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周安达源论香港腾飞新路
中评社香港4月27日电(记者 梁帆)以50年不变为时间段观察,“一国两制”已进入了中期阶段。在即将迎来香港回归廿五年之际,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福建社团联会荣誉顾问周安达源接受中评社专访表示,今天在行政上的障碍已经消除,今后所面临的将是“方法之争”,即如何精益求精,用更有效的手段发展香港。
谈到国情教育,周安达源表示,香港回归25年来,港人在国情认知上一直存在很大不足和偏见。不断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前进过程中遇到的不足、曲折,刻意放大、曲解、抹黑,但对取得的成就“视而不见”。香港和中国的革命历史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国情教育必须要抓到要害,让港人充分了解取得这些成绩,是谁领导、是谁决策。
第六届香港特首选举备受瞩目,前政务司长李家超作为唯一候选人获得786位选委提名,已经稳操胜券。周安达源认为,从李家超三个施政方向来看,他是一名极为务实之人。落实“爱国者治港”,管治者肩负的担子无疑更重,相信他以后能根据框架实现目标,不负众人所托。他强调,整个管治队伍是为香港做出贡献的,亦是要书写香港历史的,须抛弃“打工”心态,具备“有担当、敢担当、能担当”的精气神,且敢于试、敢于改革。
民生之艰困限制香港多年,对此周安达源指出,香港社会太强调保持传统的东西,一直在吃老本。如何用“小跑步”,甚至是“快跑”赶上发展的步伐,重新在祖国的经济发展大局中求得一席之地,应是一大关键。香港整体的福利政策和医疗制度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在这里面还有很多可供改进的空间,完全可以发挥好“一国两制”的优势,融汇中西方特色,走出香港特色资本主义道路,毋需一直拿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模式说事,要敢于走出自己的路来。
以下是专访全文:
港人对国情认知存偏见 国情教育须抓要害
中评社:2021年6月底,您在《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学党史、知国情、建香港》纪念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中发表了主题演讲,您为何选择在那个时间点发表演讲?您如何看待“古田会议”精神对香港社会的意义?
周安达源:近几年,“占中”、“黑暴”等政治风波,搞得香港乌烟瘴气、民不聊生。至此,中央救港,在2020年实施了港区国安法,而在建党百年华诞,党的百岁之际,香港新选举制度亦顺利落实,提出爱国者治港的明确原则,贯彻在整个政治体制的建设中。因此,乡亲们希望通过中国共产党成长路程中的经验来吸取力量,提炼知识,并从中得到鼓舞。
去年7月1日是建党100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国人民,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同胞,以及全世界华侨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香港福建社团联会作为爱国爱港亦爱乡的主力团体,通过学习古田会议精神来纪念党100岁的生日,讴歌党的光辉历史。其次,古田会议就发生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我本身作为闽籍子弟,能够讲解古田会议精神倍感荣幸。会议发生于1929年,当时中国共产党才仅成立八年,处于“少年阶段”,主要解决了思想建军、思想建党、组织政治建军等重大原则问题,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历尽艰辛,一路过关斩将,健康发展壮大,最后来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
我相信这能对香港社会带来启发,“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最后都要落实到“港人治港”上,什么样的港人来治?应是爱国者。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与香港回归后的发展史有其相似性,都有一定的曲折性,党史就是一部有形、生动且具体的教科书,把握历史规律,才能真正运用历史,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因此古田会议精神对香港社会来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评社:您在演讲中提到,香港有些人一直不愿意正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领导“一国两制”事业这个客观现实。您认为,香港回归后25年来,在国情教育方面有哪些不足?我们该如何加强港人的国情认知?
