能窥见现时居屋政策的最大问题,即供不应求,其根本原因或许在于居屋政策所网罗之服务对象不断扩大,如同无底洞般,一直调高入息上限,令本来无需依靠此福利的高收入市民亦一拥而上,摒弃私楼博抽居屋,导致居屋需求高居不下,公屋住户更难以转向居屋,无形间切断房屋阶梯的向上流动力度。就此,魏明德建议特区政府将居屋入息上限定于合理的入息百分位数,降低市民对福利的依赖性。
 
  至于兴建居屋对私楼是否会有影响,魏明德指出,任何商品都有供求需要,只不过香港现在是需求大于供应,但并不代表居屋和私楼没有同时存在的必要性,只要特区政府规划得好,相信可以解决不同市民的需要,并增加他们的幸福感。
 
  对于公屋和居屋的比例应该分别是多少比较合适,魏明德认为,其核心并非在于比例的多少,而是特区政府有否解决深层次问题的决心和策略。他说,香港长期处于贫富悬殊的矛盾中,即使提升公屋和居屋的比例,市民的生活质素和入息水平亦未必追得上物价的飙升。所以,房屋供应只是其中一个深层次问题,特区政府应该立定决心,从整体上全面地提高市民的幸福感,改善贫富差距,才能谈得上置业问题。他并建议特区政府全面重推“租者置其屋计划”,让公屋居民以低价购买居住中的单位,为低收入家庭创造财富。
    魏明德表示,香港房屋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即使特区政府推出多项规划,如“明日大屿”和“北部都会区”等都需要时间落实,就此他建议充满干劲和活力的香港青年,可以考虑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自己增添向上流的机会,并在置业方面有更多选择。
 
  魏明德指出,身处大湾区的深圳在短短40年就发展成为中国硅谷,拥有腾讯、华为、华大基因、比亚迪、大疆等科技龙头企业。与此同时,创科一直是香港薄弱环节,高科技产业始终“默默无闻”。惟过往几年香港有了新的定位,即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加上现在中国正在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相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蓝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正是为创业带来的大好时机,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认为,拥有两文三语、国际视野、对市场的触觉、吃苦精神等竞争优势的香港青年非常值得一试,为自己寻找新定位、新发展、新方向,在大湾区内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随时连接香港和内地,其乐无穷。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香港11月26日电(记者 段晓鲁)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入场费较低的居屋一直深受港人青睐,被许多中低收入家庭视为“上车”的最大希望。然而,在香港,抽中居屋的机率比中“六合彩”还难,二手居屋价格更是越来越“坚离地”。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在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现时居屋政策的最大问题是服务对象不断扩大。他建议特区政府将居屋入息上限定于合理的入息百分位数,降低市民对福利的依赖性。

  魏明德表示,房屋问题一直都缠绕着香港市民的心,无数市民多年拼搏就是为了一尝“上车”(初次置业)的滋味,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家。然而,在持续高企的楼价面前,“上车”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流星,只能远观。就此,特区政府为中低收入的市民推出居屋政策,让他们有机会可以自行置业,惟这抽中居屋的机率如同登天,甚至有市民戏称比中“六合彩”还难,但事实上中了六合彩还能保证有奖金到手,抽居屋却不一定,因为中签后还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能获得选购资格,更有人揶揄“是否要多做善事才会获得中头签机会”。由此可见,在“大海捞针”的中签机率下,远远未能解决市民的迫切置业需要。
 
  魏明德说,单纯从抽中居屋的机率就能窥见现时居屋政策的最大问题,即供不应求,其根本原因或许在于居屋政策所网罗之服务对象不断扩大,如同无底洞般,一直调高入息上限,令本来无需依靠此福利的高收入市民亦一拥而上,摒弃私楼博抽居屋,导致居屋需求高居不下,公屋住户更难以转向居屋,无形间切断房屋阶梯的向上流动力度。就此,魏明德建议特区政府将居屋入息上限定于合理的入息百分位数,降低市民对福利的依赖性。
 
  至于兴建居屋对私楼是否会有影响,魏明德指出,任何商品都有供求需要,只不过香港现在是需求大于供应,但并不代表居屋和私楼没有同时存在的必要性,只要特区政府规划得好,相信可以解决不同市民的需要,并增加他们的幸福感。
 
  对于公屋和居屋的比例应该分别是多少比较合适,魏明德认为,其核心并非在于比例的多少,而是特区政府有否解决深层次问题的决心和策略。他说,香港长期处于贫富悬殊的矛盾中,即使提升公屋和居屋的比例,市民的生活质素和入息水平亦未必追得上物价的飙升。所以,房屋供应只是其中一个深层次问题,特区政府应该立定决心,从整体上全面地提高市民的幸福感,改善贫富差距,才能谈得上置业问题。他并建议特区政府全面重推“租者置其屋计划”,让公屋居民以低价购买居住中的单位,为低收入家庭创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