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国关学者论“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

吴琳(视频直播截图)

  中评社北京6月26日电(实习记者 赵海欣)6月24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与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四届国际关系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本次论坛以“百年大变局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与创新”为主题。在论坛第四单元,多位青年学者就“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发表看法。

  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吴琳从印度角度分析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探讨了亚太地区秩序变迁与印度“势变”、印度“因势胜力”的行为逻辑及印度能否“因势胜力”三个问题。亚太地区经历了美国单极霸权秩序、美国亲自维护单极霸权秩序与“印太战略”重塑单极霸权秩序的三个阶段,其主要推手有美国、日本、中国、东盟。而印度经历了从“向东看”到“东进”的“势变”,逐渐融入“印太”。在威胁认知变化的基础上印度视中国为全方位对手,对中国的威胁认知大大提高,寻求“因势胜力”,即充分利用相对低位变化所带来的的上升能量,将地区秩序变迁中的有利因素为我所用,从而达到单纯依靠与中国实力比拼难以实现的目标,同时呈现出极端现实主义的世界观和外交倾向。她认为,印度能否“因势胜力”取决于印度“因势胜力”的目标、各推手之间地区愿景的竞合与印度的国内政治变化,其前景还有待观察。

顾炜(直播视频截图)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顾炜以欧亚地区为例,探讨国内动荡与外交平衡的关系。通过研究乌克兰、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案例,顾炜提出,外交平衡依然是中小国家的选择,避免急剧调整对小国的安全性更好。小国避免外交倾向性成为国内斗争的议题,有利于防止外部干涉演化为地区危机。

贺嘉洁(直播视频截图)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贺嘉洁以东盟与中日韩10+3紧急大米储备(APTERR)为例,分析国内实践如何推动国际合作。作为具有社会意义的一个有规律的行动,实践是由那些难以清楚表述却又能是实践行为顺理成章的实践知识所塑造的,在实践形成过程,行为者会从实践经验中学到新的实践知识,并经过一段时间实践的积累慢慢演变出包含行为规范和认同规范的一个惯习。她认为,惯习决定了合作面对挑战时的韧性,而实践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信则是有利于合作过程中的沟通成本。由此提出三个假设:如果国内实践在向更大的地理范围内推广时遭遇实践挫折,那么在实践逻辑的影响下,行为体会寻求改造实践的环境而不是实践本身;由共同实践所推动的合作进程在遭遇外部危机时,成员国会依据实践知识进行频繁的互动,改革既有的实践并加速实践的机制化;当外部行为体试图提供竞争性的实践方案时,如果它与成员国的惯习不相匹配,那么成员国会拒绝用新的方案取代既有实践。同时,为了证明既有实践的有效性,它们也会采取行动深化合作,以抵制结构性压力下实践竞争的挑战。

杨慧(直播视频截图)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李垣萤以东盟为例探讨人道主义援助本土化问题。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体系是官僚式、等级性的网络,造成了垄断物质性权力和规范性权力,难以给予本土行为体平等参与或发挥能动性空间的困境。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为深化人道主义援助本土化的学理思考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关系即权力。在缅甸与印尼两个案例的验证下,李垣萤提出,地方关系经由人情机制产生和累积信任,在信任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互动和资源互惠赋予地方行为体彼此加强的权力资源,这是一个交互赋能的过程。地方关系经由互权化过程形成地区韧性网络,从而实现人道主义援助本土化。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杨慧就拜登政府对华制度竞争的逻辑路径与地区效应发表看法,从逻辑路径、外交实践、地区效应三个角度研究拜登政府对华制度竞争。拜登政府采取国际议题属性干扰、国际议程载体控制、国际制度成员排斥、国际制度规则替代四种策略展开制度竞争,在供应链领域、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科技领域采取了安全化、纳入多边机制议程、加强联盟、重塑标准等外交实践,造成了一定的地区效应。第一,地区机制构建的主导逻辑面临从“成员—议题”到“议题—成员”的重构。第二,“议题联盟”的制度构建,将使跨区域的小多边机制成为国际多边机制构建的主要形式,地区内各机制之间嵌套、交叠的形态更加突出。第三,跨区域小多边机制的增加以及与之伴生的地区秩序重构将加剧地区主义的衰落。

张添(直播视频截图)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副研究员张添分析国际身份危机与军人接权后的缅甸外交困境。国际身份危机指主观认知的内部冲突,或者与他者认知的内外冲突。缅甸2021年的军人接权不仅推翻了2011年后开始迈入民主转型的议会民主制政府,更是缅甸自上而下改革建构的转型国家身份。张添认为,缅甸不仅仅是对曾经的外交孤立或游离出国籍身份的感知,更出现了新的危机,包括军人行为和缅甸将来的不确定性、丧失独立,“倒向”某个国家的缅甸、军人缅甸和文官缅甸的分裂。总而言之,国际身份危机很大程度上导致缅甸外交未知化、歧异化、撕裂化,历史上的国际身份危机为2021年的军人缅甸国籍身份带来负面影响是有限的,主观认知与他者互动认知共同编织了缅甸的外交困局,缅甸危而未机,前途甚微。

吴琳(视频直播截图)

  中评社北京6月26日电(实习记者 赵海欣)6月24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与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四届国际关系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本次论坛以“百年大变局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与创新”为主题。在论坛第四单元,多位青年学者就“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发表看法。

  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吴琳从印度角度分析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探讨了亚太地区秩序变迁与印度“势变”、印度“因势胜力”的行为逻辑及印度能否“因势胜力”三个问题。亚太地区经历了美国单极霸权秩序、美国亲自维护单极霸权秩序与“印太战略”重塑单极霸权秩序的三个阶段,其主要推手有美国、日本、中国、东盟。而印度经历了从“向东看”到“东进”的“势变”,逐渐融入“印太”。在威胁认知变化的基础上印度视中国为全方位对手,对中国的威胁认知大大提高,寻求“因势胜力”,即充分利用相对低位变化所带来的的上升能量,将地区秩序变迁中的有利因素为我所用,从而达到单纯依靠与中国实力比拼难以实现的目标,同时呈现出极端现实主义的世界观和外交倾向。她认为,印度能否“因势胜力”取决于印度“因势胜力”的目标、各推手之间地区愿景的竞合与印度的国内政治变化,其前景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