周安达源:香港回归25年来,港人在国情认知上一直存在很大不足和偏见。最主要方面是不断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前进过程中遇到的不足、曲折,刻意放大、曲解、抹黑,但对取得的成就“视而不见”。香港社会在整个体系上,一直和中央唱“对台戏”,只谈负面内容。国情教育一直以来没有且不愿意正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与客观事实。香港反对派媒体为了争夺香港的管治权、话语权,在舆论上不断丑化中国,不断丑化中国共产党,对我党在前进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夸张化、污蔑化。事实上,党始终在自我革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没有哪一个社会或政党是十全十美,不存在症结要处理。因此,国情教育必须要抓到要害,让港人充分了解取得这些成绩,是谁领导、是谁决策。第一,要讲好共产党是如何成立,又是如何制定“一国两制”方案的;第二,讲好党是如何维护与发展“一国两制”的。
今年下半年即将迎来党的二十大的召开,我认为香港国庆教育应加强,以作为二十大召开的前奏。现阶段比较好的教材就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发展》白皮书,全面回顾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主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进一步阐明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主发展的原则立场。一桩桩、一件件把我党的良苦用心阐述得非常清晰。
中评社:您亦在主题演讲中强调,要从百年党史中固根铸魂、汲取力量,主动地传承红色文化的精神食粮,自觉地吸取红色文化的内涵,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下去。您认为,香港的红色基因该如何传承?在“后生仔”的国情教育方面,您有哪些建议及看法?
周安达源:香港和中国的革命历史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1925年6月为了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的人民军队——东江纵队;或是在解放战争中,掩护民主人士到北京去参加开国大典等,皆证明红色基因在香港源远流长、持续延续。有人提倡在香港成立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我觉得这个提议很好,可以集中分散的史料,让港人充分领会香港从来都是和祖国、共产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次,香港过去虽然是港英政府统治,但它和家乡的联系依旧同音共律。港人的爱国之情是通过爱乡来表达的,例如在国家近几十年所经历的几次自然灾难中,香港全社会捐赠的力度之大,完全展现出亲如骨肉的一家亲场面。这些都可将其整理成故事放于展览馆,作为红色基因的教材。
改革开放这40多年来,香港同胞在开放征程中亦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有着许多感人事迹。红色传统本该是香港的主流意识,但不幸的是因为媒体基本被反对派所完全掌控,甚至部分学校亦难逃幸免,导致红色基因被埋没,直至无声无息的消失。因此,我认为国情教育必须大力重启,要向以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做大量的宣传。
“一国两制”下半程应由革新的管治团队带领
中评社:以50年不变为时间段观察,“一国两制”已进入了中期阶段,您如何评价25年来香港“一国两制”实践的总体效果?您认为现在的“一国两制”实践面临哪些与过去不同的考验?
周安达源:共产党是“一国两制”的提倡者、设定者、坚持者、维护者。这25年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一直坚守着“一国两制”的初心,坚持落实“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今时今日,“一国两制”已走过一半路程,很不幸香港在这路程中发生过几件大事,例如“占中”、“黑暴”等,但这亦是在前进过程中,走向良政善治必须要经历的曲折。因为不管是“一国两制”,还是高度自治,最后都要落实到“港人治港”上去。
共产党的老革命家一早就提出来可以实行爱国者治港,但香港反对派勾结西方势力,一直在“谁”来治港的问题大做文章。尤其是在香港政治体制的设计上进行干扰,造成了种种乱象。正如2021年底12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香港民主进程白皮书》所提到,中央以最大的克制与忍耐,始终坚持着初心,直到“港独”最后发展成“黑暴”,有夺取特区政权的风险,想把香港从“一国”中脱离,完全地触碰到红线,才实施香港国安法溯本清源。因此,港区国安法的颁布和实施,再加上香港选举制度的完善,可以说是香港回归25年来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
里程碑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一国两制”25年来总体上取得巨大成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在自己的国土里实行两种制度。虽在前进过程中具有曲折性,但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最终所有的反对派和西方势力都没有得逞;二是去年的选委会选举、立法会选举,以及即将到来的特首选举,将是香港开启良政善治的新阶段;三是我们已经构建起了未来25年香港的新框架,未来如何填补过去所损失的岁月,如何把香港的经济民生搞上去就成了重中之重。今天在行政上的障碍已经消除,今后所面临的将是“方法之争”,即怎么样精益求精,用更有效的手段发展好香港。
中评社:今年作为香港特首的选举年,您认为新形势下的香港需要一位什么样的特首?您期待香港有一个怎样的管治团队?他们会面临哪些挑战?
