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智库专家深度研读习近平讲话

7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香港发表重要讲话(中评社 林艳摄)

  中评社香港7月4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月1日出席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时发表重要讲话,连日来,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对习近平的重要讲话进行了深入的研读。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高级研究员郭伟峰认为,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有两个重大特点,第一是充满了历史自信,第二是突出了历史思维。在历史自信方面,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表达了对香港必然回归的道路自信,对“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必然成功的理论自信,对香港必然由治及兴的制度自信,对香港必然能够在民族复兴中作贡献的文化自信。须知,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郭伟峰指出,在历史思维方面,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共百年奋斗史与香港关系为启论,以香港回归25年的历史意义与作用为承论,以“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必须行稳致远为定论,以希望香港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新阶段为促论,以香港一定能够创造更大辉煌为结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的历史思维在香港问题上的突出应用。

  郭伟峰指出,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是对香港回归25年历程的历史总结、历史判断,以及对未来25年新征程甚至更加长远发展的历史预见、历史期待,必然成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历史文献。习近平主席曾经说过:“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确实如此,香港进入了爱国者治港的新时代,治港的爱国者必须具有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必须具有历史思维、正确的大历史观,应该在实践中提高把握历史大势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认清历史主体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洞察历史规律的历史思维能力。如此,香港不必担忧“一国两制”是否能够长期坚持,而是要更着重发挥率先实践“一国两制”的优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做出特殊的贡献,推动“一国两制”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可以展现百年辉煌。   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高级研究员罗祥喜认为,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如此重要时刻,以及如此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疫情持续下访问香港,并发表内涵丰富的讲话,效果和影响可用五个“给”来概括:

  一是给香港25年的“一国两制”实践定性和定位,即香港的“一国两制”实践是完全成功的,这个制度符合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门的根本利益,得到包括港澳居民在内的14亿人民的支持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这样的好制度必须长期坚持。

  二是对港人的历史性史贡献和香港的特殊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习近平主席高度肯定香港同胞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从未缺席;高度肯定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中发挥了连接祖国内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窗口作用,为祖国创造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的奇迹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高度肯定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继续保持高度自由开放、同国际规则顺畅衔接的优势,在构建中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三是给经历风雨冲刷、社会动荡冲击和疫情肆虐的港人信心。习近平主席除了强调”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还明确表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全力支持香港同世界各地展开更广泛、更紧密的交流合作,吸引满怀梦想的创业者来此施展抱负;全力支持香港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这些都让香港人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四是给香港特区第六届政府提出四项具体要求,包括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增强治理效能;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切实排解民生忧难;维护香港的和谐稳定。

  五是给香港指明方向。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一国两制”的实践规律,确保“一国两制”事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中央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相统一、落实“爱国者治港”、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   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认为,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话感动和温暖了无数香港人。最让香港普通老百姓听得入耳的是,习近平主席要求香港的新领导班子,切实排解民生忧难,说的话语实实在在,想香港基层之想,急广大市民之急,表明国家领导人深切把握住了当前治港要义。而当每一个市民都看到未来,看到日子有奔头,生活就有生气,工作也就有劲头,连锁反应,社会必然安定。

  刘澜昌还说,从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可以感到,中央处理香港事务,是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以国家和香港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香港的根本利益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中央政府的心同香港同胞的心也是完全连通的;中央希望继续发挥香港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全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维护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因此,香港的未来将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相信香港的民心一定越变越爱国。   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所长李风说,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高瞻远瞩、立意深远,为香港未来治理指明了方向。习近平主席强调,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民会允许不爱国甚至卖国、叛国的势力和人物掌握政权。回归25年来,围绕香港政权以及管制权掌握在谁手中的问题,中央政府及特区与外部势力展开了坚决的斗争。从2014年的违法占中,2016年的旺角暴动,到2019年的社会动乱及香港版颜色革命,香港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连续几次的社会动荡,反中乱港势力、“港独”势力结合外部势力在香港闹事,就是企图争夺香港的管治权。所幸在中央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下,制定了香港国安法,建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规范,完善了香港选举制度,确保了“爱国者治港”原则得到落实。香港“浴火重生”,进而呈现由乱到治、由治及兴的政治新局面。

  李风认为,习近平主席强调把香港特别行政区管治权牢牢掌握在爱国者手中,是保证香港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李家超率领的新一届香港管治团队,是经过政治考验的爱国者管治班底,他们有坚定的爱国心,有家国情怀,相信他们一定能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确保执行中不走样,不变形,守护好香港繁荣稳定,守护好七百多万香港居民的切身利益。今后5年,香港将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解决好香港多年未曾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发挥香港独特优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作出新贡献。   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思考香港》执行总编辑李剑诸说,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藴含密集的重要信息,不乏“金句”。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他对“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25周年的评价。他认为这种宪制安排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换言之,“一国两制”不设期限。这是习近平主席讲话带出的重要信息。邓小平当初设计“一国两制”的时候,只承诺“五十年不变”。如今“一国两制”正式迈入下半场,外界对此后的安排有种种疑虑,完全可以理解。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无疑给香港各界乃至国际社会派发了“一国两制”毫不动摇的“定心丸”。

