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释放“银发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8月26日,陈尚菊在辣椒基地劳作。新华社记者 李惊亚 摄

  中评社北京10月10日电/据新华网报道,“陈大姐,我今天来基地务工,你什么时候开车来接我?”“陈大姐,地里的秧苗长虫了,你看得喷哪样药?”……群众口中的“陈大姐”名叫陈尚菊,最近,她忙着带领群众在蔬菜基地种植白菜、采摘辣椒,给莲花白施肥。

  56岁的陈尚菊原先是贵州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鹏程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的农技干部,2016年8月,在街道党工委的鼓励下,她带领群众创办了种养专业合作社。2021年8月退休后,陈尚菊放弃悠闲的晚年生活,仍一心扑在合作社的事业上。

  “每天早上我去基地上班的时候,看到退休的邻居们去晨练,等我下班的时候,他们正好吃完晚饭出去遛弯,有时候也想歇歇,但看着基地的务工群众每个月能领到两三千元工资,我又觉得值了。”陈尚菊说。

  6年来,在陈尚菊带领下,合作社组织群众负责鹏程街道4200余亩茶叶的栽种管护,实施辣椒、莲花白等“短平快”项目300亩左右,带动5.7万人次就近就业,发放务工工资400多万元。

  在毕节市,像陈尚菊这样的退休干部还有不少。近年来,毕节市紧扣乡村振兴充分挖掘“银发力量”,共有1700多名退休老专家、老同志深入农村,奔走在田间地头,参与产业振兴和农业科技研究项目,为群众培训农业技术,以院坝会、宣讲会、座谈会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宣讲惠民政策,激发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2012年,23岁的返乡青年孙勇在家乡毕节市七星关区鸭池镇成立聚沣经果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因缺乏管理经验和管护技术,试种的20余亩葡萄都死了。正准备放弃的时候,孙勇参加毕节市关工委组织的青年农民葡萄种植技术培训,结识了毕节市退休农业专家陈烈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