周安达源:在香港基本法160条里,有关特首的就有16条,比重达十分之一,这足以说明特首在国家有关特区政治体制的设计上,居于关键地位。因此,我们不能离开初心来看待未来特首的期盼,特首还须把特区打造为良政善治的特区,专注改善经济民生。在新选举制下的新任特首,举国上下都会给予特别高的政治与经济期待,应该说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大。
我认为新形势下的特首,第一,必须是一名超级的爱国者,正如夏宝龙主任阐述的“爱国者治港”五项标准:一是善于在治港实践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做立场坚定的爱国者;二是善于破解香港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做担当作为的爱国者;三是善于为民众办实事,做为民爱民的爱国者;四是善于团结方方面面的力量,做有感召力的爱国者;五是善于履职尽责,做有责任心的爱国者。毫无疑问,新特首应是这所有标准之首。
特区政府目前的管治班子是从英国人手上接管过来的,很多对公务员的制度,以及过去制定对各种行业的政策,有些已不适合当今的需要,成为窠臼和桎梏。实行“一国两制”以后,发展路径和过去大不相同。应对不适合现时形势的一些规章制度进行修改或重新制定。特首要带头出动,当然也不能随便改,须谨慎思考,面对着整个立法会议员的质询和监督。
第二,新任特首要具备非常出众的政治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技巧。基本法赋予了特首很大的权力,在新选举制落实之后,受西方势力赡养的反对派已经被清除,特首要专注发展香港经济民生,准确把握香港定位,带领香港革新。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有很多不同利益团体需要平衡,新特首亦应该处理好不同团体的诉求,解决好他们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
第三,主观愿望当然是希望特首及其管治团队的各个部门负责人,既是专才,亦是政治家。需要强调的是,整个管治队伍须抛弃“打工”心态,他们是为香港做出贡献的,亦是要书写香港历史的,必须要具备“有担当、敢担当、能担当”的精气神,且敢于试、敢于改革。
中评社: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已拉开序幕,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在重要历史节点举行的重要选举。前政务司司长李家超宣布参选,已获得社会各界广泛支持。您作为选委会选委,已为李家超提名,为何认为李家超是下一任行政长官的合适人选?您对他的施政理念有何评价?
周安达源:之所以认为李家超是新一届香港特首的合适人选,是因为他提出的未来施政三个主要方向,以结果为导向,非常接地气,切中了目前香港社会存在深层次问题的要害,相信他能为香港开创新篇。我们都知道,香港长期累积了许多深层次问题,包括房屋、医疗、青年发展等,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部分体制层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的确极为困难。香港政府以往大多情况持“议而不决”的态度,或是解决过程中一遇到难题就放弃。但李家超懂得知难而进,充分认识到制度必须要改革和完善,不解决不罢休,接地气地讲出了全体港人的心声。他强调,这几年来,政治环境的波动加上反对力量的破坏,香港已跟不上内地发展的步伐,处于落后状态,亟需追赶。
李家超在第二个施政方向提到全面提升香港竞争力。在民生方面,今时今日两地的差距越拉越大,甚至内地老百姓在某些生活方面,其水准已超过香港。如何让香港同胞尝到经济繁荣的成果,共享发展红利是重中之重。李家超的第三个施政方向亦指出要奠定香港发展的稳固基石,我认为应进一步守住“法治”基石,让香港行稳致远。香港的反对势力虽然现在逃的逃,跑的跑,但香港还有一批“深黄”,亟需“深挖”。请注意这里用“深黄”而不是“黄丝”,其原因是“深黄”是“黑暴”中的顽固分子,他们坏事做绝,躲在暗处,不“散毒”就不死心。“黄丝”还能重新教育他们,有机会再与祖国一道,“深黄”则已完全步入歪门邪道,无法修正。对于这些深藏在香港的反对力量,必须要把他们“深挖”出来,过程肯定艰巨,但只有将反对势力清除出去,香港才能专注发展,得到更好保障,对国家作出更多贡献。
从李家超三个施政方向来看,他是一名极为务实之人。落实“爱国者治港”,管治者肩负的担子无疑更重,相信他以后能根据框架实现目标,不负众人所托,让全体港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亦是全国人民所期待的。
“快跑”追赶国家发展大局 开辟香港新腾飞之路
中评社:您刚刚亦提到,香港已经进入了良政善治的新阶段,而破解经济民生的问题,成为了港人关注的焦点,您认为有哪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推动解决?对此您有哪些意见建议?