  李剑诸说,但必须指出的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落实,来之不易。未来5年是香港开创新局、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期,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中央政府前些年为香港发展扫除了各种障碍,揭开“良政善治”新篇章,此其时也。习近平主席用直白的、非常接地气的大实话,说出了新一届的政府应该努力的方向:“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创业的机会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纪大了得到的照顾更好一些”。“以结果为目标”作为施政纲领的李家超已经走马上任,任重道远。新一届特区需要改变管治理念,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树立执政为民、勇于担当的新思维,要发挥香港的独特优势,背靠祖国、联通世界。

  李剑诸说,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也是“九二共识”30周年。二者其实与“一国两制”有密切的逻辑关系。“一国两制”是中国领导人创造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充满自信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顶层设计,也是非常有创意和政治智慧的宪制安排。“一国两制”在香港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对两岸统一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执行长、高级研究员王平表示,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对香港未来的发展,定出了方向、明确了原则、给出了指引。首先强调了国策的坚定性,“一国两制”这样的好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其次凸显了定位的重要性,在肯定香港“为祖国创造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的奇迹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的基础上,面对变化了的世界与中国,香港“必须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要“在构建我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第三明确了原则的必要性,强调爱国者治港将长期作为落实“一国两制”的重要原则。第四指出了斗争的严酷性,香港不能乱也乱不起。

  王平说,习近平主席在很多具体问题上也有清晰的指引:一是再度强调要提高管治水平,重点是对各种爱国爱港人才的选拔任用。同时强调了几个辩证关系,如“一国”与“两制”的关系、“全面管制权”与“高度自治”的关系、“行政”与“立法”、“司法”的关系、国家整体利益与香港特区利益的关系,这对于香港社会特别是公务员体系进一步清晰治理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要表明“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三是香港特区政府要主动作为,“转变治理理念,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有为政府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四是要认真思考解决香港的民生问题。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执行长、高级研究员陈耀桂说,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深刻阐述全面准确理解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重大理论;二是对建设和治理好香港提出重大要求。概括起来有“四个必须”和“四点希望”。

  陈耀桂说,习近平主席讲话一方面历史性地回答了“一国两制”“要搞多久”的重大问题;另方面也充分体现中央治港的制度自信和能力自信。对两岸关系而言,习近平主席讲话薀含的政治讯息,有助各方更好地理解未来“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实质性内涵,从中想像“台湾模式”的可能空间。“一国两制”最早由邓小平在1980年代提出,旨在解决两岸分裂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率先在香港、澳门实行。随着港澳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在港澳是如何全面准确理解贯彻的问题,也即是“治理”的问题。在台湾,“一国两制”不仅是需要面对的“统一模式”,也可能是统一后的“治理模式”。

  陈耀桂说,港澳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是个好制度,它既适合主权回归后的港、澳,也适合未来统一后的台湾。大陆有制度自信和能力自信,“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将加快探索,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作出不同预案,为统一后台湾的治理预作准备。

7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香港发表重要讲话(中评社 林艳摄)

  中评社香港7月4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月1日出席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时发表重要讲话,连日来,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对习近平的重要讲话进行了深入的研读。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高级研究员郭伟峰认为,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有两个重大特点,第一是充满了历史自信,第二是突出了历史思维。在历史自信方面,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表达了对香港必然回归的道路自信,对“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必然成功的理论自信,对香港必然由治及兴的制度自信,对香港必然能够在民族复兴中作贡献的文化自信。须知,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郭伟峰指出,在历史思维方面,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共百年奋斗史与香港关系为启论,以香港回归25年的历史意义与作用为承论,以“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必须行稳致远为定论,以希望香港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新阶段为促论,以香港一定能够创造更大辉煌为结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的历史思维在香港问题上的突出应用。

  郭伟峰指出,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是对香港回归25年历程的历史总结、历史判断,以及对未来25年新征程甚至更加长远发展的历史预见、历史期待,必然成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历史文献。习近平主席曾经说过:“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确实如此,香港进入了爱国者治港的新时代,治港的爱国者必须具有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必须具有历史思维、正确的大历史观,应该在实践中提高把握历史大势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认清历史主体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洞察历史规律的历史思维能力。如此,香港不必担忧“一国两制”是否能够长期坚持,而是要更着重发挥率先实践“一国两制”的优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做出特殊的贡献,推动“一国两制”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可以展现百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