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为何争相押注换电模式
9月27日,上汽集团旗下的飞凡汽车R7上市,该车型支持车电分离模式购买,这也是上汽集团在换电赛道上的一次重要落地。
就在新车上市一周前,上汽集团宣布联合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宁德时代、上海国际汽车城共同投资成立上海捷能智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40亿元人民币。
据上汽集团介绍,捷能智电将以动力电池租赁业务为核心,开展换电技术研发推广、电池运营管理、大数据服务等,构建车电分离完整生态。在车型方面,上汽集团旗下飞凡、荣威、MG、大通等品牌,即将陆续推出换电车型,覆盖SUV、轿车、MPV及商用车等全部品类,近期上市的飞凡R7也成为了该换电模式下的首款落地车型。
此前,换电赛道中的玩家,除了蔚来汽车之外,多数是电池企业、换电运营商、能源企业等,但近两年来,车企已经成为换电市场中的主力之一。包括上汽、广汽、吉利、蔚来、长安等在内的多家车企已经入局。
随着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补能矛盾凸显,高效、省时的换电模式受到关注。先入局者除了能够在市场中拥有更多话语权,还有望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这也是众多车企纷纷入局的重要原因。
新能源车渗透率攀升,换电模式梅开二度
其实,乘用车换电模式由来已久,不过随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才再度受到关注。早在2010年,手握电力资源的国家电网就高调入局,在多个城市进行试点,与众泰、海马等品牌合作。但由于技术不成熟、电动车市场没有成长起来等原因,换电模式难以推进、中途折戟。
2015年,北汽新能源以出租车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换电车型并建设换电站,但是北汽新能源主要面对的是小范围内的B端市场,在行业中并没有形成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