周安达源:香港今日虽有港区国安法及新选举制度护航,但自身许多的深层次矛盾还依旧存在着。房屋问题是香港最主要深层次矛盾之一,房屋政策讲了多少年,问题都未得到实际性解决。其次,亦有公务员制度、城市规划等带来的困境。我认为,最主要还是要发展好经济,许多港人对经济民生的现状不满意,是因为这几年不管是大湾区还是整个中国,都发展得太快。香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些落伍了。因此,如何用“小跑步”,甚至是“快跑”赶上发展的步伐,重新在祖国的经济发展大局中求得一席之地,应是一大关键。就比如,香港服务业非常发达,但太强调保持传统的东西,一直在吃老本。现在国内市民的日常生活只用电子支付,极为便利,但香港还在大范围使用现金,这时就必须要迎头追赶,与时俱进。
中评社:夏宝龙主任曾在讲话中提出,希望未来香港的长者都能固养天年,全体市民都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您作为香港福建社团联会的荣誉顾问,深入基层,了解民众所思所想,在关心民生、民心方面有何看法?
周安达源:香港整体的福利政策和医疗制度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在这里面还有很多可供改进的空间。实际上,现在的问题是有关长者颐养天年的行为、措施,都基本商业化。香港地方小,人工又贵,对于长者来说,花同样的钱或许能够在国内享受更好的待遇,那他们肯定是愿意往内地去的。因此特区政府应把部分财政盈余作出详细工作规划,安排给长者。虽然香港和内地实行不同的制度,但完全可以发挥好“一国两制”的优势,本来“少有所学,老有所养”就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再融汇中西方特色,走出香港特色资本主义道路,毋需一直拿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模式说事,要敢于走出自己的路来。
夏宝龙主任曾提出过一个美好愿望,就是希望香港能够尽快改变贫富差距较大的局面。香港有着购物天堂、东方明珠、超级联络人等种种美誉,结果贫困人口数量还很多。特区政府要把心用在民生上,为人民生活的改善推出更多福利政策。不能说祖国已全面脱贫,而香港还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中央只能从政治体制的设计层面,指出香港要走的大道,具体的细节工作,还得香港人自己来做。综上所述,我相信不管是特首,还是整个管治队伍,都要拿出当年狮子山下奋斗的精神,重新上路,发挥拼劲与聪明才智,让香港始终在日益繁荣富强的祖国发展道路上占一席之地,与祖国发展保持一致。
中评社香港4月27日电(记者 梁帆)以50年不变为时间段观察,“一国两制”已进入了中期阶段。在即将迎来香港回归廿五年之际,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福建社团联会荣誉顾问周安达源接受中评社专访表示,今天在行政上的障碍已经消除,今后所面临的将是“方法之争”,即如何精益求精,用更有效的手段发展香港。
谈到国情教育,周安达源表示,香港回归25年来,港人在国情认知上一直存在很大不足和偏见。不断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前进过程中遇到的不足、曲折,刻意放大、曲解、抹黑,但对取得的成就“视而不见”。香港和中国的革命历史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国情教育必须要抓到要害,让港人充分了解取得这些成绩,是谁领导、是谁决策。
第六届香港特首选举备受瞩目,前政务司长李家超作为唯一候选人获得786位选委提名,已经稳操胜券。周安达源认为,从李家超三个施政方向来看,他是一名极为务实之人。落实“爱国者治港”,管治者肩负的担子无疑更重,相信他以后能根据框架实现目标,不负众人所托。他强调,整个管治队伍是为香港做出贡献的,亦是要书写香港历史的,须抛弃“打工”心态,具备“有担当、敢担当、能担当”的精气神,且敢于试、敢于改革。
民生之艰困限制香港多年,对此周安达源指出,香港社会太强调保持传统的东西,一直在吃老本。如何用“小跑步”,甚至是“快跑”赶上发展的步伐,重新在祖国的经济发展大局中求得一席之地,应是一大关键。香港整体的福利政策和医疗制度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在这里面还有很多可供改进的空间,完全可以发挥好“一国两制”的优势,融汇中西方特色,走出香港特色资本主义道路,毋需一直拿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模式说事,要敢于走出自己的路来。